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二中

永嘉二中

1945年9月,學校增開高中部,招高中一年級新生17名。 1954年,學校發展到9個班級,在校學生507人,教職員增到30人。 1990年,全校共有16個班級,994名學生,教職員工76人。

永嘉二中永嘉二中
學校概況
該校前身是“永嘉縣私立濟時初級中學”,創辦於1938年7月,首任校長是徐石麟先生。第二任校長是曾留學日本、三度主持溫州中學校政的著名教育家金榮軒先生。楠溪歷史上有“溪山鄒魯”之美稱,歷代文人墨客層出不窮,其文化的特點為“耕讀”,其核心為“勤樸”,後人稱之為“耕讀文化”。所以,金榮軒校長為了發揚楠溪的傳統文化,為了適應抗日新形勢,取校名為“濟時”——共濟艱難時期,校訓為“整、齊、勤、朴”其中“勤、朴”,不只指“勤奮學習”“為人樸實”,而還指“生產勤”與“勞作朴”,有校歌歌詞為證:“提倡生產在勤,發揮勞作在朴”。金榮軒校長身體力行,他變賣祖上田產200畝,借高利貸2000銀元的毀家興學義舉成了千秋美談,師生艱苦求學的故事也舉不勝舉。因而楠溪的“耕讀文化”在這裡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解放後,傳統的“耕讀文化”又得到了新發展,由於形勢的需要,學校提倡“勤儉辦學”,學校設有農業課、勞動課、開闢農場(在嶼山上種麥、豆、棉花、菜等作物),辦工廠;砍柴、割草、積肥、造田、興修水利,支持農業生產。師生們勞動積極,工作學習更勤奮。1955年前,師生都在菜油燈、煤油燈下攻讀,後來是煤氣燈,有了電後也只是用燈泡,光線極差。
學校歷史
初創時,校址設在縣立楓林國小內。1939年6月,渠口新校舍動工興建,1940年8月,開始遷往渠口村。1950年春又遷到現校址岩頭鎮。
1939年4月,校長徐石麟讓賢辭職,校董事會議決聘請瑞安金嶸軒先生為第二任校長。後繼任校長是陳修仁、徐石麟、陳應如諸先生。解放後,永嘉縣人民政府委任陳虹東先生為校長。1956年本校改為公立學校,繼之以何經祥、周兆元陳則順、胡方瑾(縣委副書記周春和兼校長)、李象宣、謝立新、鄭繼永、鄭九婁、陳岩臣、陳鴻儒、毛光壽、金建武同志,為校長或黨支部書記。
本校校名屢易。1956年改為永嘉第二初級中學。1958年命為永嘉中學。1960年又易名為永嘉二中學。(1970年2月至1972年8月改校名為岩頭公社中學,校革委會主任由岩頭公社黨委書記鄭洪福兼)。1977年5月本校易名永嘉縣岩頭中學,1991年撤區後,改校名為永嘉縣岩頭中學。1998年更名為“永嘉第二高級中學”。
本校規模不斷增大,剛創辦,僅1個班級50名學生。1939年2月,增招國中一年級2個班100名學生。1941年2月,胡榮銓先生創辦於碧蓮的“甌北補中”191名國中學生併入本校。1945年9月,學校增開高中部,招高中一年級新生17名。次年2月,因經費限制和高中班人數太少,高中班學生併入樂清縣樂城中學。1946年11月,省教育廳長李超英蒞校視察,並撥給學校一套圖書和理化儀器。1947年2月,永嘉縣簡易師範楓林分部二、三年級4個班併入本校,分設國中部和簡易師範部。是年8月,簡師四年級學生30多人併入溫州本部學習,本校在渠口招收簡師新生2個班、國中新生2個班。新中國誕生後,學生紛紛參加革命,人數銳減,當時全校學生數僅95人,教職員14人。
1954年,學校發展到9個班級,在校學生507人,教職員增到30人。1956年,縣政府撥款4萬元,在岩頭校園興建一幢12個教室的教學大樓。1958年秋增設高中部。1962年“永嘉八初”(即楓林中學)併入本校,共有班級13個,在校學生720人。1970年2月學校教師紛紛下派到岩頭區各公社創建國中,本校教職工減到21人。1984年8月至1991年7月,本校管轄岩頭區11所鄉鎮中學。1988年,學校開設衛生和種養職高班。1990年,全校共有16個班級,994名學生,教職員工76人。1998年9月,全校共24個班級(其中國中10個班),1347名學生,教職工87人。文革後,高中學生向原岩頭、岩坦兩區招生,國中學生向岩頭鎮所在地招生,少量向岩頭全區招生。按縣府計畫,1998年起停招國中生,至2000年本校成為24個班級規模的高級中學。 現有班級36個。
近幾年來,學校新建了教學、實驗大樓和教工宿舍(並有38間店面),校產與教學設備不斷充實,體育器材、衛生保健設施良好,並創建2個屋頂花園,學校環境和教學條件明顯改善。
學校榮譽
永嘉二中治學嚴謹,成績顯著。創辦伊始,浙南著名教育家金嶸軒校長就規定“整、齊、勤、朴”為校訓,制訂35個治校實施細則,實行導師制,和諧發展“智、德、體、群、職”五育,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據統計,濟中畢業生後成為專家學者的就達400多人。如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陳光中;20世紀世界2000名傑出人物、上海社會科學院新學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金哲;原中國對外貿易雜誌社社長、總編(教授)、經濟學家葉際秀;原聯合國技術合作促進發展部政策規劃發展計畫司司長葉成壩;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胡顯章;國際學術組織——計算機促進教育協會(AACE)中國分部執行主席、北京電圖片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教授楊傳箭;原溫州師範學院院長、教授谷亨傑;北師大經濟系書記、教研室主任、教授滕世間;醫學和哲學雙博士、世界漢字書法家潘錦夫;現在美國的醫學博士鄭楚材;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順教;美國紐約美東東方藝術協會顧問、台中市文化中心書法教授季春壽;寧夏大學教授周光旦;世界書畫家藝術委員會一級書法師金盛華;浙江老畫家周永康;原溫州市宣傳部副部長、農民作家周星槎等,均系本校早期學生。解放後,學校向工農子弟開門,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校友徐龍勝,成為全省做絕育手術的著名副主任醫師。1957年學校獲全縣文教系統全面優勝紅旗。1959年元旦,高一董上義同學在縣團代會被評為優秀團員,出席了省青年積極分子大會。《浙南大眾》報以《青年學生中的一面紅旗——記永嘉中學學生董上義》為標題,報導了他的事跡。1962年本校榮獲永嘉縣全面紅旗學校光榮稱號。1964年元旦全縣中學生作文比賽,一等獎4名全部被本校學生章時趨、李成友、李送德、陳思義獲得(指導師施光暄和葉金甌)。1964年高考升學率75%,奪取溫州地區之魁。國家計委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計算機部處長、高級工程師周順興;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研究院正師級副研究員潘泰賞;杭州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教授周復多;浙江省著名眼科專家、主任醫師潘松揚;安徽蚌埠醫學院教授與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周文鼎;鄭州大學教授、國家社科規劃馬列學科專家組成員滕世宗;《美術報》總編、著名書法家朱國才;夫妻雙教授鄭賢雪(大連海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交通部《航海教育研究》雜誌主編)和金送笛(大連水產學院養殖系主任);中國航空工業供銷華北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高級經濟師金壽湊;紹興市政協主席戴本妥;國家外國專家局文教專家司司長陳陽進;世界人口論專家、溫州師院副教授王聲多;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黨委委員陳久山;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副局長、兼職教授金鄭沛;國家環保局計量長、高級工程師鮑強(原名鮑祥木);南通楊子碳素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謝純霸;焦裕祿式的原泰順縣委書記、現溫州市委委員、市長助理章時趨;河北省檔案局副局長李成友;國際氣功大師、作家陳樂天(原名陳康瑾);國防建設十大新聞人物、溫州市民政局長陳久富;溫州二醫主任醫師周福海;溫州市群藝館藝術部主任、副研究員謝迪堯;溫州醫學院副教授、組織部、紀委書記徐順平;溫州醫學院副教授、宣傳部長張洪來;中美合資上海3C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金祥平;全國統計系統勞動模範、原永嘉縣統計局局長鄭卿梧;全國五屆人大代表、現永嘉縣交通局黨委書記戴送福;現在法國的神鵰師(在頭髮絲上雕詩)金錦生;省級優秀共產黨員、縣人大常委、東皋鄉西爐村黨支部書記周吉樓;浙江醫科大學附一醫副主任醫師、現在美國攻讀博士後學位的滕理送;現在美國的博士後張公義;著名氣功大師、北京宇心辟穀養生研究中心主任徐傑河;現在美國攻讀博士後學位的胡明秀;現在團省委工作、在職攻讀浙江大學博士學位的徐旭;現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盛金標等等,都是本校建國以後培養出的優秀人才。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楠溪江兩岸的時候,永嘉二中抓住機遇,超越自我,迎接挑戰,全體師生“不須揚鞭自奮蹄”,教育教學工作再上台階,再展輝煌。國中畢業會考和中考成績多年獲全縣第一名。省高中結業會考成績1991年獲市前茅,1991年和1994年兩年度物理會考合格率100%,1997年度英語會考合格率100%,與溫州中學並駕齊驅。1995年中專、普師、省重高上線72人,高考上線78人其中本科9人,李大興同學以598分的成績考上重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近年來高考成績不斷提高,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學校校訓
永嘉二中制訂“正、成、競、拓”為新校訓。在德育工作中,堅持“六個一”,即抓好一支德育工作隊伍,舉行每周一次升國旗儀式,採用一個最有效的動機激勵法,創好一個德育基地(中國工農結軍十三軍政委金貫真烈士墓就在校園內),建立一套德育工作制度,搞好一個競賽。同時積極開發教育資源,拓展德育途徑,促使德育工作“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