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中醫基礎術語]

氣喘[中醫基礎術語]
氣喘[中醫基礎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氣喘為病證名,在古籍中有兩處代指,一是各種呼吸困難證候的統稱,包括實喘與虛喘兩類。見《景岳全書·喘促》。二是指七情所傷而導致的氣喘。見《醫學入門·喘》。《證治準繩·喘》:“七情鬱結,上氣喘急,宜四磨湯、四七湯。”《張氏醫通·喘》:“有因氣而喘者,遇惱便發,脈必沉弦。此氣滯其痰也,蘇子降氣湯。”

基本信息

概念

病證名,1、各種呼吸困難證候的統稱,包括實喘與虛喘兩類。見《景岳全書·喘促》。2、指七情所傷而導致的氣喘。

解讀

一、各種呼吸困難證候的統稱

氣喘是指氣逆息急。《中國醫學大辭典》說:“促促氣急,窈翁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也。”其輕者呼吸迫促;甚者胸脹息涌,鼻翼扇動;嚴重者氣促倚息,不得平臥,目脹睛突,心悸浮腫,面色蒼白,唇甲青紫。

肺主諸氣,職司呼吸,為人身之橐籥,一呼一吸,訊息自然。若六淫之邪,侵襲人體,郁遏肺氣;嗜食肥甘,脾運不健,積濕生痰;飲食生冷,損傷中陽,不能運化,停留為飲,而致肺失宣降,氣道窒塞,肺管狹窄,氣機上逆為喘。此外,久咳傷肺,氣無所主;色慾傷腎,氣失攝納,亦可致喘。

治療氣喘,首當分別虛實,實喘多發病急驟,聲高氣粗,形體不衰。表實者,宜宣肺疏邪;痰窒壅者,宜化痰肅肺。虛喘多起病緩慢,呼吸短促,形體羸弱。在肺者,宜益氣定喘;在腎者,宜培元納氣。喘證屢止屢發者,多為正虛痰伏,或外邪引動宿痰,純補則壅痰遏邪,純攻則散氣耗精,應根據其虛多邪少,或邪多虛少,靈活施治。

二、指七情所傷而導致的氣喘。

《中醫內科學》中將其歸為實喘,肺氣鬱痹型。憂思氣結,情懷不遂,肝失條達,氣失疏暢,肺氣鬱閉,失於宣發;或郁怒傷肝,肝氣上逆於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於上致喘。

中醫套用

一、氣喘分型論治

1、風寒外侵,肺氣鬱閉

病機:肺司宣發肅降,外合皮毛。如感受風寒,邪犯肺衛,肺氣被遏,宣降失常,氣道不利,上逆作喘。《辨證錄》說:“蓋外感之喘,乃風寒之邪,從風府而直入於肺。”

證脈:喘促胸悶,咳痰稀薄,頭痛鼻塞,寒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定喘。

處方:麻黃定喘湯(錄自《症因脈治》)。

藥物:麻黃、蘇子、橘紅、杏仁、枳殼、桔梗、甘草

方義:麻黃宣肺泄衛,散寒平喘;杏仁、桔梗開泄肺氣;橘紅、枳殼理氣化痰;蘇子降氣平喘;甘草甘緩和中,以制宣洩太過。

加減:喘甚痰多,加紫菀、鏇復花,化痰降氣。

2、風熱犯肺,氣逆作喘

病機:風熱之邪,侵襲於肺,熱灼津液為痰,壅塞氣道,氣機上逆,發為喘促。《臨證指南醫案》說:“溫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為咳喘。”

證脈:喘促氣粗、痰黃粘稠,胸悶心煩,身熱,微惡風寒,舌尖邊紅,苔薄黃,脈浮滑數。

治法:疏風泄熱,化痰平喘。

處方:桑杏貝桔湯(自擬)。

藥物:桑葉、連翹、杏仁、浙貝母、牛蒡子、桔梗、前胡、冬瓜仁、瓜蔞皮、薄荷、甘草

方義:桑葉、連翹、薄荷宣散風熱;杏仁利肺平喘;浙貝母、瓜蔞皮、冬瓜仁、牛蒡子清肺滌痰;前胡、桔梗、甘草祛痰利咽。

加減:熱甚者,加生石膏清熱解肌。

3、風寒外閉,痰熱內壅

病機:素有痰熱,留伏肺中,復感風寒,內外合邪,肺氣膹郁,氣道壅塞,而致喘促。《丁甘仁醫案》謂:“肺素有熱,風寒外束,腠理閉塞,惡寒發熱,無汗,咳嗆氣急。”

證脈:咳嗽氣喘,吐痰色黃,胸中煩悶,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渴,溲赤,舌質紅,苔邊白中黃,脈浮滑數。

治法:宣肺散寒,清熱滌痰。

處方:越婢加半夏湯(《金匱要略》)。

藥物:麻黃、生石膏、法半夏、甘草、大棗、生薑。

方義:麻黃、生薑發越外寒;石膏清瀉肺熱;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棗和胃安中,以防發泄太過。

4、風寒束表,水飲內停

病機:痰飲留伏,外感風寒,引動宿疾,肅降無權,氣逆致喘。周禹載說:“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蔽肺氣,停於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喘滿咳嘔,相因而見”(錄自《成方切用》)。

證脈:咳逆喘急,甚至倚息不得臥,痰多清稀,惡寒發熱,無汗,舌苔白滑,脈浮緊或弦滑。

治法:解表散寒,溫肺蠲飲。

處方:加味小青龍湯(《醫學體用》)。

藥物:清炙麻黃、淡乾薑、橘白、杏仁、法半夏、桂枝、鏇復花、白芍、茯苓、炒白果、清炙草、北五味、細辛

方義:以小青龍湯外疏風寒,內化水飲。加杏仁宣肺平喘;橘白化濁和胃;茯苓利竅導飲;鏇復花化痰飲,降逆氣;白果斂肺定喘。此方乃師祖王香岩氏據仲景小青龍湯加味而成,為治寒飲咳喘,遇寒輒發之良方。

五、痰濁內盛,壅塞肺氣

病機:飲食失節,過食肥甘,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上壅於肺,或肺火素盛,煉液成痰,窒塞肺管,氣機失利,而成喘促。《中醫內科學》說:“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乾於肺,壅阻肺氣,升降不利,發為喘促”。

證脈:氣息喘促,痰多粘膩,胸中窒悶,脘滿納差,舌苔膩,脈弦滑。

治法:化痰降氣,肅肺平喘。

處方:肅肺降氣法(《丁甘仁用藥113法》)。

藥物:紫蘇子、姜半夏、杏仁、橘皮、蜜冬花、蜜紫菀、鏇復花(包煎)、冬瓜仁、鵝管石、枇杷葉、代赭石、茯苓、薏苡仁

方義:蘇子、鏇復花、代赭石、法半夏化痰降逆;杏仁、紫菀、冬花、枇杷葉肅肺平喘;橘皮、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濕;鵝管石益肺平喘;冬瓜仁利濁滌痰。

加減:熱痰壅肺,痰黃稠,苔黃,脈數,去鵝管石、法半夏,加全瓜萎、黃芩,清肺滌痰;寒痰壅肺,痰稀薄,苔白滑,去瓜仁、薏苡仁、枇杷葉,加桂枝、乾薑,溫肺散寒;脾虛納少,舌質淡,脈細滑,去冬瓜仁,加黨參、佩蘭,補脾健胃;肺氣虛弱,氣短汗出,脈細滑,去冬瓜仁、枇杷葉,加黃芪、黨參,補氣益肺。

6、久咳傷肺,氣無所主

病機:肺為氣之主,職司呼吸。若大病元氣受傷,年老體虛,咳嗽服宣散、泄降藥過多,或久咳傷肺,氣無所主,肅降無權,上奔作喘。《明醫指掌》說:“若肺氣太虛,氣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入少,名曰短氣,此虛之極也。”

證脈:喘息氣短,語聲低微,易於出汗,精神疲憊,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脈虛弱。

治法:補肺益氣,降逆化痰。

處方:補肺定喘湯(自擬)。

藥物:黨參、山藥、蘇子、陳皮、蜜冬花、茯苓、鵝管石、沉香(後下)、炙甘草

方義:黨參、山藥、炙甘草補脾益肺;蘇子、陳皮、沉香降逆化痰;款冬花、鵝管石益肺平喘;茯苓培脾利濕。

加減:汗多脈微,加高麗參須、五味子,益氣固脫;肺陰不足,舌紅少津,脈細數,去陳皮、茯苓,加麥冬、石斛,養陰潤肺。

7、腎氣不足,攝納無權

病機:腎主納氣,古人謂氣根於腎。如年邁腎衰,久病傷腎,或房室不節,耗傷精氣,根本不固,氣失攝納,發為喘息。《醫貫》說:“真元耗損,喘出於腎氣之上奔。”《王旭高臨證醫案》謂:“腎為納氣之根,腎虛不納,則氣逆而生喘。”

證脈:喘促氣短,不得接續,動則喘息更甚,氣怯聲低,形瘦神疲,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補腎益精,納氣平喘。

處方:補腎納氣湯(自擬)

藥物:熟地黃、枸杞子、胡桃肉、山藥、山萸肉、茯苓、五味子、蘇子、廣陳皮、沉香(後下)、蜜遠志

方義:熟地黃、枸杞子、胡桃肉、山藥補腎填精;山萸肉、五味子收攝元氣;蘇子、沉香降氣平喘;茯苓益脾利濁;遠志通腎氣而化痰;陳皮化痰疏滯。

加減:腎陽不足,下肢水腫,肢冷脈遲,加肉桂、附片、車前子,補腎陽而利水;腎陰虧損,咽乾口燥,手足心熱,舌紅無津,脈細數,去陳皮、遠志,加麥冬、女貞子,滋陰補腎。

二、指七情所傷而導致的氣喘。

證候:每因情志刺激而發,發時突然喘促氣憋,咽中如窒,但喉中痰聲不著,胸悶胸痛;常伴憂思抑鬱,失眠,心悸;舌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以肝鬱氣逆,上沖犯肺,肺氣不降為主要病機。憂思惱怒傷肝,肝氣沖逆犯肺,肺氣鬱閉,肅降無權,故突然喘促氣憋,咽中如窒;本證與痰關係不大,故喉中痰聲不著,或無痰聲;肝鬱氣滯,胸中絡氣不和,故胸悶胸痛;氣鬱則心肝失調,故出現憂思抑鬱,失眠,心悸;苔薄白、脈弦為肝鬱且無寒、熱、痰之徵。本證以喘促氣憋,咽中如窒,遇情志因素而誘發為辨證要點。

治法:開郁降氣平喘。

方藥:五磨飲子加減。

若氣鬱較甚者,加柴胡、鬱金、青皮、香附等疏肝理氣之品以增強解郁之力;失眠、心悸者,加炒棗仁、合歡皮、遠志、夜交藤等以養心安神;氣滯腹脹,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降氣通腑,即六磨湯之意;氣逆喘劇者,加鏇覆花、代赭石以降氣鎮逆;氣鬱夾痰者,加蘇子、杏仁、厚朴花以開郁化痰、降氣平喘。並開導病人性格開朗,遇事莫怒,配合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