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春典

順風子:江湖黑話,指耳朵。 結梁子:江湖唇典,指結仇。 散水:江湖黑話,撤退之意。

併肩子江湖春典,即朋友之意。
江湖四忌;指僧、道、婦、孺。因這類人物,雖貌不驚人,卻常常身情絕技,深不可測。江湖大派宇內十二令的總提調鷹千里陡遇成玉霜,腦海里便記起這個告誡,再不敢造次。(見蕭逸《馬鳴風簫簫》)
紅貨:江湖春典。指走鏢過押護的銀錢類貨物。
走鏢:舊時武林術語,即鏢師保護錢財物等上路,有時也有保護人的,稱肉鏢。江湖上把攜重要物品行路分為輕重二種走法,輕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請保鏢護持上路。走鏢方式有三,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行李上長插一桿大纛旗,旗上寫明鏢師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動的,上面安了軲轆。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哐!”鏢手們或亮起噪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斗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軲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走火入魔;武學術語。練功方法有誤,導致氣血逆行而產生的現象。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中人最怕的是練功時“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或者氣血逆行,穴道貌岸然封閉,導致癱瘓或殘廢,或者如癲如狂,痛苦不堪,重者當場狂噴鮮血,氣逆而亡。
走火入魔是道教內丹的說法,但其中的“入魔”則來自佛教所說“魔事”。魔,為梵語“魔羅(Mara)”的略譯,佛教指能破壞、障礙、擾亂學佛之人,從而令修行者喪失“慧命”而入於歧途者。佛書中一般說有四魔:一煩惱魔,指自內心生起的貪嗔痴等煩惱;二陰魔,指“五陰”,即身心;三死魔,指死亡;四天魔,指一種專門妨害修學佛道者的六欲天“魔王”。一般所說坐禪中可能出現的“魔事”,指禪定中的各種幻覺及身心的各種病態變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各種不自覺的變態、失調等現象。
兩儀:中國古代哲學名詞。出自《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陰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陰,合稱動靜為兩儀。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掌門岳不群之妻寧中則善合兩儀劍法,並將之傳給令狐沖和岳靈珊。
兵解:魔教儀規。教主臨死前必須由部下割下頭顱,才能夠脫體飛升,是為“兵解”。若是經由雷火天劫,就會形神俱滅了。(見古龍《圓月彎刀》)
扯乎:江湖黑話,逃跑之意。金庸《鴛鴦劍》中:“蓋一鳴叫道:‘好傢夥,大鏢頭要扯乎!’”
招子:指眼睛。古代指招貼、告白。《永樂大典》中:“今早掛了招子,不免叫孩子出來,商量明日雜劇。”大抵眼睛為一個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稱“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對方雙目,意欲廢掉對手的招子。
松人:江湖黑話。趕快逃走之意。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少婦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
奇經八脈:人體上的八條經脈,分別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維脈和陽維脈等。因其不拘於十二經脈,無表里配屬五行乾支,所以稱為奇經。在作用上雖然每經各有所異,但是總的來說,有溢蓄正經脈氣的調節作用。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來作比喻的話,則十二經脈猶如江河的幹道,而奇經八脈則是調節流量的湖泊。
由於奇經之中除了任、督二脈有自己的腧穴外,其它各經都沒有自己的穴位,而附於它經,以它經的腧穴作本經的穴位,所以奇者也有“寄”的含義。新派武俠小說中,多有“打通”任督二脈的說法,認為這樣即可令人功力大進,甚至力量用之不竭,此系小說家言,不足信。
拆招:招,拳術、劍術等武功中的動作,如:“使了一招兒。”拆招,即指對打,也指對練。
金盆洗手:武林中人退隱時舉行的一種儀式。洗手人雙手插入盛滿清水的金盆,宣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出拳動劍,決不過問武林中的是非恩怨。儀式常邀武林同道觀摩作證。洗手人有的是因為一生殺人如麻,晚年放下屠刀,懺悔罪愆;有的是看破武林中的種種紛爭醜惡,矢志退出漩渦,潔身自好,以求全軀。
空門:武學術語,防禦不到之處稱空門。
性命雙修:氣功修煉功法之一,屬高境界、高層次功夫,在儒、釋、道三家傳統氣功修行法門中各有不同派別。就道家而言,性命雙修指相對於外丹功的內丹功。道家功夫自古有內修和外養兩種。外養以藥補療法和飲食療法來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由此發展為外丹學派,開始將鉛、汞等礦物質與其它藥物來煉丹。隨著服丹者的中毒死亡,外丹術逐漸衰落。從五代、北宋開始,道家修煉的重點開始轉向內丹術。內丹的煉製過程即性命雙修的過程,較為複雜。一般武俠小說作品中,於道家或儒釋二家的內功修煉均籠統言之,所敘過程甚不嚴密。
駐顏術:保持青春的功夫。據說練成後可延留青春容貌數十乃至上百年。在多種野史筆記和武俠小說中雖多有提及,卻未見詳述其功法的修煉步驟及要訣。一般男性有以“采陰補陽”為駐顏之道,女性多需獨居某處,潛修多年方能練成駐顏術。女性駐顏術有成後,一般有所禁忌,或不能結婚,或不可生育。在古龍《名劍風流》中,本領高強的銷魂宮主朱媚就練成了駐顏之術,更以精通床笫媚術令天下風流俠少趨之若鶩。但她所練的功夫禁忌生育。後朱媚為情所累,不顧一切地為東方美玉生了個女兒,之後不到半年,一個傾城傾國的絕代佳人便雞皮鶴髮,看上去老了幾十年
枯禪:佛教徒稱靜坐參禪為枯禪。因其長坐不臥,呆若枯木,故又稱枯木禪。武俠小說中認為坐枯禪亦可增加內力。少林寺渡厄、渡劫、渡難三老僧坐枯禪經年,佛學與武學均有極高造詣。(見金庸《倚天屠龍記》)
面壁:佛教用語。面對牆壁默望靜修。據說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曾面壁面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後一些武術門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門戒條,掌門人便罰其在山洞、懸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過一段時間。華山派弟子令狐沖曾被掌門人岳不群罰在思過崖面壁一年。(見金庸《笑傲江湖》)
挑筋抽肌:一種慘無人道的酷刑。用小刀割開肌肉,剔出筋用鉤鉤住並徐徐拉長,或者鉤住某條肌肉的腱部,往外撕拉。刑後,人即使不死,也會永遠殘廢。
順風子:江湖黑話,指耳朵。
易容:改變人的形貌。江湖風清險惡,行走其中不得不或男扮女裝,或少作老相。易容最常用的手段是戴面具,面具有鐵制、木製等,一般醜陋無比。人皮面具最為精緻,據說能以假亂真。還有藥物易容,需花費較多的時日。最為徹底的是手術易容,可以完全改變人的形貌,其水平甚至超過當代醫學整容術。
劍招用老:指某個劍術動作使完、做足。類似的說法還有“拳招用老”等。
遞門坎:江湖唇典,動手過招前自報師從門派之意。
結梁子:江湖唇典,指結仇。
結安答;安答,蒙古語,意為義兄、義弟。結安答即結拜兄弟。蒙古人習俗,結安答時要互增禮物。
樁做案:武林中人辦案,習慣於以自己成名的兵器之類的東西放在顯要之處,以警告局外人,以免無意介入,引火燒身。稱為“埋樁做案”。(見梁羽生《風雷震九州》)
真人
1)草藥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為“真人”。《莊子·天子》:“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真人”之稱即始於此。一些道家人士曾被帝王賜贈“真人”之號,如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為長春真人。宋代道士則均被尊稱為“真人"
2)武林中亦稱性情率真、不事虛飾的人為“真人”。
鐵劍遺訓:江湖門派交接領袖的方式之一。多以信物伴隨著遺言等。泰山派創始祖師東靈道人遺下鐵鑄短劍一柄,是後世掌門人的信物。東靈道人遺言:“見此鐵劍,如見東靈”,弟子都須聽從鐵劍持有者的號令。
缺點子:江湖黑話。無人之意。
借力打力:太極拳技擊技法的重要原則。太極拳理認為人體為一太極,包括陰、陽兩方面,“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剛柔、內外、虛實、靜動、鬆緊、圓方都是陰陽的具體表現,太極拳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矛盾給予統一,達到陰陽相濟合一,使自身成為真正的太極體。
這樣,借力打力不同於一般武術中化力打力的概念。後者有一化二打兩個過程,採用勾、掛、格、擋等手法化解對方招式,然後再打擊對方。借力打力也不同於一般所謂“四兩駁千斤”之說。
武俠小說中的描寫重於技擊格鬥,將借力打力同化力打力混為一談,或者創造出“乾坤大挪移”、“以彼之道,還施其身”、“吸星大法”等武功,多屬誇張變形之談。
豹房:明武宗於宮禁中建造的淫樂場所。《明會要·方域二》:“正德二年,帝為群闡蠱惑,乃於西華門別構院築,築宮殿,而造密室於兩廂。句連櫛列,謂之豹房。”
鴛鴦擂:擂台的一種形式。擺擂者如有女待嫁,又屬意於習武上乘之人,便可設擂擇婿,遍邀四方高手上台抖露武學,擇優而取。擺擂時需事先定下條件,如年齡限制、連勝幾場方可,等等
海底:江湖行話,原指組織中的門規、禮儀,如近代天地會的海底俗稱條子,上載天地會的見面切口、聯絡暗號等。後套用逐漸廣泛,統稱海底為對方的來歷,如“盤海底”,即為詢查對門的來歷背景。
雪隱:即隱所,也就是廁所的意思。這本是方外人用的名詞,它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雪”指的是雪竇山的明覺禪師,“隱”指的是杭州靈隱寺,因為明覺禪師曾經在靈隱寺司廁職,所以寺剎即以雪隱稱廁。
蛇兒:江湖俚語,把兵器比做叫化子手上的蛇。
密宗:佛教教派之一,源出古代印度的密教。唐開元年間(716720)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人先後來華翻譯傳播,形成宗派。密宗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依據,把大乘佛教的煩瑣理論運用在簡化通俗的誦咒祈禱上,認為口誦真言(意密)、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同時相應,便可即身成佛。公元804年日僧空海來唐學法,密宗傳入日本,成立了真言宗。公元八世紀至十一世紀間,印度密教傳入中國西藏地區,建立了西藏密教傳統。密宗的著名武功為大手印。
散水:江湖黑話,撤退之意。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少婦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
鎖關:高手比武時容易發生的一種險象。當兩人功力相等、抵死相拼時,由於氣過玄關,一時鎖住六根十脈,動彈不得,是為“鎖關”。花明和石秀郎過招時就發生“鎖關
暗青子:江湖唇典,即暗器。
罩門:練金鐘罩、鐵布衫一類外功的人,身上總會有一兩處功夫練不到的地方,這就是罩門。金鐘罩等功練成,全身可以刀槍不入;但只有罩門例外,罩門如果被人發現,用重手法一戳,武功即廢。
錦衣衛:官署名,即錦衣親軍指揮使司。明洪武15年(1382年)設定,原為皇宮禁衛軍,掌管皇帝出入儀仗。
歃血為盟:古代訂立盟約時的一種儀式。歃血,口含血,一說以指蘸血塗於口旁。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縱)。’”定縱,定合縱之約。
裸葬:明教中埋葬死者的規矩。入葬前須將死者的衣衫除得一絲不掛,以示每人出世時赤條條地來,離世時也當赤條條地去。
踩盤子:江湖唇典,指事先偵察要劫的對象。
骨頭:俗語,指懶散性賤,非抽打和施加壓力不肯服從的人。
阿木林:俗語。罵人行動呆滯,笨頭笨腦。
癟三:洋涇浜英語。近代以後,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
巴子:青幫切口。原做“靶子”,即挑釁、搶掠、敲詐、毆打的對象,猶如射擊中的靶子。後又引申而指幫內或幫外能力較差、容易被人欺侮的笨蛋。上海俗語,指不懂上海市面或行情、容易被騙的人。該詞初出現於80年代初。
偎灶貓:俗語,指人委靡不振,有時也可指人膽怯而不敢有所作為。貓是夜間活動的動物,白天,怕冷的貓習慣依偎在爐灶邊上,顯得精神委靡不振而懶於活動,故有是語。
三腳貓:俗語:早期多用以喻武藝不精的江湖藝人,後也泛指對某種技藝略知一二,但又不精通者。詞義來源有多種釋法。
下作:方言。下賤、下流。如“儂奈能介下作啦,看到人家小姑娘就動手動腳。”下作者也被講做“下作胚”。
刮皮:俗語。氣量小而又摳。
壽頭:俗語。痴呆,不開竅的人。
小八臘子:江湖切口。指幫內或黑道團伙中地位底下、隨人差遣的小人物。俗語。沒有地位的小人物。俗語。小孩。詞義來源未見於著錄。據民國《清門考源.各項切口》中記,切口中有“巴子”一詞,可能是“靶子”的俗寫,指在道中無地位的小人物,今訾語“媽了個巴子”即源於切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