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乾尖線蟲

水稻乾尖線蟲

水稻乾尖線蟲,本世紀早期在日本和美國的部分地區的水稻上曾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水稻是水稻乾尖線蟲(A.besseyi)的最主要的寄主,可引起“乾尖”或“白尖”病。除日本和美國外,描述該種線蟲在水稻上危害的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前蘇聯、義大利、匈牙利、古巴、中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以及馬達加斯加島和葛摩群島。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水稻乾尖線蟲廣泛分布於大陸24省(自治區、直轄市),台灣也有發生。80年代初在遼寧省局部地區發生較重,主要是稻種傳帶,目前環渤海稻區發生較為普遍。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水稻乾尖線蟲
拉丁學名:AphelenchoidesbesseyiChristie,1942
..

別稱:貝西滑刃線蟲
界:動物界
門:線蟲動物門
綱:側尾腺口綱
目:滑刃目
科:滑刃科
屬:滑刃線蟲屬
種:水稻乾尖線蟲種
分布區域:浙江江蘇安徽廣東廣西貴州等22個省區
原產地:日本九州

傳播途徑與寄主

線蟲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靠稻種調運或稻殼作為商品包裝運輸的填充物,而把乾尖線蟲傳到其他地區。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35個屬的高等植物。
水稻乾尖線蟲病病葉水稻乾尖線蟲病病葉

為害特點

水稻感病種子是初侵染源。線蟲不侵入到稻米粒內。侵入後水稻葉尖形成特有的白化,隨後壞死,旗葉卷曲變形,包圍花序。花序變小,穀粒減少。自20世紀初,報導該線蟲在日本及部分美國地區對水稻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蟲情診斷

被侵染幼苗長至4~5片葉時,葉尖部分捲曲2~4厘米,變為灰白色,枯死。以後病部脫落。成株主要在劍葉或其下1、2片葉的尖端1~8厘米處呈黃褐半透明於枯狀,後扭曲而成灰白色乾尖,病穗較小,秕谷增多。

形態特徵

雌雄蟲體都為細長蠕蟲形,體長620~880μm,頭尾鈍尖、半透明。體表環紋細,側區有4條側線。雌蟲比雄蟲稍大。唇區擴張,縊縮明顯,口針較細弱,約10μm,莖部球中等大小。中食道球長卵圓形,峽部細。食道腺覆蓋腸,覆蓋長約為體寬5~6倍。排泄孔距蟲體前端約58~83μm處。陰門位於蟲體後部,陰門唇稍突起。卵巢1個,前伸,較短,常延伸到蟲體中部稍前方。卵母細胞2~4行排列。受精囊長圓形,充滿圓形精子。雄蟲尾向腹部彎曲。交合刺強大,呈玫瑰刺狀。尾末端有星狀尾尖突。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稻乾尖線蟲以成蟲和幼蟲潛伏在穀粒的穎殼和米粒間越冬,因而帶蟲種子是本病主要初侵染源。
水稻乾尖線蟲形態水稻乾尖線蟲形態
線蟲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長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傳播較少。當浸種催芽時,種子內線蟲開始活動,播種帶病種子後,線蟲多游離於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線蟲死亡,少數線蟲遇到幼芽、幼苗,從芽鞘、葉鞘縫隙處侵入,潛存於葉鞘內,以口針刺吸組織汁液,營外寄生生活。隨著水稻的生長,線蟲逐漸向上部移動,數量也漸增。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株上部幾節葉鞘內,線蟲數量愈多。到幼穗形成時,則侵入穗部,大量集中於幼穗穎殼內、外部。病谷內的線蟲,大多集中於飽滿的穀粒內,其比例約占總帶蟲數83%~88%;秕谷中僅占12%~17%。雌蟲在水稻生育期間可繁殖1~2代。
稻乾尖線蟲幼蟲和成蟲在乾燥條件下存活力較強。在乾燥稻種內可存活3年左右。線蟲耐寒冷,但不耐高溫。活動適溫為20~26℃,臨界溫度為13℃和42℃。致死溫度為54℃,5min;44℃,4h或42℃,16h。線蟲正常發育需要70%相對濕度。在水中甚為活躍,能存活30d左右。在土壤中不能營腐生生活。對汞和氰的抵抗力較強,在0.2%升汞和氰酸鉀溶液中浸種8h還不能滅死內部線蟲,但對硝酸銀很敏感,在0.05%的溶液中浸種3h就死亡。

控制方法

1、嚴格進行檢疫稻乾尖線蟲是種傳病害。該病僅在局部地區零星危害,實施檢疫是防治該病的主要環節。為防止病區擴大,在調種時必須嚴格檢疫。
2、選用無病種子在無病區或無病田選留無病種子,是簡單易行的防治措施。
3、種子處理病種可採用溫湯浸種或藥液浸種殺死種子內線蟲。
溫湯浸種:先將種子在冷水中預浸24h,然後在45~47℃的溫水中浸5min,再移入54℃溫水中浸10min,取出後用冷水冷卻後,攤開晾乾,即可催芽播種;或是乾燥種子在56~57℃熱水中浸10~15min,不需預浸。-鹽酸液浸種:用0.5%鹽酸溶液浸種72h,取出後用水沖洗,催芽播種。
藥液浸種:用5.5%浸種靈II號、線菌清或50%巴丹,後催芽播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