江門四中

江門四中即現今的江門市財貿職業高級中學,是一所公立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江門的教育事業有著較長的歷史。早在1466年,嶺南著名學者陳獻章就創辦小廬山書院,招聚八方弟子講學傳道帶動江門及鄰近鄉村辦學育人之風日盛。其後江門於 1925 年建市,適逢我國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大量民主人士倡導革新舊學、興辦新學,新式學校和新式教育方興未艾。江門作為廣東省對外主要通商港。人口密集,交通運輸和商業發達,在粵中地區對外通商口岸、批發市場、交通樞紐和金融、郵電、僑務中心,新聞、醫療、文化、娛樂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走在了前列。

發展情況

江門市建市初期,中國小教育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私塾、學堂。雖然在民國初期,國民政府禁辦私塾,要求原辦私塾都要改辦學校,執行中央政府頒布的教學章程。但臨近鄉間仍為數不少。私塾有私人辦、族辦、村辦、聯村辦等幾種形式,又分為蒙館、中館、大館三個初、中、高級別。初級讀(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中級讀‘百家姓'、尺牘、(古文觀止)、唐詩宋詞,高級讀四書、五經、八股文等蒙館肄業後可升上中館、大館繼續深造。蒙館規模較小,學生一般來自本村、本族,場地由村、族提供,聘請塾師 12 人,日常經費由學生家長江納或由村、族的集體資產收益中支付.中館、大館的規模則讓大,招生地域也可以擴大到周邊的村、族。二是教會學校.隨著江門在商貿發展,特別是對外通商口岸的設立,西方宗教逐步傳人並擴大影響.為了緩和與當地民眾和其它宗教的關係,爭取發展信徒,部分傳教士採取傳教與行醫、行善布施、舉辦學校和幼稚園相結合的方法,舉辦了一批幼稚園和學校。其中,江門最早的教會學校是由江門賴神浸會在象溪路教堂二、三樓興辦的明德國小,招收學生100多名。民國13年,加美聯合長老會在北街創辦啟德女校和啟智男校。此後,在江門北街和范羅岡、象溪路一帶,出現了教會學校比較密集的地帶,陸續創辦了培新中學等學校,在江門附近一帶由教會創辦的學校、幼稚園就有8所,在校學生1300多人。

三是公立學校.江門建市後,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以及城市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的發展,發展教育成為當時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市政廳專門設立了教育課管理轄區內的教育事業。在此期間,規範的學制、專業的師資、科學的課程逐步完善。

到1949年,江門及鄰近鄉村共有國小79所,其中公立鎮中心國民學校1所,鄉立保中心因民學校22所,私人辦國小56所;在校學生4282人,每萬人口中有小學生612人。有初級中學6所,學生713人,每萬人口有國中學生76人。

解放後到文革時用的江門教育

1949年10月底,江門五邑全境解放,百廢待興。萬事開頭難,要把舊中國學校變為新中國學校,把舊社會教育變為社會主義教育,困難重重。一是當時五邑各地教育的攤於分散,性質不一,有公立學校,如中心國民學校、保國民學校,有教會學校和私立學校,還有為數不少的鄉村私塾、義學等.這些學校結構單一,許多校舍陳舊破爛,辦學水平低.二是教師隊伍複雜,知識水平低.國小教師多是國中程度,極少中師或高中畢業的;中學教師則極少是大專或本科畢業的.三是教學秩序極不正常.除上課不正常外,課程還是國民黨教育部所規定的,反動和封建內容充斥出材.四是廣大工農民眾在政治上、經濟上出身當家作主人,但是工農民眾80以上是文盲,適齡兒童人學率也很低,亟待從文化上翻身.五是解放初期,教育經費未納人財政預算,基本由各級設法解決,教育經費極端困難面對新教育創建的重重困難,江門市根據中央政府“改觀舊教育,建立所教育”的號召,各級人民政府對舊體們學校認真進行了接管、整頓、改造和提高接管。五邑各地人民政府接管了當時所有的公、私立學校,而取消了私塾、義學的教育形式.江門市區和各縣接收的中國小校共有2033所,其中江門市區85所,新會縣 216 所,台山縣89 1 所,開平縣 418 所,恩平縣189所,櫥山縣234所。

為了解決出教育經費的困難,五邑各級人民政府採取了“分級辦學”措施.195 0 年I月6日,江會軍管會發出關於《公私立國小被各種注意事項》的通知,要求“各鄉村應設定國小至少一所”.在江會軍管會的號召下,新會縣各鄉村紛紛組織農民辦學委員會,實行“鄉校鄉辦,村校村辦”的原則,有力促進了對舊學校的接管和新學校的建設工作。

整頓.調整教育布局.19 5 1年,江門市人民政府合併緬香和蓬江兩所私立中學,組建成江門市第一中學,定址於紫茶路黃家祠,並首設高中部.同時將原新會縣立第二中學改為江門市第二中學。 1952 年,將原教會辦的培新中學改為江門市第三中學。鶴山、開平、新會、台山等縣也分別調整合併了一批學校。整頓學校教學秩序,建立新課程體系。 1950 年教育部頒發中國小《暫行規程(草案)》後,各級按部頒要求,採用全國統一教材改造.對教師實行“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所會縣舉辦“冬學”培訓班,組織教師學習革命理論。改造教師思想.還建立表彰優秀教師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台山縣組織全體中學教師進行“思改”活動進行集中學習,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提高.積極執行“學校要為工農子女和工農青年開門”的方針,提高工農子弟入學和工農民眾文化水平.五邑各地學校都實行減免有困難的工農子學雜費的辦法,提高工農子弟人學率.成立掃盲協會、業餘教育委員會、掃盲隊等,積極開展掃除文盲活動.創辦工農速成中學、業餘國小成識字班等,給工農青年施以國小程度的敏育.在普及國小的基礎上,發展中學教育。

五邑中小學生人數明顯增加.至 1 987年,中小學生從 1949 年的 175906 人增加到 339680 人.其中中學從194 9 年的46所,增至1957年的64所,在校生從11427人增至32943人。與此同時,積極組織教師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和經驗,有效地提高了教師業務水平。

江門教育正健康向前發展的時候,由於左傾思想影響,接連出現失誤.一是 1957 年“整風反右擴大化”,錯誤地把一批教師劃為“右派”,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二是 1958 年,我市教育受經濟建設“大躍進”高潮的影響,出現了它盲目冒進的現象.各系統各行業紛紛開辦“紅專大學”、“紅專學校”等大中專學校。當時人們盲目追求教育事業發展的高指標、高速度,而脫離了實際的需要和可能,造成教育“虛腫”.三是片面理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大量組織中國小師生停課參加“大煉銅鐵”和各種工農業生產突擊勞動,學校大辦工廠、農場,正常教學受到影響。

更大的影響和困難是隨後降臨的“天災人禍”.從1960年至1962年,我國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江門五邑地區災情也很嚴重,1960年春旱,持續半年之久.1961年4月的水災,市區街道受浸10多天,36家工廠停產,郊區農田、魚塘70 % 受災。1962年7月的洪水,為解放後首次特大洪水;7月颱風,僅市郊受澇農田213. 33公頃 ,倒塌房屋772間.正是這時候,前蘇聯赫魯雪夫落井下石,強迫我們還債。五邑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全市、全國人民一起勒緊褲帶過日於,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振奮革命精神,迎戰“天災人禍”。從1961年起,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糾正失誤,減少偏差,努力恢復發展教育。採取了幾條措施:l、壓縮學校生產基地。只保留少數經濟效益較好的工廠和有限面積的農場。校辦工廠逐步走向專業化,工廠生產主要由工人完成.2、收縮辦學規模,1961年,江門市停辦了江門工業專科學校和師範專科學校,各系統、各行業的“紅專大學”、“紅專學校”隨後也陸續停辦。各縣相繼壓縮了不適應經濟建設的辦學規模.3、恢復“以教學為主”的秩序。加強教學管理,升、留級從嚴掌握等。4、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執行中小學生《守則》,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積極開展向劉文學(國小)、雷鋒、王傑、歐陽海等英雄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各年級設周會課,經常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工作教育等。5、對部分“右派”摘帽,強調“三不”(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6、加強教研,圍繞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注意減輕學生負擔。在教學方法上,積極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抓“雙基”,講練結合.當時,五邑各地積極貫徹劉少奇同志提出的“兩種勞動、兩種教育制度”,開始探索中等教育的結構改革.五邑共辦有半工(農)半讀的農職業中學340所,在校生25162人。各縣都辦有勞動大學。周恩來總理曾親臨視察新會勞動大學和題寫校名,全省各地紛紛到新會勞動大學參觀學習。

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江門五邑教育得到恢復發展。江門技工學校、江門工交業餘大學(江門業大前身)進一步鞏固發展起來。至1966年,江門市區全日制中學發展至8所,學生3769人。五色各縣中國小教育穩定發展,幼兒教育特別是城鎮幼兒教育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質量是建國十多年來最好的時期。

如果說,1957年和1958年發生的“反右鬥爭擴大化”和教育盲目冒進只是使江門教育工作受到某方面的耽誤和損失,那么,從1966年開始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則是使江門教育受到了全面的破壞。首先,教師隊伍受到全面的衝擊。受“極左”路線衝擊,所有教師都被視為“資產階級知識分於”,受到歧視和批判。一部分被當作“牛鬼蛇神”受到“民眾專政”,其中一大批教職工受到撤職降薪或監視、批鬥、勞教或開除處分.其次,教育管理體制受到破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機構癱瘓。學校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被取消,代之以“工人(農民)毛澤東思想宜傳隊”進駐和全面接管學校。學制也受到破壞。國小一律實行五年一貫制,中學“三三制”變為“二一制”.教育方針受到嚴重歪曲.課堂主渠道變為“以階級鬥爭為主課”;辦學形式改為“面向農村”的“開門辦學”.教育結構受到破壞.全部農職業中學包括勞動大學校取消,剛剛起步的中等教育結構改革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卻盲目發展普通中過學校,實行“國小附設國中班”,甚至是高中班,造成教育發展比例失調.招生考試制度受到破壞.取消留級和招生考試制度,造成學生學習馬虎,甚至無心上學,教育教學秩序被完全打亂。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脫節,教育教學質量下降到歷史上最低的水平。197 6 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教育部門開始“撥亂反正”:一是按照黨中央關於落實知識分於政策的決定,組織力量對新中自建立;以來的各種歷史案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複查、平反、昭雪.全市教育戰線共糾正錯案人數3912人,其中糾正 1 957年‘右派”和“文革”錯案人數2239人,其他錯案1673人.在此基礎上,提高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二是把“文化大革命”中被搞亂了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端正過來。五邑各級教育部門認真執行教育部重新修訂的《全國制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制定江門市中國小出學工作計畫,使中國小教育走上正軌.恢復、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恢復分級管理學校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復辦重點中學和恢復公社中心國小的建制.恢復市、縣教研室和學校各科組教研活動,恢復和建立教育會、教育工會和學校共青團、少先隊訓學生會的組織和活動.恢復考試和升四級制度.以教學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改革後的發展

1978 年 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江門教育也從此進入了一個長驅直進、健康順利發展的新時期。。根據鄧小平同志關於‘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防禦壞。江門呶育深化改外擴大開放,促經登上一個又一個的新台階!

凋整教育結構

進入 80 年代,為了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江門市在全省率先經行中等教育的結構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停辦各國小附設國中班,最佳化普通高中,著重普及國中救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辦學形式主要有 3 種: 1 。由教育部門改革普通高中的課程,並將部分高中改為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2、由廠礦企業、事業單位、農村經濟組織夠自辦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村中學;3、由教育部門與其他部門、單位合辦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等.1980,江門市教育局先後與市財貿辦、市經委合辦財貿聯中和工交職中.同時,復辦、新辦了一批中專、技校.至198 7 年,全市創辦職業中學 40 所,還有 19 所普通高中開設職業班.在校生職普比達到50.24:49.76,超過了一半,提前達到國家教委當時的要求。

在積極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的同時,江門市努力發展高等教育.197 9 年2月,創辦江門廣播電視大學,隨後,五邑各縣電大相繼興辦.198o年 5 月,復辦江門市工交業餘大學,改名為江門市職工業餘大學.1985年11月,集海內外之力,創辦綜合性大學五邑大學和江門教育學院,初步形成了有僑鄉特色的包括幼、普、職、成、高“五大塊”在內的較完整的教育體系。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983年,江門市實行市帶縣體制時,五邑各縣都基本普及了初籌義務教育.此後,在江門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認真落實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教育的體制,有步驟地積極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年,市委、市政府先後頒發《關於加快市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決定》和《關於深化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採取有力措施調動各級辦學的積極性,促進增加教育投人和提高教師待過.全市掀起捐資辦學熱潮,大打“學校危房改造”和“新校舍建設”兩個戰役.全市籌集中國小危房改造資金5256萬元,修建校舍22萬多平方米,健全市迅速實現中國小校舍“一無兩有”(學校無危房、班班有出室、人人有課桌凳),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新校舍、新設施、新設備的“三配套”.與此同時,教師住房改善、收人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從1987年起,江門市和新會、開平、台山等縣陸續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至1991年冬,全市所有縣、區都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3教育.開展城市教育綜合改革

1988年,江門市被列為全國首批 15 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城市之一,是廣東省唯一的城市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在改革開始階段,市政府和教育部門反覆討論,開展多種調查研究,結合和市實際擬訂各種可行性方案及加大宜傳力度,加深對教育綜合在革的認識,探索協調教育內外部關係的各種形式和方法.與此同時,適應經濟發展,加大教改力度,促進教育改革向綜合、協調方向發展。 1991 年以後,進一步全面規劃,綜合改革,推動效育內外協調發展了。

在國家教委、省政府廳和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江門市積極開展和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育結構改革和教學改革。市成立由主管副市長為組長,教育、勞動、計委籌10多個部門參加的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加強政府對教育的統籌,變教育“獨唱”為社會“大合唱.”.改革政府包攬辦學的做法,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形式多樣的辦學體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使學校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堅持貫徹“鞏固和提高整出效才。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繁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和推進成人敬育'的方針.至 1993 年,已把 50 所普通高中改為職中,在 24 所普通高中附設職業班;全市有普通中專 9 所、成人中專 11 所、中師4所、技校10所、高校 9 所,進一步完善僑鄉教育體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取消國小升國中統考和重點國中,實行就近人學。健全青少年教育的五個網路,建設德育基地,積極發揮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努力創辦特色學校和班級,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加強對學生勞動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鍊.與此同時,建立起以財政撥款為主,以“稅、費、產、社、僑、基”等為輔的籌措教育經費的新體們,使教育有更寬廣的經費來源。

向“教育強市”進軍

為實現廣東省關於珠江三角洲發展“先一步、高一層”的戰略部署,實現 90 年代教育發展目標和迎接21世紀,江門市委、市政府於1993年召開了全市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增創僑鄉教育新優勢”的目標,爭取 5 年內實現“教育和人才”在全省領先.至19 94 年底,廣東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號召全省人民真抓實幹,“把廣東省建成教育強省”.江門市在廣東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推動下,於199 5 年1月進一步提出“建設教育強市”的目標.為了實現建設教育強市的目標,江門市在“九五”以來,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1997年制定了《江門市教育現代化規劃》和《江門市教育現代化“十大工程”》.1995年啟動“名師工程”,199 6 年啟動“科研促教”工程,積極開展學校電化教育和效育科研工作.19 96 年積極組織實施“校舍建設工程”、“教師安居工程”和“教育質量提高工程”.199 8 年啟動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和中校布局調整工程,積極推進學校實驗室現代化建設、學校檔案綜合省理達標升級和機關辦公自動化管理電腦聯網等工作。作。

90 年代起,江門市在再造教育組優勢和建設放育強市中,更明確地實施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綱要》和《教育法》的指引下,人們面對新世紀的挑戰,認識到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各級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高水準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標準掃盲,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奠定基礎.教育部門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繁育.深化教育教學領域改革,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中國小德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加強“兩史一情”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法制教育,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德育基地,建立青少年教育的“五個網路”,創造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改革中國小考試招生制度,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強教育的巨觀管理和指導,建立素質教育的評估督導機制等,狠抓鞏固、提高‘普九',推進“普高”,加強“改薄”三項工作,使素質教育進一步升學為政府行為。

‘十五”規劃以來教育的發展

“十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教育積極貫徹黨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歌育工作會議、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和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實施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和《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2004-202 0 ),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改革發展創新,不斷深化教宵改革,推進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和持續發展。

(一)落實“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根據200!年全區若礎歐育工作會議們神,我市大力推進安礎教育辦學和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並已取得了較大成效.目前,各市、區加強了對教育整體規劃、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譽理、教育事業財政預算夠方面的統籌管理,建立了對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基礎教育工作實績考核制度,進一步促進了各級黨委、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規劃,建立定期研究教育、主要領導帶頭深人農村學校們研的制度,農村教育‘三保”較好落實.從 2001 年開始,我們建立了教師工資縣級財政統一發放制度,教師工資全部由縣財政直接劃撥到教師個人工資賬戶。

(二)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截止到 2004 年統計,我市國小在校學生391723人,國中在校學生200121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6867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66756人。我市國小毛人學率達103.96%,國中毛入學率103.66 % 。輟學率為萬分之一,國中輟學率為0.8 % 國中和國小基本克服入學高峰,總體上進入平穩發展期,新增學位壓力由總體不足變為局部不均衡。

2001年以來,我市啟動了中國小布局調整工程,通過合併、撤銷或改擴建等措施,調整了中國小272所(其中國小218所,中學54所)。國小校均規模從2001年的346人上升到416人,國中校均規模從735人上升到846人。2003年2005年,我們積極配合省教育廳、省老促會實施老區、山區危房國小改造工程,共爭取到省專項補助1800萬元,一共改造60所學校。

(三)高中教育發展迅速,優質學位比例較高

2004年,我市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86%。其中普通高中發展較快,對比2000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增長69.2%,年增長率為11.53 % 。在校生規模增加了37973人,增幅達97.61%,年增長率為16.3%。

中等職業教育繼續保持了全省領先地位。從2002年開始,我們開展了新一輪的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資源調整和更名工作,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從原來的84所,調整到52所。現有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9所(全省88所,占全省的12.3%);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8所(全省65所,占全省的13%)。新會機電職業技術學校已被教育部定為全國數控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對象之一。江門一職和新會機電學校被教育部確立為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任務學校(全省32所,我市占6.3%)。有省級實訓中心7個(占全省 8 .3%)。有省級重點建設專業10個(占全省15.4%)。

(四)建立完善扶困助學體系

一是從2001年起,實施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我省農村困難家庭子女免收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的通知》,每年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書雜費19037人,其中省補助資金711萬元,各級財政和學校自籌資金300萬元。

二是對城鎮持有《廣東省城鄉居(村)民最低生活保證金領取證》或《江門市區低收人家庭證》的學生,實行減免政策,僅市直學校每年約資助學生500人,減免經費約90萬元。三是注意發動僑胞助學熱情,每年資助或獎勵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四是從2005年春季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資助高中階段困難家庭學生的辦法,在全省率先把扶困助學體系延伸到高中階段教育並涵蓋城鄉學校。

五是建立了城市與農村學校對口互助制度,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我們要求地市一級以上學校要與一所農村貧困地區的學校結成對子,通過教師定期交流培訓、聯合舉辦教學研討、經濟支持等形式,促使雙方實現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

(五)教師隊伍建設初步擺脫了落後局面

2005年,我市有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大專率76.97%,比上年提高6.5個百分點。國中專任教師本科率為34.59%,比去年提高8.35個百分點。高中專任教師本科率為89. 11% ,比去年提高4.19個百分點。結合學校人事制度改革,開平、台山、恩平等市積極研究解決代課教師問題,代課教師總數從2001年的4200多名,減少到目前的2700多名。廣東省教育強鎮,是我省首個經濟次發達地區的教育強鎮(去年底肇慶市德慶縣的德城鎮,為首個珠三角外地區外的教育強鎮。

(七)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

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國中和鎮中心國小以上的學校基本完成計算機室和語音室的建設工作.據統計,目前全市擁有綜合電教室1000間,電腦室800間,各類型的計算機38000台。全市中國小的學生與計算機比為 17.7:1, 其中高中為 7.8:1, 國中為 17.4:1, 國小為 23.2:1, 近兩年 , 我市爭取到省教育廳的專款補助 1620.4 萬元 , 自籌 2140 萬元 , 建設計算機室 199 間 , 語音與多媒體電教一體的多功能室 48 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