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

龍女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薩提到龍女能於八歲成就佛法,於剎那,發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手。站在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如此,不平地說:“汝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你這么快能證得佛法,真的難以致信,更何況女人身體很髒,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的寶珠,獻給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寶珠,龍女問:”佛陀接寶珠快不快?”回答說:”快極了。”龍女說:“成佛也是這么快”說完龍女馬上變成男相,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龍女成佛後,便在觀世音菩薩身旁作了脋持。

狐仙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

狐王,出現在名著《西遊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

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

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夜叉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

夜叉(Yaksa)是梵文的音譯,“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

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維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

《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約有五百年,扣除年幼與年老的歲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戰力發揮到極致的輝煌時代,但是為了維持戰力不墜、同時也為了防範王者怠惰或發生其它意外,所以繼任儀式每百年舉行一次;不管當時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愛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資格的危險。

判官

——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

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

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結論:鬼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牛頭&馬面

——曾於法華領大車,剪尾跑蹄皈我佛:南無阿彌陀。

——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

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牛頭來源於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結論:牛頭馬面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二郎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

傳說盤古開天地,天上十個太陽共存,赤日炎炎,沒有白天黑夜之分。雖然后羿接連射掉九個,可一個太陽的能量仍然太強,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飢餒滿地,民不聊生。楊二郎毛遂自薦,主動向玉帝討旨肩挑二山。為蔽強光晝夜追趕,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時因倒鞋土誤了時間。為趕上太陽二郎一時性急忙中出亂,一個閃失扁擔眼挑穿,兩山落地,扁擔脫肩,從此形成二郎山。

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

七郎

——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

楊家將事跡深膾人口,民間戲曲常引為教忠寓孝的題材。例如雙籠會描寫遼王設計邀約宋帝相商國事,楊業恐其中有詐,遂命長子假扮宋帝赴約,八子護駕同行,結果大郎、二郎、三郎犧牲,四郎和八郎為遼公主所擒而招為駙馬,五郎出家為僧,楊業與六郎、七郎突出重圍,暫駐雁門關,因無糧無援,乃派七郎至大營求救,潘仁美欲報私仇,趁機灌醉七郎,綁於芭蕉樹上,亂箭射死。楊業命六郎尋弟,自己逃至蘇武廟,見廟前立有李陵碑,忠奸並立,感觸良深,遂撞碑而死。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後七郎傳為陰界專管孤魂野鬼之人。

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

刑天

——乾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

刑天,亦作“邢天”、“形天”。

《山海經•海內西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

據宋羅泌《路史•後紀三》,刑天似為炎帝臣屬。“刑天與帝爭神”亦為炎黃之戰餘緒,帝即黃帝。常羊山為炎帝誕生地,還其放處。常羊山北為黃帝子孫居處者。刑天炎帝近臣,敗自炎帝敗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蚩尤起兵復仇被黃帝削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刑天吞不下這口氣,他一人手執利斧,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也不是好惹的,他親自披褂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於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里。沒了頭顱的刑天卻突然立起身來,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

這正是:刑天舞乾戚,猛志故常在。

辟邪

——雲路萬里,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

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中至少半數以上帶有祭祀祈禱求福辟邪色彩。

臘月送灶。

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橋消百病。

二月百花生日,觀音誕。

三月清明掃墓。

四月浴佛,立夏享先。

五月端午采百藥飲雄黃酒除病消災。

六月謝灶曝經。

七夕乞巧,中元祭鬼。

八月初三灶君生日。

中秋婦女拜月,重陽佩茱萸登高辟邪。

十月祭祖燒化寒衣。

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