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社會的整合與歐洲認同

歐洲經濟的崛起(一)歐洲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二)歐洲商業貿易的興起(三)歐洲工業經濟的進展第二節 歐洲一體化的整合與認同所面臨的挑戰第一節 基於歐洲歷史與現實等原因,歐洲人走上了歐洲認同與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基本信息


者: 於文杰 , 成伯清 出 版 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3月
I S B N : 9787500083092
包 裝:
定價:37.00

編輯推薦

《歐洲社會的整合與歐洲認同》: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是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本叢書旨在歐洲一體化的主線上展示歐盟的各個層而,力圖讓人們了解一個立體的歐盟。在對華政策中,歐盟將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夥伴之一”,認為歐中關係是“成熟的夥伴關係”。歐盟與中國都具有卓越的.國際作用,具有日益增加的政治、經濟分量,並且有興趣共同促進全球穩定、和平以及可持續發展。
歐盟研究本身是個多學科、多層次的課題。本叢書分別從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哲學、歷史、民族等多個角度對歐盟作了綜合性學術探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次全新嘗試,也集中體現了南京人學歐洲研究的水平。

作者簡介

於文杰,博士。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曾赴牛津大學、倫敦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主持或承。撾國內外重大項目10多種。曾獲得國家圖書獎、江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世界民族》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滁篇。有著作《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文主義》、《通往德陛之路》等6種。現為中國世界近代史學會理事。
成伯清,1966年出生於江蘇通州。初習自然科學,後改社會科學,1993年獲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心理學碩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1996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進修。2002年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講授本科生的“西方社會學理論”和研究生的“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與名著選讀”等課程。

目錄

導論 歐洲的發生與特性
背景一 現代世界體系中的歐洲崛起
引言:何為歐羅巴?
第一節 歐洲在何處
(一)地域的歐洲
(二)地形與交通
(三)地域、空間與認同:羅馬帝國
第二節 多樣的同一性
(一)宗教
(二)拉丁文的共同體
(三)封建歐洲
第三節 凝聚力
(一)黑死病與絕對主義國家的興起
(二)文藝復興與人本主義
(三)資本主義:理性與科學
(四)戰爭與國家的形成
第四節 民族國家與世界體系
第一部分 經典社會理論中的歐洲想像
第一章 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歐洲發展
第一節 工業革命之前的歐洲
(一)民族國家的形成
(二)地理大發現與殖民征服
(三)原工業化經濟的繁榮
(四)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五)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聲
第二節 蒸汽時代
(一)科學革命
(二)來自英國的工業曙光
(三)法國大革命
第三節 電的時代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二)工人運動的興起
(三)德國統一與歐洲內亂
(四)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歐洲文明的擴散
第四節 領領頭地位的失去
(一)戰爭與凡爾賽之下的歐洲
(二)俄國脫離歐洲
(三)殖民體系的巔峰與動搖
(四)又一次戰火的洗禮
第二章 共同體與歐洲的時代精神
第一節 模糊的歐洲
(一)模糊的歐洲
(二)走向共同體
(三)經典理論中的共同體
(四)共同體形態的歐洲
(五)變革的元素_
(六)新時代的來臨
(七)新時代的精神
(八)共同體的沒落
結論
第三章 歐洲崛起之謎
第一節 歐洲經濟的崛起
(一)歐洲農業的恢復與發展
(二)歐洲商業貿易的興起
(三)歐洲工業經濟的進展
第二節 歐洲政治的崛起
(一)歐洲領主附庸制的演變
(二)歐洲教會力量的擴張
(三)歐洲城市的特殊地位
(四)君主專制國家的出現
結論
背景二 全球化時代的歐洲認同
第一節 歐洲認同的內涵
第二節 文化認同
第三節 政治認同
(一)集體失憶與集體記憶:歐洲公民集體認同觀念的轉變
(二)建立一種普遍的歐洲民主政治文化,促進歐洲公民
集體認同身份的轉變
(三)在相互交往與學習的大歐洲社會中逐步養成歐洲公民的集體認同習慣
第四節 社會認同
第二部分歐洲當代社會理論與歐洲認同的建構
第一章 歐洲一體化的整合與認同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節 歐洲民族國家與系統性整合
第二節 歐洲一體化的動因
第三節 歐洲一體化的困難和挑戰
第二章 歐盟的政治理念與制度框架
第一節 治理理念與結構
(一)歐盟的雙重性
(二)歐盟的治理結構
(三)治理結構的轉變
(四)歐盟治理的決策特點
第二節 組織結構
(一)歐洲議會
(二)部長理事會
(三)歐盟委員會
(四)歐洲法院
(五)歐洲審計院
(六)其他機構
第三節 歐洲認同與歐盟制度
(一)歐洲認同與歐盟制度建設間的關係
……
第三章 歐盟的經濟發展與一體化問題
後記

後記

2007年,經過南大人的悉心努力,獲得歐盟資助的研究課題“歐洲一體化與歐洲認同”,《歐洲社會整合與歐洲認同》就是這一項目主要成果的內容之一。
二戰以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基於歐洲歷史與現實等原因,歐洲人走上了歐洲認同與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歐洲在地理與文化上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基督教文明的漸入與原有的原欲文明的整合,使理性與信仰成為西方文明發展的主線。理性與信仰的矛盾與衝突給西方文明帶來強大的發展動力和內在張力,從古典、中世紀到近代社會,歐洲人走過了一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展過程,而多元融合又為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現實因素來說,由於受二戰諸多因素的影響,歐洲國家稱霸世界的局面已經結束。尤其是美國與蘇聯的強大,使歐洲諸強國的生存狀況世風日下,如果要形成與世界諸強均衡的局面,歐洲諸國除了一體化已經沒有別的選擇。
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洲從經濟技術到政治制度,逐步走上了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文摘

用耶穌基督的話講,就是富人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因此,人們一門心思賺錢是罪惡的,所以商人是賺昧心錢的人,放貸獲取利息更是罪無可赦,這既犯了貪婪罪,也出賣了本來屬於上帝的時間。原罪說認為人類需要拯救和贖罪,而基督教中靈魂不死、末日審判、天堂地獄等一系列對來世生活的描述,進一步加重了基督教否定現世、渴望來世幸福的意味。在基督教看來,人類的整個歷史進程就是一個贖罪獲救的過程,就是人類皈依上帝進而走向天國的過程,因而,人生的所有價值和意義都附著在這個核心目標上,來世彼岸的靈魂獲救成為了人生的唯一目標。在現世中,除了最後引導人類進入天國的堅貞德行之外,已不存在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與永恆無限的來世榮耀相比,現世的短暫幸福都不過是虛偽的和易逝的。
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在宣揚否定現世的同時,進一步把現世的贖罪活動系統化,即所謂的“聖禮得救”和“善功救贖”。教會越來越注重能給他們帶來現實物質利益的“善功”,並將其推崇為信徒靈魂是否獲救的首要條件。原本是以超度信徒靈魂為神聖職責的基督教會,逐漸蛻變為權欲惡性膨脹的世俗機構,道德感蕩然無存,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監督機制,教會的神職人員驕奢淫逸,腐化墮落,這一點,遭到了歐洲教俗兩界人士的極大抨擊。
很顯然,這些禁慾主義、神秘主義的觀點與市民社會追求人生幸福、享受現世歡樂的行為實踐格格不入,在人們看來已經逐漸腐朽、失去神聖宗教外衣的教會,根本無力再控制人們的靈魂,基督教的舊有價值觀日益受到現世的新型價值觀念的否定。
人文主義者們對中世紀羅馬教會神學權威的批判首先是從懷疑開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