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區[重慶市]

江北區地處重慶長江、嘉陵江北岸,是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立體快捷的交通網路,是重慶最具發展潛力和生機活力的主城區之一。與渝中區、渝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相鄰。幅員面積221.2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0萬(2006年),流動人口312萬,江北區是典型的人口淨流入地區,其戶籍人口不到25%,實際居住人口已經超過部分特大城市的人口。江北區的經濟管理機構於2010年6月併入新設立的兩江新區,目前僅保留公檢法機構。

簡介

江北區是重慶市的主城區之一,位於長江嘉陵江北岸,有30多公里漫長的江岸線,是重慶市規劃的信息、金融、文化藝術中心,是涉外領事館區和交通樞紐,總面積213平方公里,人口45萬,轄石觀音橋街道華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馬河街道、大石壩街道寸灘街道鐵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魚嘴鎮、復盛鎮、五寶鎮等9街道、3鎮。

歷史沿革

殷周時代為巴國屬地。東晉永和二年(346年)前,區境屬巴郡之江州縣地域,之後屬楚州巴郡枳縣。北周武成三年(561年)起,區境為巴縣所屬。明代為重慶府巴縣之江北里、江北鎮。清乾隆十九年(1745年)為重慶府江北廳,廳址乃今江北城

1913年,改為江北縣,縣治仍在江北城。1933年初,正式劃定重慶市界時,將長江、嘉陵江北岸東自溉瀾溪同德堂下,沿江而西,經江北城、劉家台、廖家台、簡家台至香國寺溪溝止,從江北縣劃入重慶市。1939年5月,江北縣政府遷至兩路鎮。後區劃幾經調整,至1949年時江北區,區境設有第九、第十、第十六區等三個區。

1950年6月,第九、第十區合併為重慶市第二區,第十六區改為重慶市第七區。

1952年,第七區劃入第二區。

1955年10月,第二區更名為重慶市江北區。

1995年初,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江北區轄華新、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五里店、寸灘、江北城7個街道辦事處和唐家沱鎮,從南岸區劃入的郭家沱街道辦事處,從江北縣劃入的魚嘴鎮、復盛鎮、五寶鄉。區人民政府駐華新街。

1998年末,江北區轄9街道2鎮1鄉,109個居委會、51個村委會。

2000年,江北區轄9個街道、2個鎮、1個鄉:華新街、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五里店、寸灘、江北城、郭家沱、唐家沱9個街道辦事處;魚嘴、復盛2個鎮和五寶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6096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華新街街道70563江北城街道44439石馬河街道50919大石壩街道56065寸灘街道41718觀音橋街道154020五里店街道70466郭家沱街道29761唐家沱街道28638魚嘴鎮35086復盛鎮14269五寶鄉13675

2002年,江北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華新街、五里店、江北城、寸灘、郭家沱、唐家沱)、3個鎮(魚嘴、復盛、五寶),64個居委會、51個村委會。2002年末戶籍總人口47.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3萬人。

地理環境

江北區地貌大多為“坪”、“丘”、“谷”、“壩”。以淺丘陵為主,海拔為160—679米之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受川東平行嶺谷區的制約,構成鐵山坪、環山、義學大山三條狹長山嶺,自面積:江北區幅員面積220.77平方公里。

氣候

區域屬四川盆地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為1085.3毫米,歷年平均相對溫度為79%,日照時數1243.8小時。常年平均風速1.3米/秒,平均霧日數69.3天。

河流

區境自西向東三面環江。嘉陵江從石馬河街道梁沱流入區境,區境段為18.8公里。長江從江北城地區流入區境,區境段51.4公里。洞梁河在唐家沱地區,雙溪河在寸灘段13.3公里,御臨河在復盛、五寶區境段11.2公里。另有流經本區的溪河4條。各溪河均匯入長江。北向南平行延伸,形似東西之間的三道屏障。

行政區劃

下轄九個街道和3個鎮:石馬河街道辦事處、大石壩街道辦事處、觀音橋街道辦事處、華新街街道辦事處、五里店街道辦事處、江北城街道辦事處、寸灘街道辦事處、鐵山坪街道辦事處、郭家沱街道辦事處、魚嘴鎮復盛鎮五寶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