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湖北省武穴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武穴酥糖有香、甜、酥、脆四種特色,並能治咳潤肺。製作原料中主要有麻屑、白糖、香條、桂花等,食時甜酥,骨子雖用飴糖熬制而成,但鬆脆,落口消深,不沾牙齒。 2010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武穴酥糖”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有香、甜、酥、脆四種特色,並能治咳潤肺。製作原料中主要有麻屑、白糖、香條、桂花等,食時甜酥,骨子雖用飴糖熬制而成,但鬆脆,落口消深,不沾牙齒。武穴酥糖呈麥黃色骨子多層,鬆脆爽口,甜而不膩,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鈣、鎂鐵、錳、鋅多種營養成份和微量元素。

產地環境

武穴酥糖產自湖北省武穴市,武穴市按成因分為長江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長江沖積平原包括沿江田家鎮、武穴、龍坪一帶,面積約150.91平方千米,東西長、南北窄,地面平坦,局部稍有起伏,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是棉花的主要生產基地。湖積平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東部濱湖地區,面積約566.95平方千米,湖泊密布,殘山孤丘夾雜其間,土質肥力較高,灌溉便利。

武穴市環境 武穴市環境

武穴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的主要特點,一年內日均溫等於或大於10攝氏度,植物生產期長,雨量較多。春季開始期在3月中旬,夏季開始在5月下旬,秋季開始期在10月上旬,冬季開始期在11月下旬。夏季炎熱,梅雨明顯,秋高氣爽,冬季較暖,氣候溫和濕潤,適宜製作酥糖。

歷史淵源

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董糖始創。

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董糖定名為武穴酥糖。

生產情況

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

截至2012年3月,武穴酥糖年產量達4500噸以上,產值近億元,創利稅500萬元。

產品榮譽

武穴酥糖 武穴酥糖

2010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武穴酥糖”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武穴酥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湖北省武穴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料

芝麻:選取保護產地範圍內當年產的芝麻。

麵粉:選取保護產地範圍內當年產的小麥。

骨料:選取保護產地範圍內當年產的糯米。

桂花:選取保護產地範圍內當年產的桂花。

(二)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半成品→揉和→骨料製作→成型→包裝。

生產操作要點:

(1)半成品製備:

①芝麻:除雜後,清洗、脫殼(黑芝麻不經此處理),用武火(160℃)炒至“園頂”、文火(110℃)烘乾,至表面油潤、顆粒鼓起、色澤淺黃。然後,用石碾(或石磨)碾磨成細膩的粉末狀。

②麵粉:將小麥除雜後,淘洗,晾爽,磨粉,置於專用炒鍋中,加溫至130℃左右,色澤呈麥黃色、有濃郁的麥香。

③糖粉:糖粉用專用粉碎機將白砂糖粉碎成100目的細粉末。

④骨料:將糯米浸泡至含水量30%上甑蒸至熟而不沾,與打成糊狀的麥芽漿混合均勻置於30℃發酵缸,發酵後濃縮至固型物95%以上,經手工拉白且發亮,疏鬆而有韌性。

⑤糖花:選用優質桂花與蔗糖按1:2的比例醃製。醃製到期後取出,加入適量熟麵粉揉搓“洗”散。

(2)揉和:將熟芝麻粉、熟麵粉、糖粉按傳統配方配製後放入專用混合碾中充分揉和、碾壓,至抓捏成團、揉搓即散為佳。

(3)成型:反覆迭起至七層,用專用設備碾壓至標準厚度,應厚薄均勻,疏鬆適度。分割包裝。

(三)質量特色

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水份(%,100g)< 5.0
總糖(以還原糖計),% 30~50
粗脂肪,%≥ 8.0
感官特色
項目 要求
形態 方塊形
色澤 黑色芝麻類:呈淺灰色,表面油潤。白色芝麻類:呈麥黃色,表面油潤
組織形態 酥糖層次、厚薄均勻,不粘包裝紙。允許有桂花碎片存在
氣味及滋味 具有濃郁的芝麻、桂花香味,甜度適中、酥脆爽口,不粘牙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武穴酥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武穴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武穴酥糖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