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散文選集

內容介紹

文學上,歸有光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歸有光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有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範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項脊軒志》是他的名篇。

作者介紹

歸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蹟,認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吳淞江,而吳淞江狹窄,潮泥填淤,漸漸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東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勞而治,為此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時,許多方面均採用了他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年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宮,卒年六十六歲。 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今崑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