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劉家麒舊居

武漢劉家麒舊居

最後,劉家麒將軍的忠骨葬於洪山卓刀泉伏虎山。 當時的《中央日報》報導,“同年11月1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劉家麒為陸軍中將”。 近日,筆者來到中山大道尋找“劉家麒路”,未得。

概述

劉家麒舊居位於武昌得勝橋148號,這是一棟有著典型江夏民居風格的老民宅,

武漢劉家麒舊居武漢劉家麒舊居
是抗日名將 劉家麒的舊居,也是目前武漢沒有作為歷史文物保護的建築。
劉家麒(1894——1937)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著名抗日英雄。字錚磊,又字錫侯。湖北武昌人。讀過私塾和中學。辛亥革命時加入學生軍,投入反清革命洪流。曾先後就讀於湖北陸軍國小、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參謀長、旅長等職。
1937年夏,正在陸軍大學學習時,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多次向校方申請上陣殺敵。同年9月,從陸大畢業,被任命為第五十四師少將師長,立即率部奔赴山西忻口前線,奉令擔任中央兵團南懷化東北高地中央地區主陣地的布防任務和占領雲中河北岸下王莊前進陣地的任務。10月中旬, 日軍精銳板垣師團
劉家麒劉家麒
開始向忻口進攻,南懷化主陣地首當其衝。面對密集的日軍步兵衝鋒集團和猛烈的炮火,沉著應戰,大膽指揮,誓與敵人血戰到底。不久,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攻破,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為奪回主陣地,親率所部發起攻擊,連克數個山頭,重創敵軍。在指揮部隊乘勝追擊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1937年10月24日,對於親歷過這一天的老武漢人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劉家麒、郝夢齡將軍的靈柩運抵大智門火車站(今漢口車站路老火車站),4000餘名軍政要人及武漢市民,前往迎接英靈。
11月15日,武漢各界人士數千人為抗日英雄郝夢齡、劉家麒將軍舉行追悼大會,全市下半旗向英靈致哀,武漢行營主任何成浚代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主祭,並獻了花圈,宣讀祭文。來自武漢各界祭送的輓聯600餘副,花圈70餘個,擺滿整個大廳。12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為國犧牲的劉家麒將軍,並將劉家麒將軍追贈為陸軍中將。此後,劉將軍被安葬在武昌卓刀泉伏虎山。
中國共產黨對劉家麒將軍也給予了高度評價。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上說:“我們真誠地追悼這些死者,表示永遠紀念他們,從郝夢齡、劉家麒……到每一個戰士,無不給予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抗戰勝利後,漢口舊日租界原“新小路”改名為“劉家麒路”,一直延用至今,現址就在武漢市江岸區沿江大道附近。

故居故事

筆者在武昌區糧道街找到了劉家麒將軍的舊居——得勝橋148號。
這是一棟有著典型江夏民居風格的老民宅。從青石大門進入,經一間廳堂再過一扇花崗岩中門,右轉繞開一間邊廂,即是劉家麒親屬李紅秀的住處。再往裡走,在一間不到20平米的平房裡,筆者見到了劉家麒的外孫女錢擁軍。
近一個小時的對話中,年過50歲的李紅秀向記者講述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忻口戰役前,身為少將師長的劉家麒時常率部練兵打仗,很少回家。
那時,劉夫人嚴希曜和年幼的丫鬟周繼珍住在得勝橋148號。後因吸食鴉片,嚴希曜身體很快垮了。當周繼珍出落成少女時,劉家麒將其收房為如夫人,生下一女劉世端。
忻口戰役前,劉家麒奉命前往山西抗敵。臨行前,身披戎裝的劉家麒路過自家門口,在門口看了一眼女兒後,就轉身上了路。
劉家麒陣亡後,迫於生活原因,周繼珍帶著劉世端改嫁到錢繼培家。在繼父照顧下,劉世端長大成人,大學畢業後到青海工作。婚後,劉世端生下一女,送回武昌錢繼培家寄養,改名錢擁軍,因生病打壞了針,錢擁軍不能言語。
如今,錢擁軍已婚,生下了有著劉家麒血統的第四代人,現在市第33中學讀書。
李紅秀告訴筆者,去年2月14日,周繼珍去世,終年89歲,如果劉世端還健在的話,也有七十高齡了。
距敵200米英勇抗敵
 忻口戰役長達21天,自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
中國軍事博物館編著的《為國捐軀的八百將校陣亡檔案》一書說,忻口戰役為華北戰場上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最為激烈的抗擊日寇的大戰役。
1937年10月初,日軍正式發布攻取太原的命令。
13日拂曉,敵人出動飛機、重炮、戰車,再加步兵5000人,連續猛攻忻口西北側南懷化陣地。
國民軍第五師團以炮兵協同步兵作戰,肉搏衝鋒,頑強抗擊。劉家麒一連數日冒著炮火,到前沿陣地巡視,指揮官兵抗敵。
《中國抗日陣亡將士傳》中稱,經五天五夜激戰,陣地終被收復,打死打傷日軍萬餘人。但劉家麒的部隊傷亡慘重,有的團只剩下百餘人。
16日凌晨,我反攻大軍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槍炮聲如雷,喊殺聲震天,擔任反攻指揮任務的郝夢齡和劉家麒親自到最激烈的南懷化高地督戰指揮,此時,郝、劉二將軍距離敵人只有200米。
通過一段隘路時,郝夢齡軍長不幸中彈,隨後的劉家麒先被擲彈筒炸傷,緊接著也全身多處中彈。待特務連士兵將二位將軍救護出陣地,兩人均已壯烈犧牲。郝、劉殉國後,士兵向敵人猛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陣地。
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上說:“我們真誠地追悼這些死者,表示永遠紀念他們,從郝夢齡、劉家麒……到每一個戰士,無不給予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全市下半旗追悼劉家麒
 1937年10月24日,對於親歷過這一天的老武漢人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
這一天,劉家麒、郝夢齡將軍的靈柩運抵武漢火車站(今漢口京漢火車站),武漢素車白馬,4000餘人恭迎忠骸
當年出版的《中央日報》、《大公報》自11月10日起,連續9天在頭版刊登《郝、劉二公治喪辦事處啟事》,告知全市各界,郝夢齡、劉家麒將軍的追悼大會將於11月15日在市總商會(今市工商聯)舉行。
11月15日,氣溫驟降,天飄小雨。
上午8時整,追悼大會在市總商會大禮堂舉行。以國葬儀式,全市下半旗向英靈致哀。
大堂正中,劉家麒、郝夢齡兩位將軍的遺像高懸其上,“浩氣長存”的橫額一字排開,氣氛凝重。來自武漢各界祭送的輓聯600餘副,花圈70餘個,擺滿整個大廳。廳外地面上,燃放過的鞭炮紙屑足有兩尺多厚。
武漢行營主任何成浚代表蔣介石主祭,並獻了花圈,宣讀了祭文。
來自武漢各界十餘萬民眾,在冷雨中排隊等候數小時,瞻仰兩位將軍的遺容。到下午3時,前來悼念的老人、小孩、學生仍絡繹不絕。
據省圖書館館藏的《晉綏日報》記載,在當年劉家麒的追悼會上,劉夫人嚴希曜祭讀了自己撰寫的《祭禱亡夫》——
“錚君靈席,溫溫其貌,奕奕其神,……遙傳噩電,猶翼非真,遺像在座,笑容可親,如聞馨玉,欲共諮詢,十問莫答,一死莫伸,食不啟口,飲不到唇,幃共泣,雪淚沾巾,嗚呼已矣,抱痛無限”,字字句句,如泣如血。
當時的《中央日報》報導說,在場者聽到劉夫人的祭文後,無不落淚泣哭,場面極其悲戚。
“淒風苦雨悼忠魂!”當年的《大公報》這樣評價這場葬禮——“壯烈可傳,張許變忠光歷史;英雄如在,甫申再毓翊興邦。”並配發社論:“劉家麒將軍永遠不死了,一切殉國戰士永遠不死了。”
最後,劉家麒將軍的忠骨葬於洪山卓刀泉伏虎山。
當時的《中央日報》報導,“同年11月1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劉家麒為陸軍中將”。
另據民俗專家劉謙定考證,1938年初,辦完喪事的劉夫人嚴希曜回到老家宜昌,不久病逝。
“劉家麒路”消失廢墟中
 抗戰勝利後,漢口舊日租界之“新小路”改名為“劉家麒路”。
曾專門研究過武漢抗戰史的武漢大學歷史系博士朱長義告訴記者,“歷史證實,劉家麒系抗戰期間犧牲的最高武漢籍將領,應值得武漢人紀念和追憶,要永遠載入武漢史冊”。
近日,筆者來到中山大道尋找“劉家麒路”,未得。據了解,“劉家麒路”是垂直於沿江大道、中山大道,通向中原社區的路。但如今,中原社區已被拆除,只剩最後兩三棟舊房,縱橫在一片廢墟中的道路已見不著路牌。一位留守老房的鄭姓老人告訴記者,此片土地已被拍賣,該小區全被拆除,劉家麒路已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