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

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

本書選取了大量歷史名人的養生經驗和養生故事,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以通俗的文筆傳達給讀者豐富的養生信息,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取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精華,並將其發揚光大,且能擁有健康的身心、精彩的人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選取了大量歷史名人的養生經驗和養生故事,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力求以通俗的文筆傳達給讀者豐富的養生信息,俗話說“守財不若延壽,延壽必究壽道”,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中獲取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精華,並將其發揚光大,能擁有健康的身心、精彩的人生。
“生命誠可貴”,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理想和創造的源泉,《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選取了大量歷史名人的養生經驗和養生故事,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力求以通俗的文筆傳達給讀者豐富的養生信息,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中獲取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精華,並將其發揚光大,能擁有健康的身心、精彩的人生。

目錄

前言老子——道教始祖的養生之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見素抱樸,少思寡慾
儉嗇之美,自謙之德
虛靜無為,知足常樂
味無味,甘其食

孔子——萬世師表論養生

仁德潤身,德高壽長
襟懷坦蕩,與人無尤
自強不息,勤勉增壽
起居有常,飲食有節
絲竹為伴,音樂養生

孟子——“亞聖”的養生理論

赤子之心,浩然之氣
注意保養,長於思辨
推己及人,與人同樂
愛生而不苟生

莊子——養生也道遙

順其自然,安時處順
忘卻情感,不為物累
形神兼養,少私多壽
任逍遙,無滯礙
生死齊一,避害全身

嵇康——魏晉風流的養生心得

細微處的保養:重一功之益,慎一過之害
心理上的健康:控制情緒和欲望
身體上的鍛鍊:運動
藥物上的滋補:適體、適時、適量
感情上的慰藉:親情,友情

孫思邀——一代“藥王”的養生體系

日常養生:六久、十二少和養生十二法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與食療
睡眠養生:著眼細節
四時養生:順應時氣,保養身心
環境養生:舒適、健康
房事養生:貴和有節
防病養生:未雨綢繆,自慎

白居易——香山居士的“樂天知命”養生觀

達觀生死,樂天知命
練功靜坐,養心舒體
清宵一覺睡,可以銷百疾
植花種草,芳香養生
耽於琴,醉於詩
對弈健腦,閒談忘憂

蘇軾——千古第一文人的養生之道

隨緣自適,放曠達觀
旦起理髮,午窗坐睡,夜臥濯足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
酒得其趣,茶得其味
麥田求野薺,洗手做羹湯
常與松竹伴,美景可延年

陸游——愛國寫詩,養生有道

食養為重,粥養為先
閒居事桑麻,躬耕亦養生
手把釣魚竿,夜眠菊花枕
按摩養生,防病治病
氣功養生,調心調身
天倫之樂,淡然之心

乾隆——古稀天子,養生不輟

鼻常揉,肢常伸
沐浴養生,強身健體
中華藥酒,養生益壽
筆墨成趣,書畫延年
喜山樂水,遊獵強身
結束語
後記

序言

健康長壽是所有人的理想,從古至今,一直誘惑著我們這些芸芸眾生。那么,人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呢?《黃帝內經》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莊子》中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王充也認為: “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壽命在100-120歲之間。理論上雖如此,但古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超過百歲的人畢竟是少數。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名人中,長壽者卻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他們都深諳養生之道,並且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理論。我們現在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同時社會環境也複雜了,現代人要想長壽,從古人那裡學習些養生之道,還是很有裨益的。
“養生”一詞,原出自《管子》,是保養生命以達到長壽的意思。因為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所以我國的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內蘊深厚。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養生文化相比,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有古代哲學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匯集了眾多勞動人民的智慧型和經驗,歷久彌新,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古人是非常重視養生的,從先秦諸子到魏晉名流,從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養生之道被不斷地傳承和發展,留下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從老子的恬淡寡慾、孑L子的克己修身,到華佗的“五禽戲”、孫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樂天隨意、蘇東坡的通脫豁達,從古人的這些養生經驗中,我們不難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個人的身體裡都藏著一套健康密碼,破譯了這套密碼,就能找到健康長壽的鑰匙。

文摘

老子——道教始祖的養生之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老子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歸隱。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養生學的理論源泉。《道德經》又名《老子》,全書文約義贍,言辭精闢雋永,約五千字,闡述了老子樸素自然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上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也有老子不知所終之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且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歲,由此推論老子應該是一位年逾百歲的老壽星。傳說中還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一段佳話,可見老子在當時是位受人尊敬的長者,德高望重。老子之所以能長壽,與他畢生實踐自己的養生主張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治身與修心的統一,即把身體的健康與道德修養、精神境界聯繫在一起,這一觀點從老子的養生觀中得到充分體現,並為後世所繼承。古人常說“修身養性”,他們不僅注重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注重道德和精神層面的內容,追求生命的完整和高尚。具體到老子的養生觀,他將養生和自己的哲學思想聯繫在一起,在養生中融人自己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對養生做了系統的論述。老子認為,要想長生,最重要的是使人的血肉之軀與靈魂合一而不分離,關鍵在於“養神”,也就是使精神永不衰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