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歌

水杉歌

此詩為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胡先驌所作,發表於《人民日報》1962年2月17日。

簡介

水杉歌水杉歌
此詩為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胡先驌所作,發表於《人民日報1962年2月17日。詩前有陳毅讀後感:“胡老此詩,介紹中國科學上的新發現,證明中國科學一定能夠自立且有首創精神,並不需要俯仰隨人。詩末結以‘東風佇看壓西風’,正足以大張吾軍。此詩富典實、美歌詠,乃其餘事,值得諷誦。”

下乃詩文,請閱:

余自戊子與鄭君萬鈞刊佈水杉,迄今已十有三載,每欲形之詠歌,以牽涉科學範圍頗廣,懼敷陳事實,墜入理障,無以彰詩歌詠嘆之美。新春多暇,試爲長言,典實自琢,尚不刺目,或非人境廬掎摭名物之比耶。
紀追白堊年一億,莽莽坤維風景麗。
特西斯海亘窮荒,赤道暖流布溫
陸無山嶽但坡陀,滄海橫流沮多。
密林豐蔽天日,冥雲玄霧迷羲和。
獸蹄鳥跡尚無朕,恐龍惡蜥橫娑。
水杉斯時乃特立,凌霄巨木環北極。
虬枝鐵逾十圍,肯與羣株計尋尺
極方季節惟春冬,春日不落萬卉榮。
半載昏昏黯長夜,空張極燄光朦朧。
光合無由葉乃落,習性留猶似昨。
肅然一幅三紀圖,古今冬景同蕭疏。
三紀山川生巨變,造化洪爐恣鼓扇。
巍升珠穆朗瑪峰,去天尺五天爲眩。
冰岩雪壑何莊嚴,萬山朝宗獨南面。
岡達彎拿與華夏,二陸通連成一片。
海枯風阻陸漸乾,積雪寒今乃見。
大地遂爲冰被覆,北球一白無叢綠。
衆芳逋走入南荒,萬果淪亡稀賸族。
水杉大國成曹鄶,四大部洲絕儕類
僅餘川鄂千方里,遺孑殘留彈丸地。
刼灰初認始三木,胡鄭揅幾繼前軌。
億年遠裔今倖存,絕域聞風劇驚異。
羣求珍植遍遐疆,地無南北爭傳揚。
春風廣被國五十,到處孫枝郁莽蒼。
中原饒富誠天府,物阜民康難比數。
琪花瓊草競芳妍,沾溉萬方稱鼻祖。
鐵蕉銀杏舊知名,近有銀杉堪繼武。
博聞犟識吾儒事,箋疏草木蟲魚細。
致知格物久垂訓,一物不知真所恥。
西方林奈爲魁碩,東方大匠尊東璧。
如今科學益昌明,已見泱泱飄漢幟。
化石龍骸夸祿豐,水杉並世爭長雄。
祿豐龍已成陳跡,水杉今日猶蔥蘢。
如斯績業豈易得,寧辭皓首經爲窮。
琅函寶笈正問世,東風佇看壓西風空。

此詩的相關文章

:胡先驌作《水杉歌》(胡宗剛著),下乃正文: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胡先驌作《水杉歌》長韻,被譽為亘古未有的科學詩。嘉木惠草,歷來是中國詩詞吟詠的對象。水杉屬落葉喬木,很像寶塔,巍巍壯觀。它的發現,是近現代中國科學史上的一件盛事,為中國植物學贏得國際聲譽,當然值得歌詠。《水杉歌》的序說:“余自戊子與鄭君萬鈞刊布水杉,迄今已十有三載,每欲形之詠歌,以牽涉科學範圍頗廣,懼敷陳事實,墜入理障,無以彰詩歌詠嘆之美。新春多暇,試為長言,典實自琢,尚不刺目,或非人境廬掎摭名物之比耶。”
科學揭示理性,文學標榜情感,當科學昌盛之後,這兩者就分道揚鑣,於是產生種種弊端,即使有折中兩者的努力,要達到較高的境界,也不是容易的事。以前有清末外交家黃遵憲作《人境廬詩草》,大多以他出使在外接觸到的西方事物為題材,比如聲光電之類都是以前的中國詩里所沒有的,這種寫法雖然有新意,但是缺乏情感,所以胡先驌認為“人境廬之僅知剽竊新名詞”(《致龍榆生書》),而他自己寫的《水杉歌》則要勝一籌。
詩的開篇:“記追白堊年一億,莽莽坤維風景麗。特西斯海亘窮荒,赤道暖流布溫煦。陸無山嶽但坡陀,滄海橫流沮洳多。密林豐藪蔽天日,冥雲玄霧迷羲和。獸蹄鳥跡尚無朕,恐龍惡蜥橫駊娑。水杉斯時乃特立,凌霄巨木環北極。虬枝鐵乾逾十圍,肯與群株計尋尺……”作者極盡描寫之能事,呈現出地質年代的景象,是何等壯觀,水杉屹立其間,是何等雄偉!這種無我之境,是中國舊體詩的最高意境,如“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李白《望廬山瀑布水》)。歷代詩論對於無我之境,都讚賞不已,用來讚譽《水杉歌》也不為過。接著作者描述水杉的習性、地質的變遷以及今日的發現與命名,最後說:“如今科學益昌明,已見泱泱飄漢幟。化石龍骸夸祿豐,水杉並世爭長雄。祿豐龍已成陳跡,水杉今日猶蔥蘢。如斯績業豈易得,寧辭皓首經為窮。琅函寶笈正問世,東風佇看壓西風。”
曾與水杉一同生存的生物,現在都已滅絕了,只有水杉依舊蔥蔥。這樣的科學發現不是輕易能夠獲得的,而是皓首窮經、刻苦鑽研的結果。胡先驌對水杉的發現很自負,對中國植物分類學得到長足的發展也感到欣慰,當時《中國植物志》正在陸續出版。中國植物學是在引進西方科學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經過胡先驌這一代的努力才使該學科得以獨立,即使在西方人面前也不用自卑,所以有了“東風佇看壓西風”的自信與自豪。
《水杉歌》科學內涵如此豐富,文學意境如此高遠,只有從事科學研究,又具有文學才華的人方能吟唱得出,純粹的詩人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因為詩人沒有長期關注研究材料,其心志難以深入其髓。胡先驌一生致力於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對古植物學、植物地理學也曾盡力。科學家對於化石研究會達到怎樣一個境界?近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所從事的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取得了優異成果,該項目主持人陳均遠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說:“我們在做研究工作時,一旦認識到它的價值時,會激發你的工作熱情,這是常人所不能想像的。對科研執著的原因更多來自於跟這些化石的交流,與這些遠古生命近距離的交流,會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到的樂趣,但並不是一開始就能與它們順利交流,這需要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一旦當你擁有一雙解讀化石的眼睛時,你會覺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文匯報》2004年6月20日)以此推知胡先驌研究心態或有過之無不及,因為他研究的化石植物發現有生存種,大大出乎意料,這種驚喜誰人能說?
《水杉歌》寫得這么好,它的發表卻費了不少的周折。1961年春胡先驌寫好《水杉歌》之後,投稿到某詩刊,沒被採用。之所以被拒絕,源於他此前的政治主張不能被寬容。其實自1949年之後,胡先驌的文章除科學論文可以發表之外,其餘文字都難以刊出。《水杉歌》遭退稿被胡先驌的老友秉志得知,就建議胡先驌將詩稿寄給陳毅。陳毅收到《水杉歌》後不僅大為讚賞,還寫了讀後感,推薦到《人民日報》,終於在1962年2月17日一起發表出來。陳毅對胡先驌很尊崇,他說,“胡老此詩,介紹中國科學上的新發現,證明中國科學一定能夠自立且有首創精神,並不需要俯仰隨人。詩末結以‘東風佇看壓西風’,正足以大張吾軍。此詩富典實、美歌詠,乃其餘事,值得諷誦。”
詩被《人民日報》刊用後,陳毅還特邀胡先驌晤談。得到這種禮遇,再加上詩中“東風佇看壓西風”之句,與當時西風東風的政治比喻相同,某些部門以為胡先驌的思想有所進步,使得他的政治待遇有所改善,不僅被納入統戰的對象,還邀請他列席過全國政協會議,但這是僅有的一次。因為胡先驌真率成性,好發批評意見。臨行前家人再三囑咐他不要隨便發言,但他在會上仍是放言無忌,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被邀請了。
胡先驌的《水杉歌》由他自己譯成英文,1966年刊登於香港出版的《東方地平線》雜誌,他對這一嘔心之作十分珍愛,曾多次書寫贈給朋友。
(本文原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04年11月某期,收入作者著《不該遺忘的胡先驌》(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一書時,作為書中第十章的一節,標題改為“大氣磅礴的《水杉歌》,經陳毅推薦才得以發表”,較原稿多有改動。此處即系書中改動後的文字,但仍保留原標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