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乘:巴利語samathayāna。
巴利佛教傳統認可兩種不同的培育觀智的方法。一種禪法稱為「止乘」(samathayāna),包括先修習止禪到近行定或安止定,作為修觀的基礎。採取這種方法的人稱為「止乘行者」(samathayānika meditator),他先修到近行定,或色界禪那,或無色界禪那,然後再轉修觀,經由確定發生在禪那中的身心現象為「名色」,並探求名色的因緣,然後再觀察它們的三相。對這種禪修者而言,先前獲得的近行定或安止定,被視為他們的心清淨。
止乘,是巴利佛教傳統認可兩種不同的培育觀智的方法。
止乘:巴利語samathayāna。
巴利佛教傳統認可兩種不同的培育觀智的方法。一種禪法稱為「止乘」(samathayāna),包括先修習止禪到近行定或安止定,作為修觀的基礎。採取這種方法的人稱為「止乘行者」(samathayānika meditator),他先修到近行定,或色界禪那,或無色界禪那,然後再轉修觀,經由確定發生在禪那中的身心現象為「名色」,並探求名色的因緣,然後再觀察它們的三相。對這種禪修者而言,先前獲得的近行定或安止定,被視為他們的心清淨。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緣覺乘又名中乘 、菩薩乘又名大乘
簡介 目的 漢語詞語十乘出《摩訶止觀》十乘者。十乘觀法也。此十通名乘者。
概述 十乘乘(拼音:chéng、shè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 ,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 。乘是會意字,其字形像一個人在樹上,“乘”的本意就是登上去,讀chéng。...
字源解說 詳細釋義 古籍解釋 字形書法 音韻匯集十乘觀法:指天台宗為進修初住所實際熏修的十種觀行法門。又名十法成乘觀、十乘觀心,略稱十乘、十觀。此十法能令觀行成就,運載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觀法。出自《...
十乘觀法 內容略如下列:《摩訶止觀》,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是天台宗詳述圓頓止觀法門的主要著述,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開祖智顗大師,於594年(隋文帝開皇十四...
介紹 總結 注釋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西漢辭賦家。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古籍《漢書》記載為淮陽(今河南淮陽)人。原為吳王劉濞郎中。 枚乘因在七國之亂前...
人物生平 家庭成員 文學功底 文學作品 文章翻譯《參議林郎中蓄乘軒君向來止有其一今日見之乃》是由宋朝喻良能所作的古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佛教三乘之一。稱聞佛言教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真理而得道者。 趙朴初 《佛教常識答問·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諦的教法,能令人斷除見惑(我見、常見、斷見等...
基本信息 法門 十二因緣 生死循環 注釋《香乘》全書共二十八卷,李維楨為序,崇禎辛巳(1641)刊成。作者賞鑒諸法,旁徵博引,累累記載,凡有關香藥的名品以及各種香療方法一應俱全,可謂集明代以前...
作者簡介 詞語釋義 內容介紹 目錄 版本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