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衛

清乾隆七年縣誌載:“明洪武初避水患,遷縣於西八里元衛帥府鎮撫衙,即今治也。 讀前朝縣治圖,武清衛(衛帥府)與縣衙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處不同的地方。 縣衙位於縣城西北,而武清衛(衛帥府)在縣城之東,也在縣衙之東,縣衙是另立一地,並非原衛帥府的地面。

清乾隆七年縣誌載:“明洪武初避水患,遷縣於西八里元衛帥府鎮撫衙,即今治也。”看來,武清縣治從舊縣遷往鎮撫衙——日後之城關,不只是因為朝代的更迭,主要是因為明洪武元年(1368)六月的那場大水。那一年太行山洪暴發,淹靜海、天津、武清、文安等縣,武清一帶淹田30餘萬畝,水深逾丈,人畜傷亡很大,其情可傷。舊縣城本是夯土之城,戰亂連年,荒於修繕,經此浸泡沖刷,自是頹圮難免、在劫難逃。經過元末戰爭後的各地城池均已破敗不堪,而且邊境的“北虜”、“南倭”的威脅也日漸嚴重。所以在明代便有一個陸陸續續、卻是全國規模的、不下500個城池新建或重建的築城運動。武清縣城或遷徙、或重建,應該說正與這場全國築城的大背景合拍。
但明朝初立,百廢待興,建城有個財力問題。而水患危害甚巨又不能不解決,於是當政者便把目光投放到離武清舊縣西八里、地勢高一些的原元朝衛帥府所在地——即今天的城關鎮所在地。這裡既離舊治不遠,地勢高可避水患,還有一定的聚落基礎和前朝現成的鎮撫衙門可資利用,所以遷治到衛帥府鎮撫衙也是應急之舉。
城關之稱,肯定是明洪武初年縣治遷至於此之後的事情。此前元朝時應稱衛帥府,明朝以後稱武清衛。元時戰亂頻仍,在這裡建立了衛帥府鎮撫衙等,但那時當地並沒有城池。後來衛帥府在其東南附近又建起了帥府家廟,大概是以為政權比較鞏固了,統治會世代延續下去,孰料興亡不足百年,入主中土則日期更短。但武清入元則較早,在成吉思汗十年(1215)時即屬蒙古燕京路管領。
衛帥府是元朝的一級軍事機構,既有打仗、“鎮撫”的功能,也有屯田的任務。至元四年(1267)元統治者在武清置中衛屯田;八年後中衛遷往河西務等地;至大元年(1308)復置左衛帥府。城關的衛帥府應建於此時。
明朝的“衛”成了正規化,朝廷在要害地區大多設立了“衛”這種軍事編制,其性質與元朝的“衛”約略相同,所以後人乃至縣誌記載中都把元衛帥府稱為“武清衛”。但實際上只有明朝才有這樣的稱呼,而且由那時起,軍事編制演變成了地名。如介紹明武宗時工部侍郎李欽,志載其為“武清衛人”,實際就應該是今天的城關人。明制一衛為5600人,由都司率領,隸屬於五軍都督府,防地不限當地,可以包括幾府,一般駐在某地即稱某衛。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有“天津衛”、“威海衛”,殊不知當時我們這兒也有個武清衛,而且武清衛就設定於今天的城關。如果從明永樂元年(1403)在河西務設衛算起,武清建衛至2003年就整整600年了。如果從永樂十三年(1415)二月正式設武清衛算起,則到2015年為整整600年。
明時一衛設指揮使、指揮同知各2人,指揮僉事7人,鎮撫3人,經歷、知事各1人;轄5所1營:左所正千戶2人、百戶8人,右所正千戶1人、百戶6人,中所正千戶1人、副千戶3人、百戶3人,前所正千戶1人、副千戶2人,後所正千戶2人、副千戶2人、百戶5人;操守崔黃口營指揮僉事1人、百戶2人。
起初將縣衙搬到衛帥府鎮撫衙,聽起來有些“合署辦公”的味道,實際當時衙署正空,拿來暫用,這是政權更迭後合情合理的事情。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元衛帥府在城東,鎮撫衙雖下屬於衛帥府卻與衛帥府不在一處。後來的縣衙所建處是鎮撫衙所在地。也就是說必須把衛帥府與鎮撫衙分開,因為它們分建於兩個地方。讀前朝縣治圖,武清衛(衛帥府)與縣衙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處不同的地方。縣衙位於縣城西北,而武清衛(衛帥府)在縣城之東,也在縣衙之東,縣衙是另立一地,並非原衛帥府的地面。民國二十七年《武清縣城圖》中所示桑園、火藥庫一帶即為衛帥府遺址(今鎮供銷社宿舍以南)。據當地老人講,晚清至民國鬧水時,此地因地勢較高,殘磚斷瓦,荊棘叢生。民國年間,這裡還一度為清末民初武術家“鼻子李”(李瑞東)的家場。有人還稱這裡為“韓昌府”,說是遼國大將韓昌曾於此建府,但無史料可查。
那么,城關的武清縣衙修建於何時,史志未見記載。但作為京東大縣長期沒有縣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武清城關縣衙修建應不會晚於明永樂十三年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