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才女

民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石評梅石評梅

石評梅

人生經歷

石評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筆名評梅女士,山西平定縣人,是本世紀二十年代的一位著名女作家,自幼聰慧過人,文思敏捷。民國二十八年,
石評梅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體育系,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體育及國文教員、女子部學級主任,六年之間,勞績卓著。石評梅能文能詩,是一個文學多面手,她與好友陸晶清、廬隱一起,是繼冰心等之後文壇上活躍一時的女作家。

作品

偶然草》(小說、散文集)1929,北平華嚴書店 《濤語》(散文集)1929,神州 《石評梅選集》(詩歌、散文、小說等合集)1983,山西人民 《石評梅作品集》(散文集)1984,書目文獻出版社 《石評梅作品集》(詩歌、小說集)1984,書目文獻出版社 《石評梅作品集》(戲劇、遊記、書信集)1985,書目文獻出版社 [研究資料書目]: 《石評梅紀念冊》(薔薇社編)1928,世界日報社

作品特點

她的詩文洋溢著多進步理想的執著追求,充滿動人的情感,並具有獨特絢麗的風采。1928年9月29日,石評梅因急性腦炎病世於北京協和醫院,年僅27歲。根據她生前的遺願,被安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園高君宇的墓旁。

蕭紅

人生經歷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

蕭紅蕭紅
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作品

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中篇小說:《麥場》(現名為《生死場》) 《馬伯樂》 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 《王阿嫂的死》 《後花園、祖父和我》 《蕭紅代表作》 散文:《天空的點綴》 《失眠之夜》 《在東京》 《火線外二章:窗邊、小生命和戰士》 《》《回憶魯迅先生》 《

廬隱廬隱

廬隱

廬隱(1898.5.4—1934.5.13)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生於福建閩侯。1903年父親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會辦的慕貞書院國小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師範學校,1917年畢業後任教於北平公立女子中學、安徽安慶國小及河南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國文系。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大學畢業後到安徽宣城中學任教,半年後回北平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海濱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學教書,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學校長半年,幾年間,母親、丈夫、哥哥和摯友石評梅先後逝世,悲哀情緒浸透在這個時期出版的作品集《靈海潮汐》和《曼麗》之中。1930年與李唯建結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雲歐情書集》。婚後她們一度在東京居住,出版過《東京小品》。1931年起擔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國文教師。36歲時因分娩死於上海大華醫院。

張愛玲

人生經歷

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世家出身,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1942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創作擅長

張愛玲張愛玲
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1995年死於洛杉磯公寓。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作品

小說
《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華東師大陳子善考證)。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張愛玲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誌,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誌》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誌》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誌》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誌》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誌》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誌》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灩送花樓會》,《雜誌》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誌》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誌》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誌》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上海《新東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台北《文學》雜誌,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台灣《皇冠》雜誌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色·戒》,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於1950年,發表時間晚。) 《小團圓》(創作於1970年,於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陸出版發行,引起熱議。)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中篇作於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台灣皇冠出版社推出了這本小說的正體字單行本。) 《雷峰塔》《易經》繁體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異鄉記》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經》簡體版大陸發行(2011年4月)
散文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誌》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誌》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餘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誌》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誌》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蔔》,《雜誌》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誌》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誌》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誌》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誌》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誌》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適之》,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後記》,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看〉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記〉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表姨細姨及其他》,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飢》,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電影劇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萬歲》1947年。 《情場如戲場》(改編),1956年攝製,收入《惘然記》。 《一曲難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學術論著
《紅樓夢魘》,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傳〉評註》,台灣《皇冠》雜誌刊出,1981年。
譯文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她的小說《色·戒》被著名導演李安拍成電影。 《色·戒》的創作靈感來自王爾德的《薇拉》(Vera)。王爾德是張愛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個性與作風將王爾德模仿得淋漓盡致,簡直是一個翻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