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爛秧

基本信息

病害分類:真菌性病害
為害對象: 水稻

發生規律

生產上低溫缺氧易引致發病,寒流、低溫陰雨、秧田水深、有機肥未腐熟等條件有利發病

發生區域

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

症狀識別

爛秧是秧田中發生的爛種、爛芽和死苗的總稱。
(一)爛種指播種後不能萌發的種子或播後腐爛不發芽。
(二)爛芽指萌動發芽至轉青期間芽、根死亡的現象。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分生理性爛秧和傳染性爛秧。
(1)生理性 常見的有:淤籽播種過深,芽鞘不能伸長而腐爛;露籽種子露於土表,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蔫乾枯;蹺腳種根不入土而上蹺乾枯;倒芽只長芽不長根而浮於水面;釣魚鉤根、芽生長不良,黃褐捲曲呈現魚鉤狀;黑根根芽受到毒害,呈“雞爪狀”種根和次生根發黑腐爛。
(2)傳染性 又分為:
綿腐型爛芽 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病,發病初在根、芽基部的穎殼破口外產生白色膠狀物,漸長出綿毛狀菌絲體,後變為土褐或綠褐色,幼芽黃褐枯死,俗稱“水楊梅”。
立枯型爛芽 開始零星發生,後成簇、成片死亡,初在根芽基部有水浸狀淡褐斑,隨後長出綿毛狀白色菌絲,也有的長出白色或淡粉色霉狀物,幼芽基部縊縮,易拔斷,幼根變褐腐爛。
(三)死苗指第一葉展開後的幼苗死亡,多發生於2~3葉期。分青枯型和黃枯型兩種。
(1)青枯型葉尖不吐水,心葉萎蔫呈筒狀,下葉隨後萎蔫筒卷,幼苗污綠色,枯死,俗稱“卷心死”,病根色暗,根毛稀少。
(2)黃枯型死苗從下部葉開始,葉尖向葉基逐漸變黃,再由下向上部葉片擴展,最後莖基部軟化變褐,幼苗黃褐色枯死,俗稱“剝皮死”。
病原生理性爛秧在低溫陰雨,或冷後暴晴,造成水份供不應求時呈現急性的青枯,或長期低溫,根系吸收能力差,久之造成黃枯。
一類是半知菌亞門的真菌,引致水稻立枯病。有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稻德氏霉Drechslera oryzae (Breda de Haan) Subram. et. Jain
另一類是鞭毛菌亞門的真菌,引致水稻綿腐病。有層出綿霉Achlya prolifera (Nees) de Bary;稻腐霉Pythium oryzae Ito et Tokun。
Fusarium sp.菌絲初白色,老熟時淺紅色,銳角分枝。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稍彎,兩端尖,具隔膜3~5個;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或生1隔膜。
Rhizoctonia solani菌絲初無色,老熟時褐色,分枝處有縊縮,附近生一隔膜。
Achlya prolifera菌絲無隔膜,遊動孢子囊管狀具兩游現象
Pythium oryzae菌絲無隔膜,遊動孢子囊絲狀或裂瓣狀,遊動孢子腎臟形,有鞭毛2根,有性態產生單卵球的卵孢子,雄器側位。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引致水稻爛秧造成立枯和綿腐的病原真菌,均屬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長期營腐生生活。鐮刀菌多以菌絲和厚垣孢子在多種寄主的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絲核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寄主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靠菌絲在幼苗間蔓延傳播。至於腐黴菌普遍存在,以菌絲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遊動孢子囊,遊動孢子借水流傳播。
水稻綿腐菌、腐黴菌寄主性弱,只在稻種有傷口,如種子破損、催芽熱傷及凍害情況下,病菌才能侵入種子或幼苗,後孢子隨水流擴散傳播,遇有寒潮可造成毀滅性損失。其病因先是凍害或傷害,以後才演變成侵染性病害,第二病原才是綿腐、腐霉等真菌。在這裡凍害和傷害是第一病因,在植物病態出現以前就持續存在,多數非侵染病害終會演變為侵染性病害,在病害流行因素中,外界因素往往是第一病因,病原物是第二病因。但是真菌的為害也是明顯的,低溫爛秧與綿腐病的症狀區別是明顯的。生產上防治此類病害,應考慮兩種病因,即將外界環境條件和病原菌同時考慮,才能收到明顯的防效。爛種多由貯藏期受潮、浸種不透、換水不勤、催芽溫度過高或長時間過低所致。爛芽多因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熱、高溫燙芽等引發。青、黃苗枯一般是由於在三葉左右缺水而造成的,如遇低溫襲擊,或冷後暴晴則加快秧苗死亡。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方法名稱:改進育秧技術防治措施:防治水稻爛秧的關鍵技術是改進育秧技術,改善環境條件,增強小秧抗病力,必要時輔以劑防治。1、因地制宜採用旱育稀植、塑盤育秧、溫室育秧等新技術。2、精選成熟度好、純度高、雜質少的種子。3、浸種時間要把握好,浸到穀粒半透明、胚部膨大、隱約可見腹白和胚為好,不能時間過長;催芽要做到高溫(36―38度)露白、適溫(28―32度)催根、淋水長芽和低溫煉苗。4、根據育秧方式、品種特性,確定播種期、播種時和苗齡。5、加強肥水管理,適時蓋膜揭膜,調控秧池(苗床)溫度,防凍保溫;小水勤灌,薄肥多施,促使秧苗穩健生長,提高抗病力。

藥劑防治

方法名稱:藥劑防治防治措施:可在播種以前,畝用移栽靈混劑700―1200毫升,對水1000公斤潑澆,通常秧田每平方米用原藥1―2毫升,對水3公斤,拋秧盤每盤0.2―0.5毫升,對水0.5公斤,潑澆要均勻,可與底肥混用,床面平整後施藥,然後播種蓋土。在小秧一葉一心期,畝用15%立枯靈液劑100毫升,或廣滅靈水劑50―100毫升,對水50公斤噴霧。在發病初期,畝用3.2%育苗靈水劑150―250毫升,或95%惡霉靈10-12克,對水50公斤噴霧。在出現中心病株後,針對綿腐病及水生藻類引發的爛秧,可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畝用75克,或用6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5克,對水50公斤噴霧。針對立枯菌與綿腐菌混合侵染引發的爛秧可在播種前選用40%滅枯散(甲敵粉)可溶性粉劑1500克,播前拌入床土。或在小秧一葉一心期,畝用廣滅靈水劑50―100毫升,對水50公斤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