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山

水母山,原名南塍山,又名洋渚山,是我黃氏之母親山。 據《宜興縣誌》記載,水母山是我黃氏飲水之源,故名。 固“水母”山名為我先祖所題,可謂名副其實的黃氏母親山。

水母山,原名南塍山,又名洋渚山,是我黃氏之母親山。山之外貌,好似碩大無朋的天然“水母”,山頂寬廣,恰如水母身體的巨型圓傘,其餘脈向東伸向力山、東南伸向雷山(俗稱自然山)、正西伸向洋渚、西南與夏林山相通,好似水母的四個巨大觸角。“水母”又叫海蟄,是一種低等的腔腸動物,隸屬於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在5.5億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而水母山,在家鄉沉睡有年代更勝地此。遠古時代,家鄉地貌與今不同,雨水多時,長盪湖水泄緩慢,水勢較高。遠遠望去,水母山好似碩大無朋的天然“水母”漂浮在浩翰的湖水中,期待後人開發利用,養育一方鄉土、一方人情。天然水母,雖然是低等的動物,卻三代同堂,令人羨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雖能獨立生存,但親子之間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離,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體上。不久之後,小水母生出孫子輩的水母,依然緊密聯繫在一起。而我上黃黃氏,自始祖卜居至今900餘年,子孫繁衍,人材輩出,憶祖思源之情更切,也恰似水母親子之間情深意厚。
據《宜興縣誌》記載,水母山是我黃氏飲水之源,故名。是以我先祖當徙居之初,即於是乎相陰陽、觀流泉,察知幹部之西南隅脈厚、骨秀旺氣,特鍾一山之奧竅,為我上黃黃氏六世祖省元、初五公、六世祖初二公、九世祖提舉謙一公、十三世祖崇五公、二十世祖贈承德郎遂昌公幽穴墓葬之地。
我祖在《黃氏宗譜》中記載:“水母山山石怪異,氣勢磅礴而雄厚磊磊,多巉石偃者,如牛伏軒者,若虎蹲,與岩兮矗疊萬狀,山作‘乎’字形橫列,又似碩大無朋的天然‘水母’,時而綿亘、磐紆,時而寬廣、駢羅、稠疊,時而高巍挺拔。而陟巔四寬,則眾山皆成棋衛”,其形、其色實為眾山之母。
筆者兒時,山石尚未大規模開採。當雷電雲雨之前,常見山氣蒸騰,大有觸石成雲,能為風雨之勢。此山之名,一曰洮湖之水氣在山頂蒸騰孕育,有觸石成雲化雨,造福一方;二曰我黃氏先祖徙居之初,家鄉水利尚未開發改造,洮湖水勢茫茫,群山宛如小舟懸於湖中,山中泉水當為我黃氏飲水之源。固“水母”山名為我先祖所題,可謂名副其實的黃氏母親山。
水母山在地殼運動中經歷了無數次的滄桑變遷。山中優良之石灰石,乃是地球新生代之前,海生動物骨質鈣化沉積物,數十米厚的石灰石,需要經過億萬年鈣化積累。在洮湖周邊地區,唯上黃山石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此為上帝的恩賜,更是我黃氏先祖的德蔭,我黃氏子姓應該無比珍惜。筆者兒時在山中割草、玩耍,在虎踞龍盤之山石其底部,常能發現海貝殘骸,這是家鄉地貌滄桑變遷的又一證據。目前家鄉建設日新月異,對山中石灰石開採過量,其貌今非昔比。若不是該山在1970年前後發現4500萬年前中華曙猿、劍齒虎類等古脊椎動物化石,近幾年又建立了省級中華曙猿化石遺蹟保護區,否則高山早已化為平地,又要經歷一次人工滄桑的變遷。
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省地質博物館的專家,在上黃人民的配合下,從水母山石灰岩裂隙底部發掘出熊、鱷魚、烏龜、袋鼠等63種動物化石和距今4500萬年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的祖先中華曙猿化石。中華曙猿化石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相媲美。目前,水母山已經成為上黃地區出行遊覽的勝境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