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風景區

水泊梁山風景區

水泊梁山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城,因古典名著《水滸傳》而馳名中外,山東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梁山海拔197.9米,山體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青龍山四座山峰組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由於108條英雄好漢曾在此揭竿起義,替天行道,加上《水滸傳》的廣泛流傳,使梁山成為世人皆知的世界名山。“梁山險在水而不在山”,由於當年八百里水泊的環繞,所以使這裡成為無法攻克的水泊天險。

基本信息

景區須知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1)景區開放時間:7:00-18:00

(2)成人票:60元/人

(3)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享受30元/人,1.2米以下免票

(4)優惠票: 60-69歲持老年證享受30元/人;現役軍人憑軍官證或士兵證、革命傷殘軍人憑 本人軍殘證、離休幹部憑離休證、70歲以上憑老年證免票。

交通信息

公車

從梁山汽車站、火車站乘2路公車車梁山景區(宋街)下車即到。

自駕車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1)京福高速--日東高速--濟寧出口下--沿濟梁公路或105國道至汶上往西40公里,往梁山方向北行約60公里即到。

(2)京福高速--日東高速--濟寧北出口下--105國道北行--汶上--西行至後孫莊村--沿220國道北行縣城方向約9公里--梁山縣城宋街口--即到梁山風景區,下高速後約需50分鐘車程。

(3)濟菏高速—梁山出口下—沿333省道西行至梁山縣城—水泊南路中段即有景區指示牌。

(4)濟南--平陰--汶上--梁山。

景區簡介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梁山本名良山,漢代改稱梁山。唐代曾為佛教勝地,雪山峰下,寺院林立,教徒雲集,香火興盛,以蓮台寺和法興寺聲望尤高。唐朝女皇武則天兩次駕臨,許多文人墨客也前來觀光攬勝。著名詩人高適在《別李少府》詩中寫道:“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怨別自警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淒淒”。北宋時期,晁蓋、宋江等英雄好漢據守梁山,殺富濟貧,“替天行道”,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蹟。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一再鋪陳渲染,遂使梁山名揚天下。

主要景點

一關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走進山寨,尋訪當年好漢的足跡。梁山有三關六寨之說,梁山一關

為木質結構,柵欄形式,有濃郁的山寨特

點,也是進入梁山的第一道屏障,根據《水滸傳》第七十回描寫,第一關由解珍、解寶兩頭領駐守在此。壁壘森嚴,雄渾壯觀,後多次遭到破壞,2002年又進行了修復。當我們走進這條雜草陳槐,曲折逶迤的古寨道,就會從這荒野的氣息中,領略出當年好漢嘯聚山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豪放不羈,快活灑脫的綠林生活情景。

二關

落在山勢險峻,谷深崖陡、植被茂密的雄偉攔谷建築就是“二關”,當年由魯智深、武松兩位頭領把守,該

建築為邊關哨卡式建築,寨牆和大門為全石結構,因為受環境、條件限制,當年義軍用乾碴砌壘,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長40餘米,高8米,寬3.5米,該建築卡谷而立森嚴壁壘,旗掩霸寨,當年由插翅虎雷橫把守。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記》是著名書畫大師範曾2002年專為水泊梁山風景區撰寫。先生懷著對英雄故里的一

腔深情,慷慨揮毫、步其先人范仲淹《岳陽樓記》韻,全文368字,描述了水泊梁山河嶽闊峻、草木蕭森的雄奇景象。摩崖石刻通高7米、長14米,距地面10餘米,形成了南有《岳陽樓記》、北有《水泊梁山記》的文化格局。為旅遊勝地水泊梁山再添景觀,現為水泊梁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附:《水泊梁山記》

迤邐梁山,犖确延岱宗脊脈;浩淼水泊,波瀾接黃河源頭。千秋雲走,史乘載錚錚人傑;萬里風飆,《水滸》傳凜凜鬼雄。蓋凡河嶽闊峻、草木蕭森之地,必有萬千氣象在焉,所謂水土養人,斯之謂也。

梁山故地,夏商歸於兗州,自古多激揚赴義之士。商紂暴虐,國祚已盡,微子興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禮崩始於廟堂,樂壞被於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繼起而倡義。所謂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宏大德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為大丈夫懿範。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豈偶然哉? 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廈毀於白蟻,山崩起於朽壤。宋江興師除奸,威名動天地,縱橫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網羅放失舊聞,匯為《水滸傳》,以生花之妙筆,演繹史跡,寫梁山一百單八將傳奇故事,石破天驚、氣乾霄漢,六百年來為天下所共賞。梁山英雄“替天行道”雲者,亦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大德使然也。

佇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騷人,皆愾然而太息,有不為天地大德之運行而憂思難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興國之本歟。

辛巳春范曾撰文於北京

水滸前寨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地處虎頭峰,危崖壁立,唯北面有崎嶇山道通黑風口可出入。有兩道石砌寨牆圍護,原為亭堂式木石建築,

後屢遭毀壞。元代詩人袁桷登游梁山,有“飄飄愧陳人,歷歷見遺址;流移散空洲,崛強尋故壘”記述。現已修復忠義堂,東西廂房塑有水滸人物像,忠義堂內壁有唐三彩陶瓷巨畫《梁山泊英雄聚義圖》。此外,還修復了“宋江井”和“花榮射雁”等古蹟。

宋江馬道

起自梁山北麓的後寨,蜿蜒南伸,穿越青龍山、狗頭山,騎三山,曲折迴旋,越過黑風口,直達虎頭峰上的宋江大寨。是義軍將士搬運糧草、報事上哨,防衛進攻的要道。 傳說梁山寨上原本沒有這條道。宋江上山以後,為了便於搬運糧草和調兵遣將,一心想修一條貫通前後寨的大道,可是從大寨到後寨,要翻過騎三山、狗頭山、狗爪山、鏊子山等群山諸峰,曲曲折折數里之長,並且滿山遍野荊棘叢生、怪石突兀,蔭蔽鎖日,爬山行路非常困難。宋江迫於戰事需要,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沒找出合適的路線。正在發愁之際,宋江夜裡做了一個夢,夢中聽到一陣馬蹄響, “ 嗒嗒嗒 ” 由遠而近。宋江大喜,心想:既能奔馬,必有大道,急忙循聲看去,只見一匹白龍大馬飛馳而來。那馬見了宋江,掉頭便往回跑,四蹄踏出一條平整整的大道,從虎頭峰過騎三山、跨狗爪山、鏊子山,蜿蜒而去。第二天,宋江按夢中之景實地查看,果然是條好路線,便派金大堅率眾士卒,依山勢開路,遇溝壑填石架橋,終於修出一條可供兵馬來往的山路。 “ 宋江馬道 ” 之名便由此而來。

號令台

當年義軍查望寨情,向各寨通報信息,出征、收兵的指揮樞紐,坐落在分軍嶺與黑風口的至高點上,也是梁

山諸峰的核心位置和中段至高點,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該建築占地面積238.3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29.88平方米,總高度13米,由四部分組成,主台為三層,用棧橋與周圍三個望台相連線,東台為巨鑼亭,西台為大鼓亭,南台為望台,設信號燈、標誌旗、響箭。號令台主台二樓與三個台直接相通,可迅速傳達號令,通報敵情,該建築別具雄險,粗獷奔放,寨勢氣勢足盡人心。

聚義廳

是當年好漢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在托塔天王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身亡後,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

宋江井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水滸寨西有一石井,人稱“宋江井”。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是個深不可測的石潭,池水甘甜清冽,取用不竭,飲之爽心滋體,被當時樵夫獵戶譽為天露。這池另一個出奇處便是天旱水長,正常年景只有半池碧水,大旱之年則有溢出。後來梁山泊義軍在這裡安營紮寨,人馬均賴此為生,故稱此潭為宋江井,宋江率兵平遼之前,曾在此井中藏下許多兵器盔甲。平遼歸來,梁山好漢十之八九戰死疆場,倖存下來的活閻羅阮小七不貪高官厚祿,回到石碣村重操打漁舊業,怎奈漁霸橫行,官府欺凌,他便率眾鄉親重返梁山,取出井中之兵器盔甲,又扯起義旗,殺貪官,誅漁霸,抗官兵,乾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水滸後寨

在青龍山北側,是當年梁山義軍安置眷屬、鑄造兵器、囤積糧草之處

,有古戲樓、宋家胡同、曬糧場等建築古蹟,另有名勝“帝子遺碑”。《史記·梁孝王世家》有“北獵良山”的記載。梁孝王劉武狩獵良山,暴病而亡葬於此,漢景帝為其樹碑。

黑風口

在虎頭峰與騎三山相連的山凹處,兩側懸崖峭壁,谷幽澗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此處風大且

急,素有“無風三尺浪、有風颳掉頭”之說,故名“黑風口”,號稱梁山第一險關。現建有李逵塑像和黑風亭。並樹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書碑,題字筆力雄健、結構寬博。

斷金亭

在梁山支脈狗頭山,西臨懸崖巨壑。是當年林沖為納晁蓋等七好漢入伙,火併白衣秀士王倫的地方。斷金亭

名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現已修復斷金亭,並在亭下修建108級登山石階。

疏財台

又名分贓台。郝山峰上蒼松翠柏掩映著一塊天然巨石,傳為宋江等好漢“論稱分金銀”的地方。明代詩人劉

基《梁山泊·分贓台》詩云:“突兀高台累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贏。飲泉清節今寥落,何但梁山獨擅名”。“疏財台”三字為當代書法家陳天然手筆。

杏花村

位於虎頭峰與雪山峰之間的山坳中,上植千株梨杏,人稱十里杏花村。每至陽春三月,梨花、杏花一片雪海

瓊濤,爭妍斗芳,雲蒸霞蔚,香飄十里,景象十分壯觀。舊志稱曰“杏林飛霞”,有詩讚曰:“桃杏值春開,馨香趁風起,閒步蓮台間,生機千萬里。”相傳這裡即是《水滸傳》中描寫的王林賣酒的地方。而今的杏花村,老樹猶在,步入了杏林之中,只覺得花更艷,香更濃,樹上杏花薄粉輕紅仿佛少女含情微笑,枝頭春色錦繡似在邀人共賞春色。那飄落的杏花純白如雪,仿佛給人鋪上了杏花地毯,徜徉在杏花村里,展現在遊人眼前的是一幅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春光畫圖。

杏花村有王林酒店、石井甘泉、問禮堂、蓮台寺、西竺禪師墓碑等古蹟。

蓮台寺

水泊梁山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為唐代高僧創建,石佛是在一塊天然巨石上雕鑿而成。佛像跌坐於盛開的蓮花之上,底部是六尺多高的蓮花

石座,所鐫佛像莊重、肅穆、儀表自然、線條簡潔、淳樸厚重,這座石佛就是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據《舊唐書》載:唐高宗於鱗德二年在武則天的挾持下封禪泰山,曾兩次駕臨梁山蓮台寺,焚香拜佛。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萬名香客雲集,乞福迎祥。與蓮台寺相對應的就是法興寺,它與蓮台寺並稱上下蓮台,舊有“法興夕照”,“法興鐘聲”之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