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娘娘

水母娘娘

太原晉祠內,難老泉亭西邊這處兩層建築叫水母樓,與聖母殿平行一條線。水母樓是奉祀晉源水神的祠堂,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與聖母殿平行一條線。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1844年重修一次。

基本信息

概述

兩重樓閣、重檐歇山頂,上下兩層都有迴廊,樓下一明兩暗三窟北方式窯洞,中間一窟供奉銅質水母像一尊,端坐於瓮形基座上。樓上為通堂三間、正中設神龕,塑升天水母成仙像,與樓下為一人兩形。下層是人,上層是神。神龕兩側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魚尾人形,被稱作“東方美人魚”。樓上四壁還有明清壁畫,內容為水母朝觀音儀仗普降甘霖。上下兩名匾“懸山響玉”“霑濡懸瓮”,不僅道出晉祠風光的最大特色,也表達了對恩澤百姓的晉水的感激之情。


相關

中間洞內這尊水母像為銅鑄,高1米多,端坐於瓮形蓮花座上,神態自若,束髮未竟,一副村姑模樣,與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這一形象源於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勝村人,嫁到古唐村(晉祠)為媳。春英生性善良賢慧,勤勞儉樸,能忍能讓。而她的婆婆卻十分刁蠻。柳氏所做飯菜,婆婆嫌缺鹽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從好幾里以外挑來的水,婆婆嫌身後桶里的水不乾淨而倒掉,只吃前桶,這樣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對這些刁難並無怨言。有一天,她正挑著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牽著白馬的老頭,請求讓他的馬喝點水。柳氏指著後桶水說,喝吧。老人為難地說,這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應。如此三日,柳氏都滿足了老人的要求。儘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飲完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時,老人對春英說: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條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時只要輕輕一提,水就會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萬不要提過瓮沿,不然就會遭水淹,切記!說罷,老人和白馬化作一朵白雲而去。柳氏望著空中拜了幾拜,就高高興興地回了家,從此免卻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鄰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嶺去挑水了。但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馬鞭藏起來,可馬鞭剛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頃刻湧上,轉眼間淹了整個村莊。正在娘家的春英聞訊,來不及把頭梳完便急急趕回家中,把一草墊扔在瓮上不顧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頓時變小,只剩下一股泉水從坐下溢出,這便是晉水源頭—難老泉。洞中這尊銅像正是依照這一傳說塑造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