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是一個人文地理名詞,自古以來屬於漢族地區。史記卷七最早有江東記載。 因長江在自蕪湖至南京一段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 歷史變遷,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又因古人以東為左,位於長江之東,故又稱“江左”。有人認為九江屬於江西,而以金陵至九江一段長江分東西為誤。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江西之名殆不可曉,全司之地並在江南,不得言西。” “今之所謂江北,昔之所謂江西也。故晉《地理志》以廬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壽春,皆謂之江西。今人以江、饒、洪、吉諸州為江西,是因唐貞觀十年,分天下為十道,而江南為東西二道。後人省文,但稱江東、江西爾。今之作文者乃曰大江以西,謬矣。”認為古代的江西是指長江以北,而後人以政區概念混淆正是謬論。所以正如有些人的言論史書上最初提到的江東江西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並不是政區的概念。

歷史發展

因長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內 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江東所指區域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

在秦漢、三國時期,以安徽長江兩岸劃分,江北又稱江西。(三國時部分江北地區屬於江東六郡之地區)

唐宋時期長江以南之蘇皖浙滬為浙江道,以新安江為界,分浙江東西兩道。

宋代的江東(江南東路)專指皖南、贛東及江寧府等地區,宋代的兩浙路指蘇南、浙江、皖南、上海。

在清朝江東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

即今 皖南、今蘇南、今蘇中、今浙江、今江西東北部、今上海這片地區稱作江東。

江東六郡

簡介

東吳時期的江東六郡 東吳時期的江東六郡

三國時江東六郡指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吳郡富春孫氏孫堅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升任長沙太守,擁兵自居,成為割據首領。孫堅長子孫策,年輕有為,領其父部下千餘人,渡江削平江東,占據江東六郡而被封為吳侯。孫堅次子孫權,秉承父兄遺志,在周瑜、張昭等一批士族豪強的支持下,穩定江東局勢,戰敗曹操、劉備,於公元229年稱帝,定國號為吳,成為三國鼎立中的吳國。

吳郡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治所在原會稽郡的吳縣(今蘇州),會稽郡僅保留浙江以東部分,徙治山陰(今紹興)。

吳郡所轄屬縣:吳縣,婁縣(今崑山東北),由拳(今嘉興南) ,海鹽(東漢治所在今平湖東南),餘杭(今餘杭鎮),錢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陽),烏程(今湖州),陽羨(今宜興),無錫,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陽),丹徒(今鎮江)。

會稽郡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在今江浙地區。秦置,郡治吳縣(今蘇州),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為韓信楚國所領,後屬劉賈荊國、劉濞吳國。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漢成帝時領二十六縣,人口逾百萬,為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中期,分北部十三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今紹興),領十五縣。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衢州、金華一帶)。

丹陽郡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

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三國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漢轄今江蘇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池州市、黃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即皖南、蘇南、浙北地區。東漢建安後,轄境慢慢減少。

三國初,孫權以呂范為太守,將丹陽郡從宛陵移至建業(今南京市)城東部。223年,孫權又任命丹陽太守呂范為揚州牧。

豫章郡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楚漢之際置。治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權厘豫章郡置廬陵郡、彭澤郡、鄱陽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吳置豫章郡,治南昌,轄16縣: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吳平、西安、彭澤、艾、宜豐、陽樂、富城、新吳、鍾陵。

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江西又被稱為江右,與江東呼應。

廬陵郡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廬陵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範圍歷代均有變化,但核心區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吉安市轄境。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治所西昌縣(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處)。轄西昌、高昌、石陽、巴丘、南野、東昌、新興、吉陽、興平、舊城10縣。遷西昌縣治於今江西泰和縣城西1.5千米。

廬江郡

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池埂)。

元獰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銷江南廬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地區並,組建新廬江郡(治舒縣)。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縣為昆鄉。

東漢復名舒縣(仍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屬揚州廬江郡(治舒縣),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復撤銷六安國,併入廬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內10個縣、侯國。它們分別是:舒縣(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皖縣(潛山縣城梅城鎮)、居巢侯國(巢湖市區東北)、臨湖侯國(無為縣湖壠百勝鄉臨壁村)、龍舒侯國(舒城縣龍河口)、六安侯國(六安市區北西漢故址)、安風侯國(霍邱縣邵崗鄉許集村)、陽泉侯國(霍邱縣臨水鎮)、襄安縣(無為縣襄安鎮)、潛縣(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撥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顧炎武《日知錄》等。

歷史政區

江南東道

唐代地方監察機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其地轄為今江蘇省蘇南、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徽州。治所在蘇州,領原江南道潤、常、蘇、湖、杭、睦、歙、明、衢、處、溫、婺、越、台、建、泉諸州,加上從嶺南道劃來的福、漳、汀三州,總計19州。

州郡 治所 轄境 備註
潤州丹陽郡 今江蘇鎮江潤州區 今江蘇鎮江、南京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常州晉陵郡 今江蘇鎮江丹徒鎮 今江蘇常州、無錫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蘇州吳郡 今江蘇蘇州 今江蘇蘇州、浙江嘉興和上海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湖州吳興郡 今浙江湖州 今浙江湖州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杭州餘杭郡 今浙江杭州 今浙江杭州市的除建德市,桐廬、淳安和蕭山、濱江之外的所有區縣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睦州新定郡 今浙江建德梅城鎮 即嚴州,今浙江建德市、淳安縣和桐廬縣及富陽市的新登鎮、萬市鎮、綠渚鎮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歙州新安郡 今安徽歙縣 即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和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越州會稽郡 今浙江紹興越城區 今浙江紹興及杭州市蕭山區、濱江區。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明州餘姚郡 今浙江寧波 今浙江寧波(除寧海縣外),舟山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衢州信安郡 今浙江衢州 今浙江衢州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婺州東陽郡 今浙江金華婺城區 今浙江金華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處州縉雲郡 今浙江麗水蓮都區 今浙江麗水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溫州永嘉郡 今浙江溫州鹿城區 今浙江溫州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台州臨海郡 今浙江臨海市 今浙江台州及寧波市寧海縣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福州長樂郡 今福建福州 今福建福州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建州建安郡 今福建建甌市 今福建建甌一帶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泉州清源郡 今福建泉州、 今福建泉州、莆田、漳州北部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漳州漳浦郡 今福建漳州 今福建漳州大部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汀州臨汀郡 今福建長汀 今福建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上杭、武平、永定八縣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

江南東路

北宋時期, 今天江蘇省,安徽省長江以南大多數土地屬於江南東路,江南東路置一府(江寧府)、7州、2軍、68縣。在宋代,江南東路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與淮南東路,兩浙路相當,明顯領先於附近的淮南西路、江南西路等。

府 州 軍 附郭縣
江寧府 上元縣江寧縣 句容縣 溧水縣 溧陽縣
宣州 宣城縣 南陵縣 寧國縣 旌德縣 太平縣 涇縣
徽州 歙縣 休寧縣 祁門縣 婺源縣 績溪縣 黟縣
江州 德化縣 湖口縣 彭澤縣 瑞昌縣 德安縣
池州 貴池縣 青陽縣 銅陵縣 建德縣 石埭縣 東流縣 永豐監
饒州 鄱陽縣 餘乾縣 浮梁縣 樂平縣 德興縣 安仁縣 永平監
信州 上饒縣 玉山縣 弋陽縣 貴溪縣 鉛山縣 永豐縣 寶豐縣
太平州 當塗縣 蕪湖縣 繁昌縣
南康軍 星子縣 建昌縣 都昌縣
廣德軍 廣德縣 建平縣

江東建康道

集慶路:上。宋建康府為江南東路治。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四年(1277)升建康路,天曆二年(1329)更名集慶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應天府。

錄事司:

上元縣:中,倚郭[城東北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徙治淳化鎮,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復徙舊治。

江寧縣:中,倚郭[城西南偏]。

句容縣:中。

溧水州:中。宋溧水縣。元貞元年(1295)升溧水州。

本 轄:溧陽州:中。至元十四年(1277)於溧陽縣置溧州,十五年(1278)升溧州府,十六年(1279)升溧陽路,二十七年(1290)省府入縣,元貞元年(1295)升縣為溧陽州。

本 轄:宋溧陽縣。元初為溧州、溧州府、溧陽路倚郭,至元貞元年(1295)升溧陽州。

寧國路:上。宋寧國府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寧國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寧國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宣城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復名寧國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宣城縣:上,倚郭。

南陵縣:中。

涇 縣:??。

寧國縣:中。

旌德縣:中。

太平縣:中。

徽州路:上。宋徽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興安府,二十七年(1367)更名徽州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二十九年(1292)廢。

歙 縣:上,倚郭。

休寧縣:中。有五城務。

祁門縣:中。

黟 縣:下。

績溪縣:下。有西坑寨。

婺源州:下。宋婺源縣。元貞元年(1295)升婺源州。

本 轄:有惠洽鄉巡司。

饒州路:上。宋饒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饒州路,十九年(1282)改屬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復屬江浙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鄱陽府,尋更名饒州府,改屬江西行省。

錄事司:宋設三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鄱陽縣:上,倚郭。

德興縣:上。

安仁縣:中。

餘乾州:中。宋餘乾縣。元貞元年(1295)升餘乾州。

本 轄:

浮梁州:中。宋浮梁縣。元貞元年(1295)升浮梁州。

本 轄:樂平州:中。宋樂平縣。元貞元年(1295)升樂平州。

太平路:下。宋太平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路。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改置太平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當塗縣:中,倚郭。

蕪湖縣:中。

繁昌縣:下。

池州路:下。宋池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九華府,尋更名池州府。

錄事司:

貴池縣:下,倚郭。

青陽縣:下。

建德縣:下。

銅陵縣:下。

石埭縣:下。

東流縣:下。

信州路:上。宋信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置廣信府,改屬江西行省。

錄事司:

上饒縣:上,倚郭。

玉山縣:中。

弋陽縣:中。有寶豐場。

貴溪縣:中。

永豐縣:中。

廣德路:下。宋廣德軍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廣德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廣興府。

錄事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廢。

廣德縣:中,倚郭。

建平縣:中。

鉛山州:中。宋鉛山縣屬信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鉛山州,為直隸州。至正二十二年(1262)朱元璋改屬江西行省。

本 轄: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上饒縣乾元、永樂二鄉、弋陽縣新政、善政二鄉來屬鉛山州。

相關典故

霸王別姬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各自擁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文臣武將,本來劉邦實力並不比項羽強,怎奈,項羽剛愎自用,每每在關鍵時刻不能接受謀臣的計謀,就連被他尊為亞父的謀士范增最後都哀嘆“豎子不足與謀”。他與劉邦決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用四面楚歌徹底地瓦解了軍心,身邊的寵妾虞姬拔劍自刎,而他則帶著殘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安徽和縣烏江的長江岸邊,後面追兵漸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烏江亭長駕一葉小舟欲渡他過江逃命,想起隨他多年的將士到如今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在這江邊拚死,真是愧對江東的家鄉父老,他無論如何也不願一個人過江,只是託付亭長把他的烏騅馬渡過江,隨後自刎於江邊,幻滅了他的一番宏願和本來可能成就的霸業。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衝出重圍,你將怎么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捨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安徽和縣烏江旁的霸王祠 安徽和縣烏江旁的霸王祠

然而,千百年來,在我們這樣一個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文化環境裡,從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給予這個落敗英雄以少有的寬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規格為他立傳,文人幻想他可能東山再起,老百姓則很實際地給他立祠供奉,並尊他為項王菩薩。時至今日,在烏江,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項羽的雕像前總是香菸繚繞,四鄉八鎮的村民們都趕來參加一場小型廟會,人們或以物易物,或說唱遊樂,在喧囂中,佇立著的項羽似乎也多了幾分歡愉,少了些許威嚴。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李商隱的詩

【作品介紹】

《江東》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39卷第172首。

【原文】

江東

作者:唐·李商隱

驚魚撥剌燕翩翾,獨自江東上釣船。

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輕絮沈郎錢。

【注釋】

①江東:指今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②撥刺:魚跳水掉尾聲。翩翾:飛貌。

③謝家輕絮:用謝道韞以柳絮詠雪事。沈郎錢:指榆莢。《晉書·食貨志》:“吳興沈充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漢代有小錢名榆莢錢。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王維的詩全集欄目。

夏日絕句(李清照五言絕句)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出來,震撼人心。最後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裡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