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模範作文

《民國模範作文》是2011年新星出版社[內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時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封面

繼“開明國語課本”之後,再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154篇民國小學生模範作文,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國!給當代語文教育一面鏡子!給當代青少年一面鏡子!全面展現民國小學生所思、所歷、所感、所悟。

懷著一顆人文之心,精挑細選。收入中華書局上海春江書局、上海世界書局、上海廣文書局、上海國光書店、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南光書店等數十版本,自1912年(民國三年)至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最全範圍收入!知名文學評論人以現代視角精彩點評,時而溫婉,時而辛辣,看點迭出!近100幅精美插圖,完美再現民國童趣童年!

《民國模範作文》系列、《民國小學生日記》系列、《左手民國課本,右手民國作文》等將陸續推出,全面展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

關於本書

近年來,民國語文教育逐漸成為熱點話題,尤其是一系列的民國語文老課本出版之後,人們對於民國語文教育的興趣被大大調動起來。

究其原因,一是當代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教育改革的推進步履維艱;二是民國年間雖然政局不穩,戰亂不斷,但文化教育水平卻有相當高的水準,教育界大師輩出,他們親手締造的語文教育風采卓然

所以,人們在對於當代語文教育失望的同時,對民國教育採取了褒揚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於當代語文教育未必公平、客觀,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民國語文教育的獨特價值。我們深信,這種參照對於當代語文教育是一種警醒,也是一種提示。我們不是要對語文教育簡單地復古,而是對於當代語文教育寄予更高的希望,希望當代語文教育既能繼承精髓,又能有所創新。

本系列民國學生作文叢書就是本著這一宗旨,為大家呈現民國作文教育的一個真實狀況。本冊收入的均為民國小學生的作文,這些作文既有文言文,也有白話文,但總體而言,文字水平都有著較高的水平。而思想內容方面,民國小學生的作文也可視為我們觀察民國社會的一個獨特視角。所以,民國小學生作文的價值,不僅存在於語文教育方面,還存在於人文社會層面。

本冊書編者遍讀中華書局、上海春江書局、世界書局、上海廣文書局、上海國光書店、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南光書店等數十個民國出版機構出版的學生作文集,精挑細選了自1914年(民國三年)至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期間的數百篇優秀小學生作文,除了對個別現代難以理解的詞句用法進行了修改,儘量保持了民國語言的原本風貌。同時,編者以現代視角給予了點評。點評沒有側重於文法句式,而是側重民國學生與當代學生之間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的差異,力求輕鬆活潑,能為當代年輕讀者接受。在相互接受的基礎上,讓當代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民國作文教育的精髓。

所謂精髓,我們認為,就是葉聖陶先生談論學生作文時寫的一段文字:“既然要寫自己的東西,就會連帶地要求所寫的必須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於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

社會影響

讀者評論

有人殺人不見血,有人罵人不帶髒字,這種境界都叫委婉。批評也可以很委婉,連對象都不說,直接顧左右而言他,就能讓當事人坐立不安,羞愧難當。所以,民國老課本出來的時候,很多語文教育專家就有點坐不住。如今又出了《民國模範作文》,語文專家和老師們更加地窘迫。

但最怕的就是人家根本不跟你直接比,人家玩原汁原味呈現,讓讀者去比。比如,新星出版社的這套《民國模範作文》不加奶油,不加朱古力,不加十三香……就是原味。這套作文不知從哪裡扒出了民國時候幾十家出版社的上百本的學生作文集子,在裡邊可勁兒挑啊,最終弄出這么一個系列,那勁頭就是要寒磣當代作文啊。

要客觀講,那民國小學生的作文和現代小學生的作文對比,對現代的小學生有點不公平。民國小學生那時雖然課程已經比較豐富,但由於幾千年的慣性,語文教育仍然是當之無愧的重中之重。而當代小學生的語文,是和數、理、化、外語等多種學科中的一門。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在這場PK中,民國小學生最狠的一招是,他會玩文言文。大家知道,民國初期,白話文運動還沒開始,文言文就是小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工具。所以他們會寫文言文就跟我們會吃飯一樣。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那就不得了——大學畢業生都未必能完全看懂,更別說能寫人家那么好了,何況小學生呢。所以,這場對比的結果不言而喻。

不過在這場對比中,有一點是公平的,那就是思想內容的對比。於是也就出現了大家最不能原諒當代作文的重要一點,那就是民國作文的真誠與當代作文的假大空。語言文字上的差距因素眾多。但對於當代作文的虛浮的作風,卻是實在的弊病。民國時期,我們的語文教育前輩葉聖陶先生教導民國的學生:“既然要寫自己的東西,就會連帶地要求所寫的必須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於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在這一點上,民國學生做到了,但當代學生沒有。

但這不是學生的錯,而是語文作文教育的錯。因為這個時代的作文,必須按社會給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寫,學生寫作所依據的只能是老師預設的調子,而不是自己的內心。就這一點,就決定了當回望民國作文的時候,我們的姿態只能是仰視。

微博評論

七月的微雨:汗……請告訴我,這不是小學生,這不是小學生!太可怕了吧,我國小的時候寫的都是,今天我和小紅出去玩,然後一起扶老奶奶過了馬路之類的啊!還是其實民國時期的人都是十幾二十歲上國小的?

加肥貓大哥:且不說文言文讀著十分優雅,光是這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思想看法,就足以證明作者的人格是多么正直與清醇,這遠比當前被五光十色所迷惑的孩子的所想所慮要好的多。百年以來,我們的人文修養發生了翻天巨變。

憂鬱千翎:看了這些作文,我們該反思的是什麼?都說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重,每天沒日沒夜地學,一個人學生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畢業,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學到的不過爾爾。民國時期的學堂也學數理化,小學生就有這樣的水平,我相信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做不到。所以民國大家輩出,群星璀璨。不管是文學修養,還是數理化等工科水平。

編劇蘇善生:這書以及聽說很多人好評了。想想我們國小語文課在學什麼?我記得我學的是近義詞,反義詞,造句……什麼蘭亭序,後赤壁賦,聽都沒聽過。該反思的還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材,出教材的人的立意,差的太遠了。除了國文,還有悲劇中的悲劇是英文,這么多年,時間大把浪費背書,背辭彙語法,高中畢業,連跟外國人講兩句話就疙疙瘩瘩的。

未必佳:雖然遊記那幾篇翻譯成現代文也和我們寫的差不多,但是也別有一番文言文特有的精緻的美感,用一個字就可以把景色寫活。挺多篇都有議論的部分,那時候的小學生比我們小時候思想層次高多了……也大概是教育背景的問題吧……

禾心寶寶:小學生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確屬不易。但要由此得出文言文優於白話文的結論,在邏輯上就是錯誤的。認為文言優於白話的,相信不論用文言還是白話,都寫不出象樣的文字。比如,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等的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上等的文字。

幻阿彩: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罷,只要是建築在真正思想跟文化底蘊上的,都好。令人厭惡的語言是那種空洞的讓人味同嚼蠟的語言,比如現在的小學生為應付變態的評分標準而生拼硬湊的作文,以及領導幹部的講話。

書摘

記撲螢

記撲螢記撲螢

暑夜乘涼,偕諸兄妹坐庭院間,射謎語、捉迷藏、歌俗謠、撲流螢,覺人生之樂無逾於此。今言撲螢之樂。

螢之來也,必先有一螢,以為之招。又或庭中花樹蔥鬱,則亦以為止息之地。否則常於檐牙屋角間盤鏇不下矣。人之撲螢,也以其身體甚輕,故撲時宜徐緩;其知覺亦銳,故撲時宜寂靜,否則非隨風遠遁,即驚駭高飛而不可得矣。及其既得也,盛於器中絕其生理,不如置於扇上任其遊行。

余之撲螢也,及其欲飛而以扇反撲之,再飛則再反撲之。斯時空中有他螢過焉,亦必下降矣。蓋以此螢為之招也。余更舍此而撲彼,幸兩螢俱不去,則自是而三螢四螢眾光繚亂,應接不暇。及撲既,倦則皆縱之去。此余之樂也。他人不然,偶得螢則必盛於器中,使困頓不得其所,而以悶以弱以仆,而其光漸失而至於死,則奚有樂哉。

今評:

玩耍之中也能體現出孩子的能力,尤其是發現更多生活樂趣的能力。這位小作者就很有能力,因為他比別人更愛思考,更喜歡追求新鮮的體驗。

夜月採蓮記

飯後齋中獨坐,好友忽臨,約往外游。乃束裝偕往,蓋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舉目四眺,則亭亭獨立,不蔓不枝。微風吹來搖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輔其美,殊可樂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難再,故至夜闌興盡,始搖舟而歸,並攜蓮一枝,置諸瓶內,以驅塵俗。歸而記之。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國小 江炳崧

今評:

月下泛舟,臨風采蓮——民國的小學生,竟然有如此雅興。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小小年紀便知道躲避塵俗的生活態度大可玩味。

春郊遊記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餘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雲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國小 盧焯坡

今評:

短文意境恬淡、優美,頗有古典詩詞中的田園之美。但更讓我們感慨的是,騎牛的牧童,炊煙與茅亭,都已經不是今天的小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事物了。鄉野生活,恍如隔世!與民國的兒童相比,如今的學生更多地被拘在學校與家庭里,更多接觸的是數碼產品與現代傳媒,對大自然的直接體驗越來越貧乏了。

記某童奇想

某童夏日行鄉間,中途稍困,憩一棗樹下。仰首見棗實纍纍,遠望田間瓜蔓縱橫,瓜實亦熟。

心念:“此大樹而實戔戔者不盈一握,彼碩大者乃生於蔓草之間,天公非憒憒歟?使余為天公者,必將易彼以此。”念未畢,適一棗實墜額上,有聲戛然。童躍而起曰:“嘻!假此棗而為瓜也,頭顱不足碎矣!”佚名

今評:

非常有幽默細胞的一個作者,同時也很有哲學思考精神!其實“大樹卻結小棗,蔓草卻長大瓜”的問題,反過來考慮就可以了。因為瓜大,必須藉助土地的承載,所以只能生於蔓草之間;因為棗小,大樹才可以掛在枝頭。

烏鴉

“人們都在討嫌你呢!少囉唆幾句不好嗎?”

“這是我要說的話,這是我要唱的歌呀!我怎能因為人家的嫌惡而不開腔呢?”

“那么,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嗓音改變改變呢?”

“朋友,我敢賭咒!你一定看錯了人——我是全身一色的烏鴉,並不是綠毛紅嘴的鸚鵡呀!”

六年級楊守芳

今評:

烏鴉有烏鴉的尊嚴,那就是絕不為哄別人開心而人言亦言。小作者的構思寓意十分深刻,堪入經典。

螳螂與燈蛾

螳螂在車輪輾斃它的一剎那間,它揮舞著它那雙如大刀般的前足抵抗車輪的雷霆萬鈞之力!像它這樣也夠果敢英勇的了,但世人卻給它一番的嘲弄——“螳臂當車”,真是不識時務的蠢貨。

撲燈蛾在黑暗中趨向光明,致焚其身。為求光明而死,正是偉大不過的,但它卻仍遭到冷刺熱諷——“飛蛾撲火”,可謂不知利害的傻瓜。

識時務者為俊傑”,要能“看風駛舵”,思前顧後這本不算壞,成為問題的便是在所識的時務和所見的風如何了,倘只講利害,不顧是非,只尚淺見,不加深究,那么世上的冤屈者和被冤屈者就太多了。如果螳螂與燈蛾被嘲笑,誰還願意做澎湃的中流砥柱呢?於是“順水推舟”便成為傳統的習尚了,中國人在世界上是以聰明見稱的,但可就缺少了螳螂和燈蛾一類的人!

佚名

今評:

“於是‘順水推舟’便成為傳統的習尚了”——關於民族心理有如此見地,從小學生筆下寫出來,實屬難得。

討蚊檄

小蟲來自草澤,棲於帷簿,隱於堂室,伺人不備吮其膏血,爾有何功,爾有何德

尼山之至聖而僅享太牢,王者之尊嚴而僅為鼎食。爾乃享萬物之至靈,以堂室為棲息,吾今檄爾自昭其功、自陳其德,如不吾答,則是終無其功、終無其德而過享如此。吾將搗爾窟宅,炙爾肉骨,殲爾子孫,使萬世永永殄滅,否則天壤間何地不容。

爾其遠吾居、避吾室、翱翔乎空闊,吾亦不爾責。

此檄。

佚名

今評:

哈,這是個很有情趣的學生!對蚊子下戰書,這真是前所未聞的事情。作者好文采,只是等對文字念完這段檄文之後,蚊子不知是否已經吃飽喝足逃跑了!

原神

古人倡言神道以警愚民。後人昧其意而祠宇祀之,錦繡衣之,犧牲奉之,高堂華廈居之。儼若真有其物者。

人為萬物之靈,轉而乞靈於土偶,至可笑也。自近世科學日明舉一切,迷信事廓而清之,而神亦歸於烏有。而神亦竟無可以自存者,是其無神固不待辨也。

然自余觀之,吾人亦正有其不可無之神在。所謂神者,非世俗之所謂神,虛無幽渺而不可知,乃實有其神者也。非別有不測之神異乎人類而獨尊,乃人人自有之神也。

人何以有神?動一惡念而良心歉然,動一善念而良心快然。督察於幾先而洞悉於事後,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易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念之極微者也。

神者良心也,人能自尊良心而敬之奉之不為外物所奪,則神完守,固可以自主,可以獨立。否則日奉土偶爾崇拜之,事神愈虔去神愈遠矣。

佚名

今評:

作者所說的“神”,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信仰。如今正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人能自尊其良心而敬之奉之不為外物所奪,則神完守,固可以自主,可以獨立”,此句所言甚是。

論紅十字會

同是治病也,同是治病而不收醫藥費也,何以不稱醫院而獨故異其名稱之曰“紅十字會”哉?蓋紅十字會者,不獨醫病人於平時且能救傷兵於戰地。夫戰爭苦事也亦危事,也故與戰者非病即傷,難免不測之禍。設無紅十字會以救護其間,則人之死於非命者不可勝計矣。彼服務會中者,竟不惜犧牲,投身於槍林彈雨之中,冒萬險而救人,則其功之豈可與醫院同日而語耶。

佚名

今評:

時隔不到百年,讀這文章頗感物是人非。如今的紅十字會善款信息不夠透明,與商業機構合作,信譽嚴重受到了影響,正陷於負面輿論的漩渦而不能自拔。可見,樹一種信仰何其艱難,而毀一個豐碑何其容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