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 也稱為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發展部,始建於1998年1月,原名叫武漢大學GP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5月10日更名為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 以衛星定位導航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及“高精尖”人才培養為主,目標瞄準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套用與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需求,充分利用武漢大學在衛星導航相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對外交流及基礎和套用研究等方面的優勢,研究與跟蹤國際衛星導航系統、終端及套用服務等方面的前沿關鍵技術;形成發展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套用的探索、實驗與開發基地;促進衛星導航技術與套用的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衛星導航專業技術人才,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平台。

簡介

中心目前包括: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研究部、“衛星導航與定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導航與位置服務”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及教育部“衛星導航聯合研究中心――系統技術分中心”和“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聯合研究中心――數據系統分中心”等研究基地,擁有國內一流的衛星導航軟體、硬體研發平台,是科技部22家面向行業的全國科技服務業行業試點單位之一 ,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成為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國際GNSS服務組織)分析中心、數據中心和電離層分析中心的單位 。是科技部“羲和系統”的主要牽頭研製單位之一 ,全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主要設計單位 。

中心目前主持“十三五”重點研發計畫專項項目1項,重點研發計畫課題3項,主持和參加國家863項目7項,973項目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餘項,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項,歐盟FP6等國際合作計畫多項,主持國家、國防科工委、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等科研項目30餘項,承擔各類工程項目200餘項,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10餘項,獲得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建設突出貢獻集體稱號。

機構設定包括空間探測研究所、北斗導航研究所、位置服務研究所、組合導航研究所、導航物聯網研究所、時空大數據研究所。中心廣泛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使自己的技術與國外保持同等發展水平。中心同時支持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 、武漢泰通衛星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惠州華陽集團 、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天任衛星勘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普賽高新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六點整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等企業積極進行產品的產業化及推廣。

學科設定

■一級學科

測繪科學與技術

控制科學與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電路與系統

通信與信息系統

博士後流動站

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

招收方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電路與系統

組織機構

中心領導班子

現任主任為姜衛平教授,副主任為趙齊樂教授、葉世榕教授、高振東副調研員。

教授委員會

主任:劉經南院士

研究所

1、時空基準研究所:圍繞現代地球科學與空間探測對時空基準的需求,開展時空基準的理論與方法、地心運動、脈衝星計時及導航定位、空間碎片監測、自主導航定位、對地觀測技術與套用等方向的研究。含教育部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聯合研究中心,IGS武漢跟蹤站

(所長:聶桂根,副所長:李陶)

2、北斗導航研究所:面向北斗重大國家戰略與工程研製需求,承擔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北斗測試評估與套用的關鍵科學與技術研究,支持北斗系統發展與套用。研究所含教育部衛星導航重點實驗室、IGMAS分析中心和數據中心。

(所長:樓益棟,副所長:耿濤)

3、位置服務研究所:關注於最新導航技術的發展和位置服務新技術,以高精度北斗導航技術為抓手,面向泛在測繪和智慧型導航,研究衛星導航精密定位技術、導航與位置服務套用、智慧型交通與機器人等。含導航與位置服務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 。

(所長:劉暉,副所長:唐衛明、郭遲)

4、多源智慧型導航研究所:研究以GNSS/INS為基礎的多源信息室內外無縫定位技術。在慣導等自主推算導航手段(Dead-Reckoning,DR)的基礎上,結合GNSS、二維視覺(平面相機)、三維視覺(LiDAR和RGB-D相機)、機會信號(Signal of Opportunity,包括手機基站信號、WiFi、藍牙等)、室內磁場特徵、信號地標(Sensory Landmark)等多源信息,實現室內外無縫精密定位。

(所長:牛小驥,副所長:張提升)

5、導航物聯網研究所:研究高精度低功耗導航晶片及終端技術、導航終端系統設計與集成套用;物聯網通信技術、雲計算技術套用。

(所長:江金光,副所長:賀喜)

6、IGS中心:負責各種衛星定位與地球觀測數據的採集、管理、處理及產品發布,建立數據共享平台。同時,基於各類數據開展相關地學研究。含國際IGS分析及數據中心、電離層分析中心。

(所長:耿江輝,副所長:李敏)

7、綜合辦公室:中心運行日程管理。

(主任:付波)

師資力量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現有教授17人,副教授7人,講師20餘人(含博士後),40餘人具備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19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千人計畫”人才、“青年千人”各1名,“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各2人、863領域專家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1名,珞珈青年學者3名,另有兼職教授20餘人。中心培養了博士研究生40餘名,碩士研究生70餘名。

院士

劉經南,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3年出生,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198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套用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套用、軟體開發和重大工程套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特別是在GNSS技術套用和工程領域成就顯著。

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國際著名雜誌“GPS SOLUTIONS”編委;現任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測繪學會常務理事,國際“GPS WORLD”雜誌編委,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組織協調成員。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負責完成了多項大型科研和工程項目,推動了省級及城市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在中國的建設。獲得三次國家科技進步獎,多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一次國家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還曾獲得中國科協“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發表論文150餘篇。指導完成了40餘篇博士學位論文和70餘篇碩士學位論文,目前指導的在讀博士、碩士生有40多名。

教授

二級教授:施闖姜衛平趙齊樂
教授:聶桂根何健鷹牛小驥劉暉葉世榕
唐衛明 樓益棟 李敏李陶江金光
朱敦堯章紅平江鵬耿江輝

副教授

耿濤何志彪周揚眉郭遲方榮新宋偉偉唐健

講師(含博士後)

趙靜高柯夫賀喜郭文飛魏娜張提升郭靖
塗冰英辜聲峰王成鄧辰龍胡志剛張全易文婷
陳起金劉楊戴小蕾張衛星陳德忠

聯繫方式

地 址: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129號 武漢大學信息學部教學實驗大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