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世界觀與方法論,是普遍的世界觀方法論,由李崇富、郭傑忠、李士坤編寫,出版於2008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世界觀與方法論,是普遍的世界觀方法論,具有普遍性,但是其科學性更為體現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過程中,最為鮮明的例子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和實踐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會從多方面的角度闡述這一哲學和歷史命題,全書共分成五個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井岡山鬥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唯物主義與科學發展觀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構建和諧社會;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全書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研究中有獨到的見解。

目錄

第一編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論增強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定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成果

探索規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陳墀

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理論體系”的關係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方法論讀解

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建構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反對改行民主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內在本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旗幟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十七大的主題”指明了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

走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之路

民眾路線是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DWASDWASW的根本保證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第二編井岡山鬥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我軍在推進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歷史啟示

秋收起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井岡山鬥爭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貢獻

井岡山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井岡山革命的真諦

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在揚棄和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現代化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編歷史唯物主義與科學發展觀研究

論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和理論特色

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淺議“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權建設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一

堅持“以人為本”必須解決的兩個理論問題

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貢獻、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科學發展觀——馬克D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堅定不移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關於科學發展觀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定位

科學發展觀的邏輯起點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背景與形成過程

科學發展的實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與黨的基本路線

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主題

論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從“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黨建創新的若干思考

黨的先進性建設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新發展

第四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

四個堅定不移”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構建核心價值體系關鍵是指導思想上的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哲學思考

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芻議

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途徑

為人民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試論和諧社會視域下的矛盾性思維

正確處理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戰略決策的思想理論探源

論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辯證統一關係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社會和諧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構建的理論基礎

文化整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源泉

從電影文化產業變化看和諧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第五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公平觀

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精神”

馬克思總體實踐觀的提出及其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社會史觀

論科學社會主義的精髓與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飛躍

《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絕大多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李大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先驅者

科學發展觀與毛澤東、鄧小平發展觀的不同側重點

“兩個沒有變”: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立足點

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機制分析

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化在於解決實際重大問題

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線

生產力運動哲學研究概述

制度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

馬克思環境哲學思想初探

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對科學發展觀的啟示

……

文摘

一 旗幟就是指導思想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我們高舉這面偉大旗幟,首先就是要自覺地、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黨的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大家知道,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歷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過去和現在都是這樣,將來必定還是這樣。這既是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決定的,也是由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性質所決定了的。

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實踐奮鬥中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與中國的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套用中不斷豐富發展、不斷實現中國化,才能與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融為一體,並成為其核心內容,成為我們黨的最重要的指導思想,才能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生根、開花、結果。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認識和思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問世以來,就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的使用方法。”他又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

上世紀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了重大挫折,但崩潰的不是社會主義,破產的也不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中,馬克思主義仍然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種思潮開始泛濫。馬克思主義被歪曲、攻擊甚者被肢解。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不僅要失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武器,而且會改變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進而使國家和民族喪失光明的前途。 因此,全面地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哲學、發展唯物史觀,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涉及國家和民族的現實利益的重大政治問題。這樣,深刻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成為中國所有馬克思主義者肩負的頭等重要任務!

一、過去的一切舊哲學遵循的是邏輯主義的研究方法。以預設的概念或哲學觀念為邏輯前提,探討哲學概念或哲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黑格爾式的理性理解現實,雖然更接近經典的馬克思,但這恰恰反映了馬克思哲學的時代規定和問題。整個近代西方以來的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問題就是把概念的問題、理想性的東西當作現實來操作。這是一個自然主義的或理性主義時代的錯誤。這樣就把哲學研究變成了“概念的演繹”,從而切斷了哲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繫。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把概念的研究轉化為問題的研究,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走進中國的現實;

二、馬克思在分析哲學與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揚棄了獨立的哲學,而建立一種以分析現實社會矛盾為任務的新唯物主義。這種新唯物主義在分析現實社會矛盾的基礎上尋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並把它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這就是我們要繼續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

三、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所以我們要廣泛地發動民眾,走民眾路線。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歷史活動是民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民眾隊伍的擴大。”人民民眾創造歷史,改變世界,所以,我們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都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一切目的是為了“人民生活改善”……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哲學思想的基本含義;

四、我們只有克服傳統體系和模式(即前蘇聯教科書所宣傳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缺陷,才能重新煥發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勃勃生機,使之更好地發揮其對現實的指導作用。因此除了內容上的更新之外,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和體系在敘述方式和表述問題上,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問題上,也都亟待發展和創新:

a、比如關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概念,馬克思就有過十分明確的規定,他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先於自然界,.....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源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但是就是有人在這個問題上胡攪蠻纏,因此列寧認為,在其他意義上運用(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亂。

b、傳統教材只是在近代唯物主義本體論認識論傳統中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意義,因而是一種實體性、單一性思維方式。所謂單一性是指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要求各國的革命運動遵循同一模式;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要變革這種單一性,而強調多樣性。所謂多樣性就是強調各國文化、歷史發展的特殊性,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與各國文化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即要求使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由於這一特定的內容,馬克思主義世界化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單一性與多樣性的矛盾以教條化與反教條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於是,反教條化就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五、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改造和重建了本體論。馬克思主義以人的實踐活動作為“本體論”的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歷史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法,並和一切舊的本體論劃清了界限。長期以來受原蘇聯理論的影響,在我國存在的一種理論傾向,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簡單地解讀為同“唯心”相對立的“物質本體論”。這樣就錯誤地把所謂的“本體論”作為劃分“唯物”或“唯心”的依據,並割斷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辯證關係,由此造成了對經典著作的誤讀和理論上的混亂。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不是在舊唯物主義和舊唯心主義關於思維與存在、物質和意識對立關係之爭基礎上建立的“物質本體論”,而是在超越了黑格爾“實體即主體”的“絕對精神本體論”思想形成的“生活本體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提出了“生活本體論”的3個構成要素:(1)生活主體,即“現實的人”。(2)生活客體,即“物質生活條件”。(3)實踐活動,即“他們的活動”。實踐活動構成主體、客體互動及其歷史過程的“共同實體”……這樣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的思想就十分明確了: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是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人們通過實踐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了自己,即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

六、“以人為本”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馬克思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是“三大發現”。一百多年來,現當代自然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已經產生了許多革命性的新進展,如以相對論、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第二次革命”;以混沌、分形理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第三次革命”;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基因重組、克隆技術等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信息技術革命和電腦、網路時代的到來,更是前所未有地改變了人類的實踐與生活。從當代科學技術的肩頭望過去,所見到的整體“世界圖景”發生了重大改變,甚至有些“面目全非”的感覺。例如,反物質,以及“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的信息的出現,使得物質觀正在不可避免地深化;人機互動、人工智慧等的進展,使得哲學的意識觀正在悄悄發生改變;由於相對論、量子力學、機率理論等的發現,使得決定論、規律論受到了明顯的衝擊……

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和社會實踐的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也必須研究新的課題,應當也必須改變自己的理論形式,應當也必須調整、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理論內容。但是,課題的更新,形式的改變,內容的豐富,應當也必須沿著馬克思開闢的方向進行,另謀“出路”是沒有出路的;

七、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的實踐活動放在認識論的首位。從歷史發展的眼光巨觀地看,我們所處的時代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已經有了巨大的差別。隨著信息網路技術的進步,電腦的日益普及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人類已經邁入“資訊時代”、“網路時代”。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深度、廣度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類的生活實踐獲得了新的活動空間。一種基於信息網路技術的新型社會形態——“信息社會”、“網路社會”正在出現。現實社會生活將在很大程度上越來越依賴網路。因此,如何看待“信息社會”、“網路社會”的地位與性質,如何處理它與現實社會的關係,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如社會形態理論、時間和空間的理論等)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對它的認識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時代、時代精神,以及具體理論探索和把握的相關點。同時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邁入一個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包括資本、金融、生產、貿易、服務的全球化。由於現代交通運輸工具、現代信息通訊工具的廣泛使用,目前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全球化對於社會影響的實質,仍然是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的。它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問題的視野,也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富於意義的新課題;

八、馬克思主義哲學套用的實質是理論與實際的創造性結合與轉化,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套用的最終標準是看人在社會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效果,而不是僅停留在“思維領域”,玩弄概念遊戲。人本身的發展就是衡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終尺度;

九、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套用研究相統一的大哲學觀,強調哲學改革,一方面要哲學基礎理論創新——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另一方面要以問題為中心研究重大課題。要調整學科結構,大力發展部門哲學。要堅持哲學專業化和大眾化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向,使哲學走出玄思,面向現實,回歸生活,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加以發展;

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關鍵是如何增強問題意識。應該恰當地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時要合理地研究問題,讓問題進入哲學的視野,並且以哲學的方式予以關照和解答。可以說,今日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創新的高度,就取決於它提出、分析和解決重大時代性問題的程度和水平。而對這些問題的合理解答,即是現時代“時代精神的精華”;

十一、發展唯物史觀、使唯物史觀做到與時俱進上,要真正下踏踏實實的功夫。切切實實地為發展唯物史觀做些有益的事情。切忌空洞的指責和說教。唯物史觀的創新的具體內容雖然有很多,但涉及方法論的基本原則只有兩條:一是實事求是;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實事求是地說明我們今天這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今天的“多樣化的世界”從何而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多樣化的文明”、“多樣化的世界”、“多樣化的發展道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歷史發展來的。作為哲學研究,就應該以哲學的方法闡明這些問題,為理論的創新提供哲學的基礎;

十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最早反對黑格爾的封閉體系、一開始就強調要隨著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最富有開放性的學說。若是為了“學術的嚴格性”、為了概念“明確”而不斷向原點“退回”,那么,這種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不是“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而是“以馬克思的文本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根本上在於它的基本原理的有效性,但這也不意味著放棄對馬克思主義寶貴理論遺產的發掘和正確解讀。問題是要辯證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

十三、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之一。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內涵,主要集中在價值批判、文化批判。批判性地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將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而且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建提出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十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化的進程勢不可擋,與此同時,關於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問題凸顯出來。全球化與民族化作為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全球意識”與“尋根意識”的同時存在,再次促成了人們對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回顧和反思,再次把如何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直接擺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面前面。長期以來,我們習慣地認為,這種結合主要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中挖掘積極的思想資源,對其加以馬克思主義的詮釋,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通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的精華,就難以中國化;而固守傳統文化、傳統哲學,以之去“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能使中國哲學現代化。這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作為古代農業文明產物的中國傳統哲學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這是不爭的事實。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根本任務是救亡圖存,尋求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而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傳入中國後發揮了巨大的時代作用,也正是由於它隸屬於現代文明。只要清醒地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而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用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那種認為可以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那種認為中國古代就存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論點,這些說法名義上是發展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質是否定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大工業的產物,是馬克思恩格斯揚棄了古代一切先進文化以及古希臘、德國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的過程中產生的,它的自然科學基礎是“三大發現”。 普列漢諾夫指出:馬克思主義“事實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觀念的發展的合法產物。馬克思的理論包括了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並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能產生在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的古代或遠古時代,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哲學常識!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絕對不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去迎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這種迎合的結果只能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空心化”,成為所謂的“儒學馬克思主義”、“道學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也絕不是範疇的簡單轉換,把矛盾變為陰陽、規律變為理、物質變為氣、把質和量換成質和性……這只能是語言遊戲。更有甚者,就“直接拿來主義”,把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說成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使現實中的問題上升為哲學中的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認識方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分析、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吸取其精粹,並對之進行創造性轉換,使之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之中,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我們應當明白,不是儒家學說、道家理論挽救了中國,而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及傳統文化免於同近代中國社會和民族的衰敗一道走向沒落;不是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和傳統文化把一個滿目瘡痍、貧窮落後的中國推向世界,而是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及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並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重振雄風成為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要求我們立足時代、實踐和人民大眾的需要去評價、清洗、吸收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而不是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去“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更不是尊孔讀道簡單的復古;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不可能正確地評判我們的傳統哲學,就沒有一個名揚四海的孔子和老子,更不可能發展今天和未來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就是中華民族思想啟蒙的歷程,是中國哲學現代化的歷程;

十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簡單的複述或者介紹已經作出的理論成果,例如我們所說的三大理論成果。而是要闡明如何使馬克思主義成為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成為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武器,成為開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現實道路的理論武器,成為如何排除阻力、武裝思想、取得共識的思想認識路線等等。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重點放在它的創造性、創新性,它如何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