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生物]

水母[生物]

水母(英文名稱:Jjelly Fish):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屬於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里,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基本信息

代表品種

海月水母

水母水母

不常游泳,而倒置於熱帶淺海中,使與之共生的能營光合作用的藻類得到光照。本目的種類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到亞熱帶淺海,但根口水母屬(Rhizostoma,亦稱足球水母),常見於較冷的海中;杯根水母屬(Cotylorhiza)常見於地中海。

十字水母目(前稱Lucernariida)嚴格說不是真水母,約30種,有柄,固著生活。主要生活在冷水中。酒杯形,有一基柄固著,口位於上端。直徑1∼10公分(0.4∼4吋)。上緣有8組觸手,呈四輻射形。有些種能脫開固著點,並能再次固著。常捕食小海生動物,壽命長數年。從幼蟲直接發育為成體。水螅體期不明顯。

立方水母綱僅一目,立方水母目(Cubomedusae),有的生物學家仍將它歸入缽水母綱。已知約50種。雖然有些種直徑達25公分(10吋),但多數種類的直徑為2∼4公分(1∼2吋);體球形,但邊呈方形,故俗稱箱水母。海蜂水母屬(Chironex)和曳手水母屬(Chiropsalmus)俗稱海胡蜂,廣泛分布於從昆士蘭往北到馬來亞附近,都是劇毒種類,螫一下幾分鐘內引起死亡。立方水母的水螅體迄今未見營出芽生殖者,而是變態為成體。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當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沒的時候,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像一個整體似的深浮在海面上,顯得十分壯觀。海濤如雪,蔚藍的海麵點綴著許多優美的傘狀體,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許多水母都能發光。細長的觸手向四周伸展開來,跟著一起漂動,色彩和游泳姿態美麗極了。水母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而當水母遇到敵害或者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就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靜後,它只需幾分鐘就可以生產出氣體讓自己膨脹並漂浮起來。櫛水母在海中遊動時,8條子午管可以發射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

水母水母
奪目的彩球;帶水母的周圍和中間部分,分布著幾條平行的光帶,當它遊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出強藍光來。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每隻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這種物質。
水母水母

水母雖然長相美麗溫順,其實十分兇猛。在傘狀體的下面,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面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因為水母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系統,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在炎熱的夏天裡,當我們在海邊弄潮游泳時,有時會突然感到身體的前胸、後背或四肢一陣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覺,那準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過,一般被水母刺到,只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只要塗抹硝炎藥或食用醋,過幾天即能消腫止痛。但是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面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水母。所以當被水母刺傷,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以免發生意外。水母一旦遇到獵物,從不輕易放過。但是就像犀牛和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那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過7厘米,可以隨意游弋在水母的觸鬚之間,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遇到大魚游來,小牧魚就游到巨傘下的觸手中間去,當作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水母刺細胞的裝置,巧妙地躲過了敵害的進攻。有時,小牧魚甚至還能將大魚引誘到水母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這樣還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么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為什麼不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行動靈活,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於毒絲下的。水母和小牧魚共生一起,相互為用,水母“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棲息的小生物。

“桃花水母”“桃花水母”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由穿梭,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頓,使其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於是,它們就好象是接到了命令似的,從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傳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訊息。

水母雖然是低等的腔腸動物,卻三代同堂,令人羨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雖能獨立生存,但親子之間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離,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體上。不久之後,小水母生出孫子輩的水母,依然緊密聯繫在一起。

北極霞水母

水母中最大的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極霞水母,它的傘蓋直徑可達2~5米,傘該下緣由八組觸手,每組有一百五十根左右。每根觸手伸長達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中內收縮到只有原來長度的十分之一。觸手上有刺細胞,能翻出刺絲放射毒素當所有的觸手伸展開時,就像布下了一個天羅地網,網罩面積可達五百平方米,任何兇猛的動物一旦投入羅網,必將束手就擒。1870年,一隻北極霞水母被衝進美國麻薩諸塞海灣,它的傘狀體直徑為2.28米,觸手長達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長只有12毫米。

桃花水母

水母[生物]水母[生物]

又稱桃花魚,桃花水母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距今已有6.5億年,出現時間比恐龍早幾億年,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活體罕見,極難製成標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桃花水母,通稱“桃花魚”,“降落傘魚”。水螅水母,體透明,微帶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徑大約在0.1厘米至1厘米之間,觸手約256條,依長短可分為七級,由傘部的收縮及觸手的上下運動而浮沉水中。水螅體不發達,高僅2毫米,無觸手。淡水產。世界性分布,我國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都有發現。

桃花水母屬刺胞動物門,水螅綱、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身體僅由兩層細胞構成,體內有一腔,為消化吸收食物之處,相當於其他動物的腸,屬於腔腸動物。桃花水母體態晶瑩透明,在水中遊動,姿態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狀體(水母的“童年”)對環境要求極低,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環境適應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於水下或岩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撐開的傘,或一個倒扣的碗,稱為傘體,傘邊緣有許多細線狀的觸手,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傘下方,位於一條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所以桃花水母有口無肛門。傘緣有一水平緣膜,此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徵。

桃花水母體態晶瑩透明,在水中遊動,姿態優美。它的傘體不停地收縮與舒張,將下傘腔內的水壓出體外,藉此朝相反的方向緩慢遊動。當遇到食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刺中被捕獲物,頃刻將其麻醉,以觸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內。桃花水母多以劍水蚤、小線蟲、小環蟲、小蝌蚪、小魚苗等為食。

桃花水母為世界的稀有動物,出現時間一般較短,故難於發現。由於它們多在早春桃花盛開時節出現,有的為粉紅色,在水中遊動,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但又明確指出,桃花魚“非魚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魚;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這種正確認識在幾百年前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在動物學上,世界上首次記錄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標本采自英國倫敦,訂名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約半個世紀後,才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主要在亞洲、歐洲、美洲等溫帶地區,大洋洲也有發現。我國的桃花水母第一次發現是1907年,為一日本人採得,經日本學者丘淺訂名為宜昌桃花水母[C.kawaii(Oka,1907)]。

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清雍正三年(1726)《古今圖書集成》中曾這樣細緻而生動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動則一斂一收,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捻,綿軟無復形體。”清道光十九年(1839)《歸州志》中有“桃花魚出叱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花落後即無”記載。其他古籍中還有:“桃花魚形圓,薄如蟬翼,浮水面作翕張狀。”對其出現時期說:“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無物矣。”根據已查到的資料,可以肯定我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早於歐美各國270多年。

在秭歸,可以說“桃花魚”是家喻戶曉,並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漢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中,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發現11種,除英國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勢桃花水母(1922)兩種外,其餘9種均產在我國:

中華桃花水母(1939)分布在四川樂山、湖北宜昌等地

樂山桃花水母(1939)分布於四川樂山、重慶等地

杭州桃花水母(1980)僅分布於杭州市

信陽桃花水母(1980)僅分布於河南信陽獅河港

四川桃花水母(1984)僅分布於四川灌縣青城山

秭歸桃花水母(1985)分布在湖北秭歸、重慶等地(隨著三峽水庫蓄水,秭歸桃花水母棲息地已被破壞)

楚雄桃花水母(2000)僅分布於雲南楚雄市

短手桃花水母(2002)僅分布於湖北秭歸

宜昌桃花水母(1907)僅分布於湖北宜昌

水母[生物]水母[生物]

英國1880年的索氏桃花水母分布的國家有: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典、荷蘭、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捷克、丹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智利等,我國尚沒有記載。1959年台灣報導一新種寇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ou),而Kramp(1961)認為此非新種,乃是索氏桃花水母,這有待證實。日本1922年的伊勢桃花水母,僅分布於日本,且只採得一次標本。

根據國內專家50多年來的調查研究,自1907年至2002年,95年間,我國共有14省53市、縣有桃花水母的分布,有些地區只發現一次,如長沙、成都、四川灌縣、廈門、河南信陽、台灣、香港等,而少數地區幾乎年年出現。我國桃花水母的種類多、分布廣、記錄早,這是其他國家不能與之相比的。

桃花水母為何突然出現,經數日或十數日後又悄悄地消失,這要從它們的生殖規律來解答。

發光水母發光水母
我國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為成熟的水母體,有雌雄之分。以前認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區分。經我們觀察,觸手細長,伸向上方的均為雌性,觸手短粗,垂向下方的為雄性。雌雄將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發育成一個微小的滿被纖毛的浮游幼蟲,後幼蟲一端接觸石土央等外物,固著,發育成一個極小的樹枝狀的水螅體。水螅體可度過酷熱的夏季和嚴寒的冬季,待來年春天,以出芽生殖產生水母體。水母體成熟後,再進行有性生殖。我們於1993年在秭歸發現的水螅體長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又發現了水螅體。水母體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水螅體,水螅體進行無性生殖產生水母體,這在動物學上稱為世代交替。

全世界100多年來只發現桃花水母11種。我國雖然種類多、分布廣,但由於桃花水母生存的水體的水質被污染,自然環境遭破壞,生態失去平衡,目前能採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國也不過二三處。因此我國這一稀有物種已瀕臨滅絕。我國分布的9種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和信陽桃化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國家瀕危動物紅色名錄最高級——極危物種,而杭州桃花水母、樂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華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種列入瀕危級物種。

研究水母長達40多年的和振武、許人和兩位專家在無錫翠湖發現桃花水母時,用量杯舀取湖水,測出PH值為6.4。和振武表示,這一微酸水環境最適宜水母生長。水源主要來自附近的鹿頂山山澗。

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一珍貴物種的滅絕,不但是我國物種多樣化的損失,也是我國古代記載的“桃花魚”這一文化資源的永久喪失。目前,對保護桃花水母的呼籲,已引起國內學術界及各方面的關注,我們已開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體措施,試圖努力來挽救這一極危物種。

研究專家指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生物進化過程形成的一個物種,其地位絲毫不遜於大熊貓。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其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和了解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新報導,水母大多存活於死水區,生命極度頑強,它幾乎不需要氧氣,所以,你會發現在幾千米的深海區,也有它的身影。水母的出現,並不是環境改善的現象,而是環境惡化的表象。隨著水污染的嚴重,營養物質豐盛,災難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現,導致魚類大量死亡,水母卻開始繁盛,但這是另一個災難的前奏,水母什麼都吃,浮游生物、魚卵、小魚、大魚~無一漏網,它的繁盛讓魚類難以再生,其後果將是不可恢復的!日本已經嘗到了水母繁盛的災難性後果,請全人類高度關注環境污染以及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改變這種情況的方法還是存在,一,重視水污染的問題,積極解決工業生產的水污染問題。二,對海龜這物種的保護,海龜是水母的天敵,可惜,人類正在讓海龜絕種!這些都是人禍!

身體構造

水母水母

水母的身體有95%以上是水份,其他則是蛋白質和脂質所構成,所以水母的身體會呈現透明狀,就是因為身體內的水份之故。水母具有三胚層,最外是表皮層(epidermis),最內層則是胃皮層(gastrodermis),由胃皮層構成一簡單的體腔,只有一個開口,兼具口及排泄的功能,在表皮層及胃皮層之間的則是中膠層(mesoglea)。以缽水母為例,水母的身體有幾個構造:

胃腔

即是由胃皮層所形成的胃腔,也是水母的消化系統,胃腔內有胃水管系統(Gastrovascular cavity),內有許多的觸手狀的胃絲(Gastric filament),胃絲上又有刺絲胞(Nematocyst),可將吃進來的餌麻醉,再放出消化液來進行消化。生殖腺也是位於胃腔壁上,同樣是發源於胃皮層(Gastrodermis)。

感棍

在水母翼的邊緣均分有八個感棍(Rhopalium),內有一個平衡胞、小眼(Ocellus)及兩個感覺窩(Sensory clubs),是在水中平衡其身體及觸覺之用,可說是水母的感覺器官。其中,箱形水母擁有24個眼睛,360°的視覺感官。

傘帽

傘部邊緣有六個感覺器官,一旦有物體靠近他們就會根據海水中的次聲波快速逃走.

觸手

水母水母

在水母翼的邊緣有許多細小的觸手,觸手的前端有刺胞,刺胞可捕捉浮游生物及攻擊敵人。

刺絲胞

為觸手前端的細胞之一,腔腸動物又稱為刺胞動物,就是指此,因此水母多少都含有毒性。刺胞是一個充滿液體的囊,內有一條中空纏繞的管子,刺絲胞的表面有一小針稱為刺胞針(Cindocil),如同是開關般,當刺胞針受到觸動時,刺絲胞會馬上射出管線,這些含有毒液的管子會使被刺之生物麻痹。箱形水母發出的毒素是世界最毒的毒素,迄今為之,仍然沒有任何血清可以救助。但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用醋沖洗傷處則可救命,然後馬上送往醫院,進行下一步救治。

口腕

由水母翼中心延伸出來的腕狀物,數量和胃囊相同。口腕上也有許多的刺絲胞,除了可以捕捉獵物之外,也可以將食物送入口中。口腕的底部有保育囊,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實囊幼蟲,會附著在保育囊上。

口器

位於口腕的基部,直接通到胃腔。可吃入食物之外,也具有排泄的功能。

放射管

由胃腔呈放射狀向水母翼延伸的管子,可將消化的營養及氧氣在體內循環,具血管般的功能。

相關新聞

煙臺擱淺水母布滿海灘 遊客無從下腳

2014年8月30日傍晚,在山東省煙臺市黃海明珠附近海灘,大量水母在退潮後擱淺在沙灘上,密密麻麻,幾乎令人無處下腳。據了解,每年八月是黃海海域水母繁殖高峰期,由於水母自主游泳能力較差,很容易隨著海流漂移並大量擱淺在沙灘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