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位於江城武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院創建以來,銳於改革,勇於創新,積極大力推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務於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的重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中國測繪事業的領軍人物,學院始終按照“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學院發展。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院位於江城武漢,地處長江南岸,武昌東湖之濱,準確定位在風景秀麗的珞珈山南麓。建校時的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直屬國家教育部。

學院歷史沿革

1958年,學院劃歸國家測繪局管理,並易名為武漢測繪學院。

1978年,武漢測繪學院被國家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0年被國務院認定為首批具有碩士、博士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學院LOGO學院LOGO

1985年10月,學院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1993年,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大地測量系與工程測量系兩系合併,組建為地學測量工程學院。

2000年2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又劃歸國家教育部管轄。

2000年8月,國家教育部把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湖北醫科大學與原武漢大學合併重組,成立了新的武漢大學。在新的武漢大學建制下,以原地學測量工程學院為基礎,組建了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2001年9月,學院更名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學院概述

測繪學院是一個集測繪工程(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大地 測量、測量工程、衛星套用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物理學於一體的理工科學院,是我國測繪科技和教育事業的著名學府。學院是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具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並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院現有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固體地球物理學)。

專業介紹

地球物理學專業

地球物理學專業主要是利用物理理論和方法研究地球科學問題,包括資源勘探、地質勘察、自然環境變化、災害監測及預測等。

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介於物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天文學之間的邊緣、新興學科,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二級學科,涵蓋空間物理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勘探地球物理學與環境地球物理學等研究領域。我院地球物理學專業是一個融固體地球物理學、現代測繪於一身的新型地球物理專業,培養能掌握大地測量學、地球重力場、地球固體潮、地球自轉、地磁場、板塊構造以及勘探地球物理等固體地球物理學各分支的基本理論、觀測儀器、觀測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能夠獨立完成地球物理的各種觀測和數據處理任務,具有較好的科研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能力,能夠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或相關的技術部門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地球科學概論、普通地質學、統計物理學、原子物理學、量子力學、數學物理方程與特殊函式、張量分析與彈性力學、場論、地球物理力學原理、地球重力學、地震學、地震勘探、地磁學、地電學、勘探地球物理、地熱學、地球自傳與潮汐理論、大地測量學基礎、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的畢業生可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地震局、測繪局、地質部門、物探部門及相關工程部門工作。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

測繪工程專業

測繪工程專業主要是利用空天地對地觀測技術研究地球空間信息的一門學科,是國家基礎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支撐技術,屬於當今世界最具發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術之一。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具備空間定位、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知識,並研究利用這些技術測定地球與其它星體形狀、建築物(構築物)的三維特徵及其與指定參考系的關係、地球重力場及其內部物理特徵、運動物體的特徵及其多維參數,研究這些技術在工程、工業和人類生活中套用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培養能掌握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與套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現代空間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科學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堅實的數學、外語、計算機套用基礎和良好業務素質的高級測繪科技人才。

測繪工程專業分為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工程與工業測量、航天航空測繪專業等四個專業方向。為適應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學院在測繪工程專業實行不分專業方向招生、一二年級打通培養、三年級開始分方向選課、學生自願選擇專業方向,培養學生一專多能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專業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測繪工程專業特色的具備城市空間信息學和工程決策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城市規劃、智慧型交通、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城市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等要求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創造、創新、創業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可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或從事城市空間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評價、決策、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教學、研究、管理和工程技術工作。

主要課程:城市可持續發展導論、城市地理學、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現代城市管理科學、空間信息採集技術、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空間資料庫原理、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城市空間信息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環境分析與評估、城市時空基準、城市防災減災、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與實踐、城市數字測圖原理與技術、房地產評估、城市空間信息分析技術、城市空間信息可視化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從事城市空間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評價、決策、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教學、研究、管理和工程技術工作。具有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等特點。

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地面測量、空間測量、海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套用包括空間信息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導航與制導、目標跟蹤與識別、衛星定軌、大氣基本參數獲取等,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國土資源考察調查、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及地球動力學等領域從事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影像與製圖、物理大地測量學、衛星大地測量學、組合導航、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海洋測繪、高等測量平差、地球內部物理、地震地質學基礎、全球地球動力學、天體力學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在國土資源相關部門、海洋、航天航空部門、測繪部門、地震地質部門、衛星定位導航技術開發套用單位等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具有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等特點。

工程與工業測量專業方向

培養目標:重點圍繞精密工程測量與工業測量、變形監測、測量自動化、數位化測圖、工程信息系統與工程管理等方面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三創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影像與製圖、工程測量學、數字攝影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高等測量平差、變形監測與數據處理、工程與工業攝影測量學、不動產測量與管理、工程監理、工程製圖、地震地質學基礎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鐵路與水運)、國土與房產、工業企業、海洋、建築、水利、電力、石油、冶金、國防、測繪、工程勘察、城市與企業信息管理等部門,從事測繪及相關信息工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具有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社會需求量大等特點。

航天航空測繪專業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滿足資訊時代數字測繪體系以及航天航空、農業、環境、交通、軍事等相關領域對測繪新型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的需求,能夠掌握對地觀測系統理論與方法、攝影測量與遙感理論與技術、數字測圖與數字地圖學等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環境監測等領域中的基本套用。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攝影測量學、數字攝影測量學、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高等測量平差、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象處理、遙感原理與套用、電子地圖原理與套用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從事數字測繪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建設、套用與開發,以及在航天航空、農業、環境、交通、軍事、國土資源管理、規劃等相關領域中測繪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套用。具有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等特點。

導航工程專業

導航工程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工程學科專業,主要涉及導航基礎理論、各種導航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導航感測器設備的集成及其套用,服務於航空、航天、交通、軍事、公安等領域和部門。培養掌握現代導航工程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具有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事導航定位技術研發及套用的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主要課程:導航學,最優估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衛星導航原理,信號與系統,模擬與數字電路,衛星導航數據處理方法,組合導航,慣性導航原理,嵌入式系統與程式設計,GNSS接收機原理,數位訊號處理,導航電子地圖,天文導航,室內定位技術,LBS技術與套用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畢業生可在航空、航天、交通、軍事、電子、信息及通訊產業等部門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研發、管理、教學及套用等工作,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

測繪創新實驗區

信息化測繪技術是現代測繪科學技術經多學科交叉、融合後發展形成的,在數位化測繪體系基礎上,實現地理信息的快速獲取和更新、智慧型化處理和一體化管理、網路化生產與分發服務,使測繪信息與技術產品社會化,為我國21世紀的信息化建設提供測繪信息保障。信息化測繪技術主要包括全球衛星定位導航技術、衛星重力探測技術、衛星測高、航天航空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信息高速公路和計算機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

測繪學院承擔的國家教育部批准的信息化測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面向國家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建設、地理空間信息學的興起、地理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地理空間信息支持的國家信息化建設等發展機遇與挑戰,以測繪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手段,針對人口、物資、信息、能量高度集中和流動的城市空間,進行自然、經濟、社會、環境等信息的採集、處理、分析和套用,為城市規劃、土地管理、智慧型交通、環境保護、城市災害監測與防治、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

“信息化測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高專業素質的信息化測繪拔尖人才和社會緊缺人才為導向,人才培養定位為“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的支撐和引領信息化測繪技術發展的複合型人才,為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現任領導

學院黨委領導班子

黨委 書記:孫 萍

副 書 記:張朝龍

副 書 記:王中全

副 書 記:高振東

黨委其他委員:孫 萍 許才軍 李建成 鄒進貴 沈作霖 王中全 姚宜斌 徐亞明 高振東 郭際明 張朝龍

學院行政領導班子

院 長:姚宜斌

副 院 長:許才軍 鄒進貴 閆利 沈作霖

學院各系

測繪工程系 主 任:黃聲享

衛星套用工程系主 任:姜衛平

地球物理系 主 任:申文斌

學院研究所

空間信息工程研究所 所長:姚宜斌 副所長:李英冰

空間定位與導航工程研究所 所長:張小紅 副所長:王甫紅

測量工程研究所 所長:鄒進貴 副所長:張鵬

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研究所 所長:羅志才 副所長:張雙喜

航空航天測繪研究所 所長:閆 利 副所長:鄧非

學院重點實驗室及示範中心

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 任:李建成副主任:羅志才

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主 任:李建成副主任:羅志才

精密工程測量與測量機器人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主 任:徐亞明

武漢大學災害監測與防治研究中心

國家測繪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主 任:花向紅 副主任:向東

學院黨政辦公室

主 任:楊克儉 副主任:施煥軍

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辦公室

主 任:汪志明 副主任:張群英

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 任:毛旭東 副主任:徐暉 褚麗麗

學院工會

主 席:張朝龍 副主席:邱衛寧 楊克儉

黨政機構

黨政機構黨政機構

學院黨政機構如圖所示: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綜合辦學實力位居測繪工程專業亞洲榜首,世界第三。現有教職員工11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陳俊勇,兼職)、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寧津生、劉經南、李建成),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24人,教授32人,副教授14人,講師16人,有30%的教師有國外學習或研究經歷,並且有的還是國際學術組織的負責人。教師中有入選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第一、第二層次人選;有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榮譽稱號的專家教授。

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函授生1700多人、碩士生200多人、博士生80多人,學院的畢業生在國內、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次性就業率連續5年在97%以上,社會需求人數與畢業生人數之比達8:1。

教師職稱名單

教授名單
操華勝 巢佰崇 陳俊勇 郭際明 花向紅 黃聲享 姜衛平 藍悅明 李斐 李建成
李征航 劉經南 劉宗泉 羅年學 羅志才 梅文勝 寧津生 邱衛寧 申文斌 孫海燕
魏二虎 徐進軍 徐亞明 許才軍 閆利 姚宜斌 尹暉 張雙喜 張小紅 張正祿
趙建虎 朱良保 鄒進貴






副教授名單
陳庭 褚永海 鄧非 丁士俊 黃勁松 蔣征 李英冰 李軍 劉進 劉萬科
羅佳 喬俊軍 蘇新洲 徐芳 徐曉華 徐新禹 王甫紅 汪海洪 王正濤 吳雲
葉曉明 虞暉 詹總謙 張朝玉 張麗琴 鄭莉 鄒賢才


講師名單
陳長軍 鄧洪濤 方興 胡春春 黃海蘭 康雄華 李妍 劉異 溫揚茂 向東
曾文憲 張鵬 張守建 張毅 趙前勝 周曉慧 朱慧萍 朱智勤

師資博士後 名單
金濤勇 汪建軍 邢誠 鍾波





辦校規模

學院擁有三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工程測量與測量機器人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還設有國際全球導航衛星服務系統(IGS)GPS永久性衛星跟蹤站和GPS差分基準站,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災害預防與防治研究中心。學院教學、科研設備齊全,有充足的高端GPS接收機、各種類型的全站儀、數字水準儀、影像處理軟硬體等。

測繪學院下設測繪工程、衛星套用工程以及地球物理3個系。學院內設五個研究所:航空航天測繪研究所、空間信息工程研究所、測量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研究所、衛星套用工程研究所,設有為教學服務的測繪實驗中心和多個為科研服務的專業實驗室。

所獲榮譽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夏堅白、陳永齡、葉雪安等老一輩測繪專家、學者的艱苦創業和精心耕耘下,建成了以測繪學科為核心的全國測繪高等教育基地,成為中國測繪科學與技術的發祥地和高級測繪人才培養的搖籃。學院先後為我國測繪教學、科研和生產行業培養了2萬多名測繪高級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的測繪科技與教學成果。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綜合性測繪學院,為我國測繪教育事業和測繪科技的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測繪學子遍布寰宇、蜚聲海外,學院被國際測繪界譽為“測繪教育之都”。

測繪學院創建50年來,銳於改革, 勇於創新,積極大力推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務於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的重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中國測繪事業的領軍人物,學院始終按照“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學院發展。測繪學院已經制定好更高的發展目標,國家重點學科建設、“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項目已經陸續啟動,在測繪學院的積極努力下,與國家測繪局、測繪行業、國內外著名測繪儀器商及國防、海洋、能源交通、城市建設、信息產業、具有測繪教育能力的高等教育機構等各方面業已存在的良好合作,正在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測繪學院人將秉承“敬業 樂群 求是 創新”的院訓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競爭力”的工作指導思想,圍繞建設“國內外一流學院”的宏偉目標,為測繪教育事業的發展、測繪科技進步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院訓

提出背景

夏堅白與毛主席夏堅白與毛主席

院訓是學院對教職員工觀念和行為規定的有指導意義的語詞。提出一個適合我院歷史傳統,具有激勵作用的院訓,是本屆領導班子在學院進入新世紀、新武大之後一個強烈的願望。四十五周年院慶紀念活動,為我們確定院訓提供了條件和機會。策劃決定舉辦院慶的目的之一是深入總結建院四十五年的辦學經驗,弘揚傳統,緊跟時代,溫故自新,繼往開來,加速推進學院朝著“世界一流”目標邁進的步伐。為此目的和渲染院慶慶典隆重喜慶氣氛,學院院慶領導小組決定在慶典大會主席台兩側懸掛一副賀聯,根據這樣的思想要求,由我院張儒傑老教授主筆,王昆傑教授,李鳳鳴教授,李建成院長,黨委書記李物讓研究員等提出修改意見,幾易其稿而成如下賀聯:

桃李芝蘭四海五湖來 敬業樂群 經天緯地結碩果

美名聲譽五方六合傳 戮力同心 求是創新展宏圖

詳細解釋

上聯為回顧學院四十五年來的歷史和治學傳統。建院之初,全院學生來自祖國各地,教職員工來自全國五個院校,來的都是俊英,尤其是學院的領導,有三位都是中科院學部委員,除身兼要職外,全都親自授課。還有一位是國內知名水利專家和教育家。四十五年來,全院師生員工敬敬業業培養了眾多英才,奮戰在祖國各條戰線上,都為祖國盡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院在教學和科研中不斷創新,堪稱世界一流。所以能獲得這些豐碩成果,與創建我院前輩們所樹立的“敬業樂(yao)群,求是創新” 辦學精神的薰陶、鼓舞作用分不開的。下聯為展望未來,刻意求進。回顧我院四十五年來的歷史,雖然我院作出了成績,獲得了應有的讚譽。但今後任重而道遠,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新武大之後,面對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戒驕戒躁,奮發前進,樹立起今後奮鬥的目標。在我院“敬業樂群,求是創新”精神的鼓舞下,我們大家同心戮力,為開創和實現我們的遠大目標而努力。對聯定稿之後,院長李建成,書記李物讓認為可將“敬業樂群,求是創新”作為“院訓”,在慶典大會上李建成院長和教師代表孔祥元教授的講話中都特意提到了這種激勵奮進的精神,冀望全院師生員工永遠以這種精神來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敬業樂群,求是創新”作為院訓語詞,已在黨政聯席會議獲得贊同,提交教代會審議通過 。

相關注釋

有關“敬業樂群,求是創新”的詞義可見詞語注釋:

桃李:語見《資治通鑑·唐紀則天皇后久視元年》,後以“桃李”喻指所教育的學生。

芝蘭:比喻品德高尚的良師益友和優美的學習環境。

五湖:不僅指全國之意,同時可意為當初我院是由下列五個院校:同濟、天大、南京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華南工學院的測繪專業 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等組成。

敬業樂群:語出《禮記·學記》,見《辭海》。謂專心學業,樂於與同學相切磋。《新華詞典》稱<敬業>是對所從事的專業和工作都全心全意的一種精神。這種敬業樂群的精神,就是我院歷來傳統的治學和辦學精神,值得永遠自勉。

經天緯地:不局限於作測繪解釋,應理解:《新華詞典》中述,《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經緯天地曰文”。“蓋聞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經天緯地是以天為經,以地為緯,比喻規劃宏偉的事業,治理國家的事業。聯中套用此古典,以表示四十五年來全院師生員工是為全國眾多建設事業服務的。

上聯中的“四海五湖”中的“四”和 “五”,表示學院華誕四十五。下聯中的“五方六合”中的“五”和“六”,表示學院建立於1956年。上下聯中四五對,也表示四十五周年;上下聯中五六對,也表示建院於1956年。

六合:《新華辭典》古指天地和東南西北,泛指宇宙,聯中用“六合”,是以浪漫的筆調來渲染我院的美名已傳遍整個宇宙。

碩果:《新華詞典》釋義為大的果實,比喻巨大的成績。

戮力同心:《新華詞典》釋義齊心合力,團結一致。《國語·吳語》“戮力同德”。《墨子·尚同》:“戮力同心,以治天下”。戮力:合力.

求是:《新華詞典》解釋“實事求是”為從實際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聯中以求是’來代替‘實事求是’的意義。

宏圖:《新華詞典》釋為遠大的構想和宏偉的計畫。

學術名人

寧津生教授

寧津生寧津生

安徽桐城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寧津生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家,長期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從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理論、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當時由蘇聯專家為我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布設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訂後的我國《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細則》,作為我國重力測量實際作業的依據和標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其成果為確定我國大地原點的地心坐標及橢球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80年代中後期,他重點研究局部重力場的逼近理論,由他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新技術項目和國家測繪科學基金項目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為止我國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他目前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衛星重力梯度邊值問題的研究”等,是當前大地測量領域新的、代表發展方向的研究課題。

寧津生教授共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整體大地測量、大地測量學科發展戰略等四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編著出版教材、專著6部,翻譯出版外文文獻6部,發表論文50餘篇,其專著《重力與固體潮教程》獲國家地震局優秀教材一等獎,《地球重力模型理論》獲國家測繪局優秀圖書一等獎,《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獲國家測繪局優秀教材二等獎。

寧津生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荷蘭國際航天測量與地學學院(ITC)名譽教授,培養出了大量的博士和碩士。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出版的《澳大利亞及遠東名人錄》。

劉經南教授

劉經南劉經南

劉經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前武漢大學校長,湖南長沙人,1943年9月1日生於重慶,中共黨員,1982年9月研究生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獲碩士學位。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測繪學報》編委,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組織(ICS)協商成員,國際《GPS World》雜誌編委。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是中國知名的大地測量理論和工程套用及其軟體和數據處理專家。

中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專家,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理論與套用及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方面的研究且頗有建樹。解決了衛星定位技術工程套用中坐標轉換模型選擇與評價、削弱高程誤差影響等理論與技術難題,開發了相應的軟體系統,滿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主持開發中國第一套商品化"GPS衛星定位數據處理"軟體系統,完成數百項科研工程項目。主持數十個大中城市控制網的設計、施工和數據處理,參與國家新一代空間大地網"國家高精度GPS網"的設計,實施了數據處理工程,運用他提出的"逆推法",科學地確立了全國板塊運動趨勢,該方法受到地學界一致推崇。承擔了"隔河岩大壩GPS自動監測系統"的軟體整體設計和實施,解決了關鍵性技術,在1998年防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後獲得湖北省、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理論與套用及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在軟體開發、數據處理和工程套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針對中國目前數據通信暫不發達的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分散式廣域差分技術理論和方法,其工程實驗結果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特徵曾引起國內有關專家的震驚,該成果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正致力於衛星定位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GPS工程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陳俊勇教授

陳俊勇陳俊勇

陳俊勇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寧波人,1933年5月生,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1981年完成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衛星大地測量專業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測繪界的第一位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主任。

陳俊勇同志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就和貢獻。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我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詳盡研究,為後來形成的我國“1980西安坐標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擔任1975年我國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國首次民用地心坐標轉換參數並在全國採用;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於1980年通過並採用至今,這是中國人首次為全球測量基準提供數學基礎。他在建立、完善我國測繪基準、大地測量科技發展、完成國家重大測繪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

陳俊勇同志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是全國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由於他在測繪科學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李建成教授

李建成,男,生於1964年12月,山西左雲人。1987年7月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93年6月獲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衛星重力理論專題研究組成員、地球重力場模型測評組成員、大地水準面研究中國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地球物理評審組副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科學通報》《測繪學報》等刊物編委。

李建成教授長期致力於地球重力場理論及其工程套用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特別在精密高程基準面建立與維持、高程測定模式現代化、全球重力場建模、衛星重力、海洋衛星測高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該領域主要的學科帶頭人和大地水準面工程化套用的主要開拓者。解決了精密區域大地水準面確定的多項理論和技術難題,完成了從米級到分米級、到厘米級、再到亞厘米級三次精度跨越,已規模化推廣套用到我國100多個區域的大地水準面精化工程。實現了“GNSS+大地水準面”的現代高程測量三維一體化技術體系和作業新模式,使GNSS技術具有直接測定海拔高程的能力,滿足工程建設中各種等級、各種尺度的高程測量需求,克服了傳統水準測量效率低、山區難作業、不能跨海傳遞的局限性。創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準面數值模型取代傳統水準標石建立並維持國家現代高程基準,實現了傳統高程基準建立和維持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推進了我國現代測繪基準建設進程。提出了災區測繪基準快速重建方法,集成大地水準面精化、衛星定位、慣性導航與現代空間信息快速獲取技術,恢復建立了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精密現代高程基準,解決了地震災區快速精準成像成圖中無地面控制的難題。開展了全球重力場模型、衛星重力及海洋衛星測高技術的研究,突破了地面重力數據與衛星重力數據最優聯合及超大規模快速穩定解算等關鍵技術,研製了我國首個720階WDM2001模型,並應邀參加了國際權威EGM96和EGM08全球重力場模型的測評工作。在該領域形成了自主創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為我國海洋測高衛星和重力衛星計畫及相關套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研究成果廣泛套用於測繪、國土、規劃、石油、水利、交通、航天、國防等領域,以及海洋學和地球物理學等學科。

李建成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著作4部;培養了60餘名碩士、30餘名博士。曾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光華科技工程獎(青年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等榮譽。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國際傑出科學家”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測繪學院教授李建成日前獲評2012年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另有4名教師獲寶鋼優秀教師獎,12名學生獲寶鋼優秀學生獎,16名學生獲寶鋼港澳台優秀學生獎,獲獎人數名列全國前茅。

經過寶鋼教育獎評審工作委員會委員兩輪投票,李建成以其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顯著的教學研究成果,榮獲特等獎。此次共有9人獲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

李建成是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家,在地球重力場理論及其工程套用領域解決了多項難題,形成了自主創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在推動學院學科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多次獲各類教學成果獎、優秀教材獎,並獲“湖北省十佳師德標兵”稱號和“湖北五一勞動獎章”。他還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為促進我國測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許才軍教授

許才軍,男,1964年3月出生,江蘇江陰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隊骨幹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評審組成員。湖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測繪系統“測繪獎章”獲得者。1998年被評為國家測繪局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999年入選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2002年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2002年獲湖北省首屆青年傑出人才基金,2003年獲首屆夏堅白院士測繪事業創業獎(科學技術類),200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6年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 特聘教授。現為國際大地測量聯合會(IAG)星載和機載成像系統套用分會委員(Member at large of IAG Sub-Committee (SC) 4.4: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andAirborne Imaging Systems),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測繪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學會地殼形變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測繪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測繪學會學術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北省地震學會常務理事,“Journal of Applied Geodesy” “ Journal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POS”“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編委。1996年、1999年、2003年三次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獲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年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獲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測繪教材一等獎;2012年獲首屆地理信息測繪局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4年12月入選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

申文斌教授

申文斌, 1960年10月生;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1982 年和 1985 年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6 年在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現任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地球物理系主任、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學督導組成員、中國高等教育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地震學會理事,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測繪科學”等雜誌的編委.

主要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相對論大地測量以及固體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已發表學術論文、論著 130餘篇, 多次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 出版專著兩部, 合作出版教材 1 部;主持和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參與完成了近 10 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等頻大地水準面的提出以及確定、重力場邊值問題求解、三軸地球自轉以及時變重力場以及超導重力數據在地球科學中的套用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主要研究方向:(1) 重力場理論及時變重力場在地球科學中的套用;(2) 利用 GPS 信號測定海拔高的理論及套用;(3) 三軸分層地球自轉;(4)地球自由振盪及背景噪聲、及多源數據大地震前異常

地理位置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珞喻路129號

相關新聞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貧困生考取麻省理工學院尋求學費資助

2013年7月19日,從武漢大學畢業的本科生朱全文網上為自己發帖求助:跨專業考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專業研究生項目,但家庭困難,籌集不到第一年40萬元的學習費用,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資助。

記者聯繫上朱全文了解到,他是武大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09級學生,湖北荊門人。從大二開始,他先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中德合作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大三,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2篇頂級國際會議論文。大四,他受邀擔任國際智慧型汽車會議審稿人,3次赴西班牙、美國、上海參加國際會議,兩次在會上展示科研成果,並且投稿2篇給SCI國際期刊論文,其中1篇已被錄用。

大四期間,朱全文向十餘個世界名校申請研究生,最後被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等名校錄取。朱全文選擇了世界排名前列的麻省理工學院的航空航天專業,但由於是跨專業申請研究生項目,麻省理工學院對其專業基礎的牢固性有所擔憂,就將他放在了候補錄取名單,這意味著大一期間的26萬元學費和10餘萬元生活費全得由他自己負擔。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黨委成員王中全教授向記者證實了朱全文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一事。王教授介紹,朱全文出身農村家庭,錯過這一機會確實可惜,但國外留學的高額學費,武大也難以幫其在國內貸款。為此事,院方還曾勸過他放棄留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夢想。

據了解,朱全文家在荊門栗溪鎮農村,父親是煤礦上的礦工,母親是一名農村幹部,家中年收入三四萬元左右。由於母親常年生病,家中存款所剩無幾,無法支撐他赴美深造的高額學費。鄉政府知道這一情況後,給予了5萬元資助。與近40萬元的留學費用相比,還遠遠不夠。

雖然身邊有不少人勸朱全文放棄留學機會,但他認為,能被世界一流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是實現航天夢的難得機會,不甘放棄。朱全文的輔導員應志豪老師也幫他呼籲:希望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能予以資助,圓寒門學子的留學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