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

毛烏素沙地中國大沙區之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陝西榆林地區的北部風沙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統稱為“毛烏素沙地”。

毛烏素沙地海拔多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達1400~1500米,個別地區可達1600米左右。東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烏素沙區主要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的湖積沖積平原凹地上。出露於沙區外圍和伸入沙區境內的梁地主要是白堊紀紅色和灰色砂岩,岩層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頂面平坦。各種第四系沉積物均具明顯沙性,鬆散沙層經風力搬運,形成易動流沙。平原高灘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灘地)主要分布全新統一上更新統湖積沖積層。
沙區年均溫6.0~8.5℃,1月均溫-9.5~12℃,7月均溫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於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為多。降水年際變率大,多雨年為少雨年2~4倍,常發生旱災和澇災,且旱多於澇。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災,最大日降水量可達100~200毫米。沙地東部年降水量達400~440毫米,屬淡栗鈣土乾草原地帶,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廣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為250~300毫米,屬棕鈣土半荒漠地帶。
毛烏素沙區處於幾個自然地帶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過渡性特點。除向西北過渡為棕鈣土半荒漠地帶外,向西南到鹽池一帶過渡為灰鈣土半荒漠地帶,向東南過渡為黃土高原暖溫帶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帶。
沙區土地利用類型較複雜,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錯分布在一起。農林牧用地的交錯分布自東南向西北呈明顯地域差異,東南部自然條件較優越,人為破壞嚴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還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東部和南部地區農田高度集中於河谷階地和灘地,向西北則農地減少,草場分布增多。現有農、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經營粗放。
全區流沙面積達1.38萬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陝北進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發展灌溉,植樹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顯著。通過各種改造措施,毛烏素沙區東南部面貌已發生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