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乘

香乘

《香乘》全書共二十八卷,李維楨為序,崇禎辛巳(1641)刊成。作者賞鑒諸法,旁徵博引,累累記載,凡有關香藥的名品以及各種香療方法一應俱全,可謂集明代以前中國香文化之大成,為後世索據香事提供了極大的參照。該書被收錄於清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筆記小說大觀》等書籍。其書凡香品五卷、佛藏諸香一卷、宮掖諸香一卷、香異一卷、香事分類二卷、香事別錄二卷、香緒餘一卷、法和眾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熏佩之香塗、傳之香共一卷、香屬一卷、印香方一卷、印香圖一卷、晦齋香譜一卷、墨娥小錄香譜一卷、獵香新譜一卷、香爐一卷、香詩香文各一卷,採摭極為繁富考。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蘇揚州)人。順治中寓居江寧,十四年(1657)與盛胤昌等稱“金陵三老”。擅長裝裱等工藝,著有《香乘》一書,李維楨為序,崇禎辛巳(1641)刊成。《中國人名大辭典》記:“殫二十餘年之力,為《香乘》一書,採摭極博,談香事者必以是書稱首焉”。另撰有《裝潢志》。關於周嘉胄的平生事跡,鮮有說明。

讀音

乘有兩種讀音,一曰cheng(成),一曰sheng(勝)。關於《香乘》的讀音,乘應讀作sheng(音勝)。

音cheng(成)的有:1、騎,坐;2、趁著,就著;3、計量,如乘法;4、佛教用法,如大乘、小乘;5、姓。

音sheng(勝)的意思有:1、古代稱兵車,四馬一車為一乘,如乘輿、千乘之國;2、古代稱四為乘,如乘矢、乘壺;3、中國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乘”,後通稱一般的史書,史乘、野乘。

版本種類

《香乘》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香文化之大成,為文人雅士所推崇。市面流傳的《香乘》除了刻本與鈔本兩大版本之外,其他民間流傳的版本各有特色又各有錯訛之處。

刻本: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

《香乘》刻本有明代崇禎十六年( 1643年)周嘉胄自刻本與清代康熙元年(1661年)周亮節重修本兩種,皆為二十八卷。明代崇禎十六年( 1643年) 周嘉胄自刻版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公藏。清代康熙元年(1661年)由周亮工之弟周亮節重修本,”當時日久刻板有損,亮節修補重刷者,而非有新刊本也”,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等有藏。

鈔本:即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寫的書。

《香乘》鈔本極為罕見,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一部,版面秀雅,品相屬上乘。

收藏版本

崇賢館·華藏香堂版

崇賢館·華藏香堂版《香乘》崇賢館·華藏香堂版《香乘》

2014年由華藏香堂、崇賢館聯合出品、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發行的線裝影印復刻版

,由安徽涇縣純手工宣紙製作,不僅尊承宋代工藝,而且具有歷久彌珍的特質。綾面絹簽,耿絹包角,棉絲為繩,手工裝訂,莊重雅致,古色生香,賞心悅目,品位非常。善本豎版宣紙書,易翻閱,分量輕,便於誦讀。

書名 《香乘》 定價 壹仟伍佰捌拾元整
又名 崇賢館·華藏香堂版《香乘》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作者 (明)周嘉胄 出版時間 二零一四年五月第一版
原版名稱 香乘 裝幀 線裝書
ISBN 978-7-5502-2738-5 開本 宣紙八開
類別 子部善本 版本 明·崇禎十六年
頁數 一函六冊

中國書店版

《香乘》(四庫全書·藝術類)(全二冊),2014年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

西泠印社版

《明刊周嘉胄香乘》,2011年由西泠印社出版,附香篆圖譜。

江蘇廣陵版

《香乘》,2013年由江蘇廣陵書社影印出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八四四冊》,清乾隆年間文淵閣四庫全書版,國立故宮博物院有藏,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版。

欽定四庫全書版

《欽定四庫全書 香乘》,2014年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

內容摘要

明代崇禎版《香乘》

《香乘》原序

吾友周江左為《香乘》,所載天文、地理、人事、物產,囊括古今,殆盡矣。余無復可措一辭。葉《石林燕語》述:“章子厚自嶺表還,言神仙升舉形滯難脫,臨行須焚名香百餘斤以佐之。廬山有道人積香數斛,一日盡發,命弟子焚於五老峰下,默坐其傍。煙盛不相辯,忽躍起在峰頂。”言出子厚,與所謂返魂香之說皆未可深信,然詩禮所稱燔柴事天、蕭炳供祭、蒸享苾芬、升香椒馨,達神明、通幽隱,其來久遠矣。佛有眾香國,而養生鍊形者亦必焚香,言豈盡誣哉?古人香臭字通謂之臭,故大學言如惡惡臭,而孟子以鼻之於臭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於命。余老矣,薄命不能得致奇香,展讀此乘,芳菲菲兮襲余。計人性有同好者案頭各置一冊,作如是鼻觀否。天以香草比君子,屈宋諸君騷賦累累不絕書,則好香故余楚俗,周君維揚人,實楚產,兩人譬之草木,吾臭味也。

萬曆戊午中秋前二日大泌山人李維楨本寧父撰

卷首,江左崇禎十四年(1641) 三月手書自序:

卷首,江左崇禎十四年卷首,江左崇禎十四年

余好睡嗜香,性習成癖,有生之樂在茲。遁世之情彌篤,每謂霜里佩黃金者,不貴於枕上黑甜;馬首擁紅塵者,不樂於爐中碧篆。香之為用,大矣哉。通天集靈,祀先供聖,禮佛籍以導誠,祈仙因之升舉,至返魂祛疫,辟邪飛氣,功可回天,殊珍異物,累累征奇,豈惟幽窗破寂,繡閣助歡已耶。少時嘗為此書,鳩集一十三卷,時欲命梓,殊欺掛漏,乃復窮搜遍輯,積有年月,通得二十八卷。嗣後,次第獲睹洪顏沈葉四氏香譜,每譜卷帙寥寥,似未賅博,然又皆修合香方通半,且四氏所纂互相重複,至如幽蘭木蘭等賦於譜無關。經余所采,通不多則,而辯論精審,葉氏居優,其修合諸方,實有資焉。復得晦齋香譜一卷、墨娥小錄香譜一卷、並全錄之。計余所纂,頗亦浩繁,尚冀海底珊瑚,不辭探討,而異跡無窮,年力有盡,乃授欹劂,布諸藝林,卅載精勤,庶幾不負。更欲纂《睡旨》一書,以副初志。李先生所為序,正在一十三卷之時,今先生下世二十年,惜不得余全書,而為之快讀,不勝高山仰止之思焉。

崇禎十四年歲次辛巳春三月六日書於鼎足齋 周嘉胄

卷末,江左崇禎十六年(1643) 八月跋雲:

辛巳((1641))歲,諸公助刻此書,工過半矣時餘存友,海上歸,則梓人盡斃於疫。板寄他所,復遘祝融,成毀數奇,可勝太息。癸未秋,欲營數椽,苦貲不給甫用拮据。偶展《鶴林玉露》,得徐淵子詩云:“俸余擬辦買山錢,復買端州古研磚,依舊被渠驅使在買山之事定何年。”頗嘉淵子之雅,尚乃決意移貲剞劂。因嘆時賢著述,朝成暮梓,木與稿隨余茲纂,歷壯逾衰歲月載更,梨棗重災,何艱易殊人太甚耶?友人慰之曰:‘事物之不齊,天定有以齊之者。’脫稿日,用書顛末云爾。是歲八月之望。香乘卷之二十八終。

崇賢館·華藏香堂版

香乘序言

明代周嘉胄編撰《香乘》二十八卷,採摭繁富,香品香事、修合香方及賞鑒諸法,旁徵博引,累累記載,為後世索據香事提供了極大的參照。

香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套特定的傳統,從秦漢到南北朝,從唐宋到元明清,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外來香藥與佛教的傳入帶動了蓬勃的用香文化的發展,並從精神上糅合本土道教與儒家思想,內化為中國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和合香為中國傳統香藝的根本,其由多種天然的香藥香料調製而成,術之層面需要有合理的配方和嚴格的炮製技藝,香學承彰了聖人賢達、文人雅士的情志與素養,更是和香者的修為及意蘊的格局。

崇賢館攜手華藏香堂復刻的明崇禎版《香乘》,線裝善本,墨香紙潤,是傳統文化呈現形式的復興。但此版最大的意義,是我們應該站在時代的立場,基於整箇中國文化精神及思想脈絡的格局,通過審判香方,溯源香事,有選擇性的繼承,並由此引導社會對香學的探討、實踐。

對於繼承我以為以禮、義、仁、智之四端人格為根本,通透坦呈、和美、意蘊之香學基本格局,秉承文化大義,歸納所在。和香之踐行亦是格物致知的過程,以明昭之心,鏡顯萬物,其陰陽泰和、周濟互充而體顯大道。

香之浩氣與線裝之書卷氣相和合,蘊生了中國文化之魂魄,系地而上沖,感之百里,韻留千載。此也是我們復刻《香乘》的另一層意義所在。

名香齋華藏 甲午孟春

清代乾隆《四庫全書》版

臣等謹案:香乘二十八卷,明周嘉胄撰。嘉胄,字江左,揚州人。此書初纂於萬曆戊午,止一十三卷,李維楨為作序,後自病其略續輯為二十八卷,以崇禎辛巳刊成。嘉胄自為前後二序。其書凡香品五卷、佛藏諸香一卷、宮掖諸香一卷、香異一卷、香事分類二卷、香事別錄二卷、香緒餘一卷、法和眾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熏佩之香塗、傳之香共一卷、香屬一卷、印香方一卷、印香圖一卷、晦齋香譜一卷、墨娥小錄香譜一卷、獵香新譜一卷、香爐一卷、香詩香文各一卷,採摭極為繁富考。南宋以來,有洪芻、葉廷圭諸家之譜,今或傳或不傳,真傳者亦篇帙廖廖,故周紫芝太倉米集稱所征香事多在洪譜之外。嘉胄此編殫二十餘年之力,凡香名品故實以及修合賞鑒諸法,無不旁徵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自有香謙以來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香嚴三昧》十卷篇帙最富。嘉胄此集乃幾於三倍之談。香事者固莫詳備於斯矣。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恭校上欽定四庫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