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面源

水污染面源

水污染面源即非點源污染主要是農業生產中一些固態或者液態的化學物質,隨降雨流入地表徑流的。隨著點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非點源污染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就不能根本解決水質惡化的問題。

定義

污染面源是指以面積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而造成水體污染的發生源。農村污染水和農田灌溉水是水體污染的主要面源。農田灌溉排放水或雨後徑流中常含有農藥和化肥,造成水體農藥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水灌溉區內的河流、水庫、地下水均會受到污染。面源污染的變化規律主要依據作物的分布和管理。此外,由於地質溶解作用及降水對大氣的淋洗,使污染物進入水體,也是一種面源污染。城市地面廢渣堆放場和工業區由於天然降水形成的水體污染有時也屬於水污染面源。

水污染面源也叫做水污染非點源,是以面積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而造成水體污染的發生源。坡面徑流帶來的污染物和農田灌溉水是水體污染的重要來源。目前造成湖泊等水體的富營養化,主要是由面源帶來的大量氮、磷等所造成。

控制措施

水污染面源控制措施

清潔生產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先進生產方式,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當今世界製造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作為將污染防治戰略持續地套用於生產全過程,清潔生產通過不斷地改善管理和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它包括清潔的能源及原材料、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等三方面的內容。
引水釋污
引水稀釋能夠增強苕溪上游臨安段水體自淨能力。引水稀釋的作用是以水治水.不僅增加了水量,稀釋了污水,更重要的是能使水體白淨係數增大,從而使水體的自淨能力增強。引水稀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水體的污染現狀,使水體逐漸恢復生態功能、景觀功能和娛樂功能。達到入水相,和諧共處的狀態。
淨化水體水質,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有機物並將其轉化為無機物的功能,藉助人工措施培育出大母淨化能力強的微生物。以提高對污染水體中有機物氧化降解效率的淨化方法。該方法具有處理效果好。投資省,不需耗能或低耗能等特點,最重要的是,該法能使污染水體的自淨能力逐漸恢復。
清淤是改善水體環境質量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水生態系統結構,但可以快速清除水體的內源污染物,減少河道水體中污染物的含量。
對污染源的控制與管理主要包括:減少引起非點源污染的污染物的施用量;降低污染物的遷移能力,如利用免耕,等高線耕作等措施、種植樹木減少土壤流失;減少污染物與降水間的作用,如根據氣象預報合理安排農藥化肥的施用時間;保護水系的生態環境,如保護灘區、岸線、濕地及易遭侵蝕的斜坡;儘可能保持天然水文特徵
進行植樹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環境的非點源污染,作好水土保持工作是關鍵。

水面污染源—圖片

水面污染源水面污染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