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人

江右人

江右人,即江右民系,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是中國南方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本地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右民系以贛語為母語,分布於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區,以贛江、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同遷的漢人為民系認同,有著自己獨特文化、語言、風俗、建築風格的漢族民系。江右人是東南漢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分布地域相當廣大,今天主要居住於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江右人為古代中原人和贛地先民的融合體。

民系概況

江右人通常指的是使用贛語方言地區的漢族族群。有學者認為:“江右人是東南漢族的主要族群之一。江右人的分布地域相當廣大,人口總數超過6000萬。江右人分布在江西大部,而外省的江右人主要是歷史上由江西江右人大本營遷移出去或又再次遷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於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江右人為古代中原人和贛地先民的融合體。

分布範圍

贛語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內主要分布在贛江的中下游、撫河流域及鄱陽湖周邊等地區,超過江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外省的贛語使用人口主要是歷史上由江西本土遷移出去或又再次遷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於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統計下來贛語的分布總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漢語中,分布地域最廣。江西贛語區包括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宜春、樟樹、高安、宜豐、銅鼓、上高、萬載、分宜、新余、清江、豐城、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黎川、崇仁、宜黃、樂安、南豐、新乾、峽江、永豐、吉水、吉安、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萬安、鄱陽、餘干、萬年、鷹潭、貴溪、餘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
此外,通行贛語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岳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鹹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了解,也和贛語相近,目前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語;浙江省西部的某些地區,也存在爭議,尚需進一步研究。

遷移史

近年來,有些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在研究、比較江西人時,出於討論上的方便,常將贛語區的江西人(有時甚至包括所有的外省贛語群體)稱為江右人,即江右民系。廣義上說是指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戶籍地、長久居住地、長久工作地在贛語區境內,被認為或自我認同為贛人的群體或個人。江右這個詞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之前江右地區人遷徙到外地大都以江右人自居,江右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江右語(贛語)影響之地也通行江右語(贛語),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江右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江右。江右民系以贛江、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為起源和繁衍地,有著自己獨特文化、語言、風俗、贛派建築風格的漢族民系。
上古時期江右大地曾經有過“乾越國”和“艾國”等非華夏族國家。史載乾越國在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其中心地帶位於今餘干一帶,而艾國則位於今修水、武寧一帶,後其被楚國併吞。至春秋時代,江右大地經常被稱為“吳頭楚尾”,是因為江西曾迭為吳、楚、越國的爭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公元前306年楚滅越。處於“吳頭楚尾”的江右地區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關係,而贛語中至今依舊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吳語和古楚語詞的積澱,西漢揚雄在其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達85次,其中單言“南楚”、不並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記·貨殖列傳》中則註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同時,《方言》中提及的吳越、吳楊越、吳楚等地亦被認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區。當時江西的語言近乎吳、楚。漢代豫章被包括在南楚範圍內。南北朝時江西、湖南一帶的居民及其方言被稱為“楚人”、“楚語”,如果要區分的話,則兩湖被稱為“傖”,江西被稱為“傒”。《余學嘉論學雜著·釋傖楚》說:“永嘉喪亂,幽、冀、青、並、充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者。……其地多中原村鄙之民,與楚人雜處,謂之‘雜楚’。吳人薄之,亦呼‘傖楚’。別目九江、豫章諸楚人謂‘傒’。而於荊州之楚,以其與揚州唇齒,為上游重鎮,獨不受輕視,無所指目,非復如東渡以前,統罵楚人為傖矣。”《南史·胡諧之傳》關於“傒語”的記載曾被廣泛引用:“胡諧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為給事中、驍騎將軍。上方欲獎以貴族盛姻,以諧之家人語傒音不正,乃遣宮內四五人往諧之家教子女語。二年後,帝問曰:‘卿家人語音已正未?’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傒語。’”這表明南昌一帶的方言語音與當時洛陽話的變體金陵話已經存在相當明顯的區別。

外遷

五代十國的割據時期,贛語的全部本徵最終完全得以確定。此外,隋唐之後江西地區成為全國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劇增,江西第一次大規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間拉開序幕,南昌、吉安一帶的人口不斷向湖南東北的湘陰、寶慶、新化等地移民。在後續的幾百年間,又由贛北、贛中繼續向湖南東北、湖北東南的江漢平原及鄂東山區、安徽南部的安慶、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這批次的移民將贛語同時帶到上述地區,贛語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福建的邵武、光澤、建寧、泰寧、將樂、順昌等閩北縣市在宋朝以前這裡曾經通行閩北語,南宋時福建閩北發生過多次的農民起義導致當地人口大量銳減,一些文人描寫了當時的慘況:“前村不復炊煙起,長似清明寒食時”,“江閩五十邑,荊棘五千里”。在朝廷的獎墾下,江西撫州、信州一帶的人大規模向福建閩北移民,填補當地的人口空間,嚴燦在《兵火後還鄉》中寫道:“舊時巷陌今誰住,卻問新移後來人”。這“新移後來人”便是翻過武夷山的贛人。這些定居者大體按路程的近遠而遞減,邵武軍最多,南劍州所屬的將樂、順昌其次,建州所轄的西片崇安、建陽又次之。《福建省志》將這次移民稱之為“第二次贛人入閩”。

江右文化

江右文化為江西文化或及其周邊文化的代表之一。江右文化的三大支柱為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

贛派建築

江右地區的傳統建築主要為贛派建築,著名建築有貴溪耳口曾家清代建築群、贛縣夏府村戚氏宗祠、近代代表建築主要為廬山別墅群、廬山天主教教堂等待;現今地標南昌八一大橋、南昌金融中心等等。以樂安流坑、安義羅田等江西古村落為代表的贛派建築文化:其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臥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可以說贛派建築,既是中國古建築文化中極其華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贛派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

飲食

贛菜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澱。《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舉辦的盛宴,興奮之餘贊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是十大商幫之一,盛極一時,以講究賈德著稱。江西在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曆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優勢。在明朝,江西人口僅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卻居全國第一。
明代成祖朱棣永樂年間(1403-1424),江西經濟逐步發展,由於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促使贛江--鄱陽湖航道的重要性得以提高,貨物與商客流通量不斷增加,大大刺激了江西本地商業更趨繁盛。出外經商者,以江西為最,其足跡遍及全國,以至出現"足不出外則技不售,惟江右尤甚"的盛況。北京是明清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江西商人在此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瀚《松窗夢語·百工記》云:"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東南,故百工技藝之人亦多出於東南,江右為夥。"明人各省在北京的會館見於文獻的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居各省之首。湖廣地區是江西商人聚居之地,鹽、當、米、木材、藥材和布匹等六大行業,是漢口的主要行業,皆有江西商號。岳州府瀕臨洞庭湖,其"江湖漁利,亦惟江右人。"其藥材業,多為江西樟樹商人所占有。"豫章之為商者,其言適楚,猶門庭也。"故在湖廣,有"無江西商人不成市"之說。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等,是江西商人的又一主要活動地區,而又以撫州人為多。撫州艾南英《天傭子集》云:"隨陽之雁猶不能至,而吾鄉之人都成聚於其所。"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在雲南居住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江西撫州人,王士性《廣志繹》云:"滇雲地曠人稀,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而江西會館設在四川各州縣府的,竟多達200餘處。此外,河南、陝西、兩廣、江浙及福建等地,亦遍布江西商人的足跡。他們在同外省商人競爭角逐之中,逐漸形成一個勢力很大的"江右商幫",他們基本壟斷著瓷器、藥材、木竹、茶葉、夏布、紙張和大米等江西名特產品的經營。起始於明代初期,散布於全國各地的"江右商幫",對原有的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激發並促進了全國廣大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江右商幫的興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較為有利的經濟基礎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經濟環境,得益於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運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擴張,使江右商幫在當時能夠發展起來,才有了“無江西人不成市場”之說。江右商幫的興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江西當時的輝煌:“瓷都”景德鎮名揚萬里;樟樹無藥,卻成為“藥都”有“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說;九江雄踞長江之濱成為當時極具影響的商埠,在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垂涎;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興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