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鎮[福建省莆田市]

江口鎮[福建省莆田市]

江口鎮,古名港口-通應港。龍津渡、迎仙市,雅稱“錦江”。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興化灣畔,是莆田市的北大門和著名僑鄉。下轄26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7.25萬人,有12萬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僑胞。隨著國家不斷對外開放和本地經濟的日益發展,江口本地約有2萬人常年在外打工或勞務出口;外來到江口鎮的約有3萬人,形成人口獨特的流動現象。

福建江口鎮

江口鎮江口鎮
江口鎮,古名港口-通應港。龍津渡、迎仙市,雅稱“錦江”。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興化灣畔,是莆田市的北大門和著名僑鄉。下轄26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7.25萬人,有12萬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僑胞。隨著國家不斷對外開放和本地經濟的日益發展,江口本地約有2萬人常年在外打工或勞務出口;外來到江口鎮的約有3萬人,形成人口獨特的流動現象。

地理位置

江口鎮位於莆田市東部沿海,東經118°48¹,北緯25°45¹,東與福清新厝鎮交界,南濱臨興化灣,西北與梧塘鎮毗鄰,北與萩蘆鎮接壤。中部為“九里洋”平原,是興化平原的組成部分。北部為囊山和大帽山兩大山脈。境內的兩大溪流:北萩蘆溪和蒜溪橫貫交匯,注入興化灣。江口鎮總面積79平方公里,共有農田18049畝,其中水田13000畝,旱地5049畝;有林山68000畝,果樹8100畝;有灘涂面積12000畝,海岸線總長11公里。

江口鎮江口鎮
歷史沿革

宋時,江口始建制,名迎仙市(至今石獅村之外楻),設迎仙驛(唐稱待賓館)建迎仙橋,屬莆田縣唐安鄉待賢里。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縣劃江口為第七區,設區公所。1949年8月20日,江口解放;21日莆田縣解放。9月江口成立第七區人民政府,區址設在石庭。1958年,江口併入涵江人民公社。1965年,江口人民公社成立。1983年,江口人民公社改為鄉建制。1984年10月,江口鄉改為江口鎮建制。2002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莆田市區劃再次調整,江口鎮併入涵江區管轄範圍。
宋時,江口始建制,名迎仙市(至今石獅村之外楻),設迎仙驛(唐稱待賓館)建迎仙橋,屬莆田縣唐安鄉待賢里。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縣劃江口為第七區,設區公所。1949年8月20日,江口解放;21日莆田縣解放。9月江口成立第七區人民政府,區址設在石庭。1958年,江口併入涵江人民公社。1965年,江口人民公社成立。1983年,江口人民公社改為鄉建制。1984年10月,江口鄉改為江口鎮建制。2002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莆田市區劃再次調整,江口鎮併入涵江區管轄範圍。

江口鎮江口鎮
氣侯特徵

地處亞熱帶,四季如春。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年平均氣溫為20.2℃,最高氣溫37℃(7月份),最低氣溫2℃(1月份),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53%以上。

基礎設施

交通:江口鎮境內交通便捷,福廈公路和福廈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水泥路通往江口鎮27個行政村,共有6-40米寬規格化水泥路30公里,形成縱橫交錯、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

通信:江口鎮擁有裝機容量1萬門的程控電話終端郵電大樓2座,程控電話用戶1.5萬門。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和國際特性郵件傳遞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供電:建內3.5萬千伏安輸變電站一座,並架設二條,1萬千伏安的外商企業供電專線

市場:江口市場、江口舊市場、石庭市場和赤港路口市場,固定灘位500個。

經濟建設

江口有史以來,基本上都是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結構。解放前,江口鎮境內自然資源尚未開發利用,工業也極為落後,幾乎一無所有,連手工業的生產作坊也是寥若晨星,只有屈指可數的燒灰,農具修配、打鐵、紡紗織布、刺繡繪花、榨油、燒磚瓦等小型手工業作坊。直至解放前夕,除僅有的數部的機械碾米機外,其它的就是沿襲歷史上石、簡陋的手工業作坊和原始、低級的傳統技術。
解放後,江口的工業、手工業得到逐步發展。1956年由愛國僑胞捐資興辦江口第一家工業企業:江口僑光發電廠,改變了江口地區長期無電的落後狀況,為江口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方便。1958年---1960年間,許多村莊相繼興辦了燃器廠、鑄鍋廠、木器廠、碾米廠、榨油廠、糧食複製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鋸木廠、農肥廠等。
1928年,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經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江口帶來了生機、增添了活力。1984年實行了人民公社改為鎮建制後,江口鎮制訂了"以農業為基礎,以生產創造成者為主要橋樑,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堅持山海田一起抓,貿工農一起上"的發展戰略,極大的調動了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投資熱情,促進了江口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現在,江口鎮已形成"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一二三產業並上"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篷勃發展,成為莆田市發展的龍頭。

江口鎮江口鎮
農業
山海田俱備的自然條件,注定了江口鎮農業發展的多元化,糧食生產的水稻、大小麥為主,年產量1.5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果樹2萬畝;主要是龍眼、枇杷、葡萄等;畜牧業有荷斯坦奶牛、法國克里莫番鴨、良種豬等畜禽良種;水產養殖以牡蠣、海蟶、對蝦和鰻魚為主。
江口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具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色,具體可以總結為"五化"。一是種植良種化,果樹生產累計已引進國內外各特優新水果品種30餘種,水產養植髮展了吊養牡蠣、海蟶、南美對蝦等新技術,水稻種植方面,每年都調供良種,2002年引進良種197擔,實現種植的良種化。二是種田示範化,目前已建立花生良種繁育基地500畝,建立良果生產示範基地300畝,示範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種植。2002年3月份完工的江口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水利工程投入資金120多萬元,涵蓋豐山、豐美、新前等多個村共約3000畝農田,對發展現代農業、調整種植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將對江口鎮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起示範推廣的作用。三是經營集體化,止2002年已有11戶承包耕地約2000畝,以生產種植經濟物為主;引進4家外資企業承包山地4000畝,實行集體化經營,在禽畜養殖方面,在江口建有良種豬養殖基地,還引進荷斯坦奶牛、法國克里莫番鴨等良種,成為莆田市發展的龍頭,集體化生產經營程度高。四是基礎建設網路化,水利等到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海堤維護,河道清淤等工作,以維護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2001年,為實現基礎建設的網路化,又推出了農業基礎建設三大項目,包括九里洋河道清淤,農業綜合開發,鹽場改造等,九里洋河道清淤改造,總長20公里,投資1800萬元,擬於2002-2003年投資建設,前期已投資208萬元,投勞12002日,出動船隻11艘次,打撈水浮蓮面積320畝;農業綜合項目改造低產田12500畝,分水利工程和農業工程兩大塊,分步實施;鹽場改造土地整理建設項目,土地整理規模3091畝,就增耕地1703.5畝,總投資1393萬元,三大工程全部落實後,江口鎮農業基礎建設網路化將提高至一個新的層次。五是農業服務系列化,做出基礎建設與示範推廣,信息提供與技術服務,專家諮詢與上門服務"三結合",鎮政府就小農業生產服務方面,每年農業信息簡報就編髮約20期,用於異農業生產。
江口鎮江口鎮
工業
工業是江口鎮的支柱產業。自1984年引進第一家三資企業以來,突出鄉鎮經濟發展中心,大力發展"三資"企業,努力推動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壯大,形成了以"三資"企業為主,以外向型經濟和個私經濟為兩翼,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產業並舉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新格局,鄉鎮企業實現新的發展。

旅遊資源

這裡人傑地靈,俊秀風流:莆田素有“文獻名邦”、“海濱祁魯”的稱譽,江口歷史上也曾有過“科甲芬芳”的斑斕時代;名聞遐邇的“錦江書院”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千年古剎囊山寺氣勢宏偉、肅穆壯觀;古老的道觀---東嶽觀可謂古代建築藝術的奇葩,具有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這些,都是江口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這裡風光綺麗,山川如畫:石奇景幽的古囊列獻和“闌珊景色賽姑蘇”的錦江春色都是莆田聞名的勝景;別具一格的江橋夜月、古寨夕陽、長堤煙樹、遠浦歸帆等名勝,處處呈現江南的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

四川江口鎮

江口鎮江口鎮
四川平昌縣江口鎮位於通(河)巴(河)兩河交匯處,水陸交通方便,是川東通向川北的要衝,素有“川北重鎮”之稱。全縣幅員總面積2229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溝谷縱橫,溪流交錯,海拔在700米至1100米之間,東北部最高海拔1338.8米,西南部最低海拔268.3米;坡度在15度至50度之間。具有氣候溫和,光照適宜,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均日照1455.1小時;年均無霜期297天。境內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油菜籽、並盛產蠶繭茶葉花生甘蔗菸葉水果、黃(綠)豆及天麻木耳銀耳板栗核桃獼猴桃等土特產品。縣域水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大。多年平均降水總量25.4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1.5億立方米,年平均境地表水流量88.9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徑流量為2782萬立方米,年水量達100.69億立方米,全縣人均占有水量1575立方米。通、巴兩河多年平均流量分別為每秒178.8和216.9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分別為4.59和5.6萬千瓦,天然落差分別為27和33米。加上通、巴兩河支流,縣境水能理論蘊藏總量13.51萬千瓦,可開發量6.3萬千瓦,占蘊藏量的46.6%,已開發1.09萬千瓦,占可發開發量的17.2%。境內頁岩石英砂資源豐富,僅尖山鄉七里村露天優質石英砂按年產陶瓷100萬平方米的生產規模計算,可開採50年。

江西江口鎮

江口鎮江口鎮
地理位置及概況:江口鎮位於贛州市贛縣東部,東連于都縣,南界大田鄉西鄰茅店鎮,北靠吉埠鎮、石芫鄉,駐地江口圩距縣城20公里。鎮域面積120.9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8萬人。
特產:江口倒菜生產歷史悠久,其產品口味純正,是城鎮居民、酒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產品供不應求。
國民經濟:江口為丘陵與河谷平原的地形,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鎮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全鎮種植果樹4000畝,其中臍橙1200畝,柑桔500畝,葡萄600畝,種植燈心草3000畝。發揮區位優勢,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現在江口落戶的外資企業共有15家,其中贛南農業科技示範園、贛州公路倉儲庫、京九鐵路貨運站等都相繼在江口落戶。
城鎮建設:江口自古以來就商賈雲集之地,為贛縣東部最繁榮的集鎮。1993年江口被列為全國100個城鎮建設試點鎮,鎮黨委、政府制定了1995—2015年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目標,總規劃面積為11平方公里,近期建設目標為5平方公里。通過總體規劃的實施,江口圩鎮占地面積已達3.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8000人,城區建設面積達到36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交通郵電:江口鎮交通便捷,323國道、贛興公路、京九鐵路、贛龍鐵路都穿越而過,京九鐵路贛縣站設在江口鎮境內。光纜通訊、華東大電網貫穿境內,實現了村村通訊、通電話、通廣播電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境內建有基站。瀲江貢江在江口交匯,使江口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能源、通訊的大格局

廣西江口鎮

江口鎮江口鎮
江口鎮位於廣西桂平市東北部,與平南縣相鄰,全鎮面積152.8平方公里,是廣西最負盛名的三大古鎮之一。 江口鎮距桂平市區陸路36公里,水陸32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江口鎮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全鎮轄2個街委,20個村委,人口10多萬人,是廣西第二人口大鎮。城鎮面積230多公頃,城鎮居民2萬多人,擁有耕地64000多畝,其中水田42000多畝,是優質谷、淮山、半夏、黃麻、桑蠶、香芋、篙竹等名產地。
江口鎮黨委、鎮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發展經濟,工農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努力實施“工業化”戰略,全力以赴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鎮區內形成了東升科技工業園和紅河工業小區,擁有工業企業54家,其中我資企業4家,2001年工業總產值達3.9億元。基本形成了以竹藤為龍頭及保險柜、麻紡、針織、造船、印刷協調為發展的工業體系。農業方面引導農民走“壓擴經”的路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創稅農業,形成了三布難桑蠶、果蔬基地,東升大樟香芋基地,六寶淮山基地,和合甘蔗基地等,基地農業達10000畝,農業產值達1。8億元。 配合工業化建設,江口鎮同時實施“城鎮化”戰備,積極推動小城鎮建設。全鎮籌資5000萬元投入防洪、道路、車站、市場、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江口鎮在城鎮建設方面採取“誰投資誰受益”的辦法,大膽讓利給投資者,目前規劃中的世紀大道、木材專業市場、建材專市場等建設項目又成了投資者競相爭奪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