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蠕形蟎

毛囊蠕形蟎

毛囊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是一種很小的蟲子,不到0.4mm長,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內,通常在鼻子、前額、臉頰、下巴以及睫毛的根部。

基本信息

簡介

毛囊蠕形蟎 毛囊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屬於蛛形綱,蜱蟎亞綱,真蟎目,肉食蟎總科,蠕形蟎科。體細小,呈蠕蟲狀。體壁較薄,為殼質膜結構。目前已知約有120種亞種。它是一種小型的永久性寄生蟎,可寄生於多種哺乳動物的毛囊內。人體的主要寄生部位為面部、頭皮、乳頭、胸、臀等處的皮脂腺上的毛囊內,其中以臉面部感染率最高,如鼻尖為69.7%,鼻翼為68.3%。可引起毛囊蟲皮炎,表現為鼻尖和鼻翼兩側皮膚出現瀰漫性潮紅,充血,膿瘡、有癢感和燒灼感。

特點

毛囊蠕形蟎的蟎體細長呈蠕蟲狀,僅僅有一些沒有完全退化的腿。
油性皮膚和化濃妝不深度清潔的人群容易大規模滋生這種蟎蟲,不過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毛囊蠕形蟎。當這些蟎蟲大規模的聚集到一個毛囊內的時候,就容易引起發炎和感染。
這些蟎蟲頭朝下生活在毛囊里,依靠分泌物和皮屑為生。下面這張圖中,可以看到三個毛囊蠕形蟎擠在一個毛囊中,而且還能看見毛乾,如果一個毛囊中聚集太多的蟎蟲,就很容易引起睫毛什麼的脫落。雌蟎在一個毛囊中最多生產25枚卵,從卵到性成熟周期大約只有14-18天。
這種蟎蟲顎體寬短呈梯形,位於蟲體前端,螯肢1對,針狀,須肢分3節。軀體分足體和末體兩部分,足體腹面有足4對,粗短呈芽突狀。雄蟎的陽莖位於足體背面的第2對足之間,雌蟎的生殖孔在腹面第4對足之間。

形態和生活史

毛囊蠕形蟎生活史各期的發育必須在哺乳動物體上進行,生活史可分為:卵、幼蟲前若蟲、若蟲、成蟲五個期。

卵期

卵無色半透明,成蘑菇狀。自前端向後逐漸增寬,至卵體中部最寬。殼薄,可見卵內發育中的幼胚。卵期一般約60小時。

幼蟲期

幼蟲體細長。足三對,觸鬚分兩節,須跗節上具有5個彎曲的刺形爪。咽泡明顯,無顎腹毛。足跗節各具一爪,爪端分三叉。末體環紋不明顯。幼體不斷以皮脂為食,並能刺吸上皮細胞內含物。約36小時發育,蛻皮為前若蟲。

前若蟲期

前若蟲有足四對,各足跗節具有一對爪。經72小時取食和發育,蛻皮變為若蟲。

若蟲期

若蟲外形似成蟲,較成蟲細長。末體環紋不清晰,咽泡明顯。足4對,跗節有一對四叉爪。不食不動約近60小時發育蛻皮為成蟲

成蟲期

成蟲體細長,呈乳白色半透明。馬蹄形
咽泡細長,後段開口較窄。
蟲體分為顎體和驅體兩部分。顎體位於蟲體前端,呈梯形,螯肢一對,呈細針狀,觸鬚三對。軀體又可分為前體和末體。
雌蟲略大於雄蟲。雄性生殖孔位於第2對背足體毛中間的一個三角形突起上。雌蟲有一指狀肛道,雄蟲無。
雌雄蟎於毛囊口交配後,雌蟎則進入毛囊內產卵,雄蟲在交配後即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約需2到4周,雌蟲壽命2個月左右。

寄生適應特徵

毛囊蠕形蟎主要刺吸宿主細胞分泌物,少數以角蛋白為食。該蟎在不同發育階段取食量不同,通常從幼蟎到成蟎取食量逐漸增加,尤其從若蟲到成蟲階段取食量最大,且雌蟲的食量大大超過雄蟲。

毛囊蠕形蟎生活史各期均不需光,但對溫度較敏感,發育最適宜溫度為37℃,其活動力可隨溫度上升而增強,54℃為致死溫度,低溫對毛囊蠕蟲蟎生長發育不利。
該蟎寄生人體的密度以夏季最高。一個毛囊內常有6至18個成體群居,最多達200個。

毛囊蠕形蟎毛囊蠕形蟎

致病機制與症狀

人體經毛囊蠕形蟎感染後,蟲體鑽入毛囊內,由於蟲體的機械刺激和其排泄物的化學刺激,使組織出現炎症反應。隨著它不斷繁殖,逐漸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狀擴張甚至增生肥大,形成鼻贅,還可導致繼發毛脂腺炎和痤瘡。寄生部位毛囊漲大,皮脂腺分泌物增多,感染細菌,形成粉刺。
毛囊蠕形蟎毛囊蠕形蟎

臨床表現為鼻尖鼻翼兩側等處血管擴張,面部患處輕度潮紅,繼而皮膚充血,發生紅斑濕疹或針尖大小的紅色痤瘡莊丘疹膿瘡、結痂等症狀,可成批發生,經久難愈。嚴重時刻累及額、頰及眼周皮膚。從皮損中可檢查到毛囊蠕形蟎生活史的各個時期。

毛囊蠕形蟎毛囊蠕形蟎

毛囊蠕形蟎寄生於人體一般不出現明顯症狀,但有時也可引發毛囊炎、瞼緣炎和繼發感染。患有酒渣鼻、痤瘡(青春痘)的患者,毛囊蠕形蟎感染率及感染度均顯著高於健康人及一般皮膚病人,說明毛囊蠕形蟎是引起上述症狀的病因之一。

診斷

用痤瘡壓迫器或用手擠壓患處,將擠出物刮下,置於滴有甘油的載玻片上,加蓋玻片輕壓後,鏡檢。若查到蠕形蟎即可確診。
病原檢查可採用直接刮拭法、擠壓刮拭法和透明膠紙法。
毛囊蠕形蟎毛囊蠕形蟎

流行情況

人體感染毛囊蠕形蟎是世界性的,我國10多個省市已報導有該蟎的感染。各地感染率在0.8%~81.0%之間,且男性略高於女性。感染年齡範圍從4個半月到90歲,其中以40~60歲感染率為最高。
人體可能通過皮膚直接接觸或有毛巾等物間接感染。但毛囊蠕形蟎和某些動物蠕形蟎同種宿主的直接接觸是該蟎遷移的必要條件。在白天,毛囊蠕形蟎可出現於面部皮膚表面,有利於該蟎的接觸傳播。

據流行病學調查,新生嬰兒皮膚並無毛囊蠕形蟎的存在,是其後天與帶蟎成人接觸而感染,且隨著嬰幼兒年齡增長,接觸機會增多,感染率逐漸增高。
感染率不等於患病率。感染有毛囊蠕形蟎的人,不等於都發病,它致病的條件是蟎在皮膚局部寄生的數量及人體免疫機能的高低。

防治

毛囊蠕形蟎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對酸鹼度的適應範圍也較大,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化妝品等均不能殺死。
通過消除面部毛囊蠕形蟎感染,能夠有效控制和改善面部症狀。具體防治措施主要有:
1.加強宣傳教育。
2.注意個人預防,避免和患者直接接觸,毛巾、臉盆、衣被要專用。
3.藥物治療:外用藥有10%硫磺軟膏,苯甲酸苄脂乳劑,二氯苯醚菊脂霜劑等。也可服用滅滴靈、維生素B2、B6,複合維生素B
4.用天然植物大黃提取物脂質體製劑治療。
5.用耐久防蟎抗菌整理織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