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史

《歐洲文明史》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弗朗索瓦·皮埃爾·紀堯姆·基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平裝:26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100044639
條形碼:9787100044639
商品尺寸: 20 x 14 x 1.6 cm
商品重量: 281 g
ASIN:B004U4AU8O

內容簡介

《歐洲文明史》作者弗朗索瓦·皮埃爾·紀堯姆·基佐(1787-1874)系法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他出生於尼姆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著名律師,於1794年被雅各賓政府處死。他隨母流亡國外。1805年回到巴黎學習法律。1812年任巴黎大學歷史學教授。他曾參加第一次波旁復辟(1814),成為君主立憲制的鼓吹者和“空論派”團體的成員,並在《論代議制政府及法國現狀》(1816)一文中解釋該團體的政綱。1820-1830年,他主要從事歷史研究和教學,著有《英國革命史》(1826-1827)、《歐洲文明史》(1828)和《法國文明史》(1829-1832)等書。在七月王朝期間(1830-1848),他是君主立憲派領袖,在法國政治生活中頗有影響。他曾先後擔任內政大臣、教育大臣、駐英大使、外交大臣和政府首相,掌管七月王朝的內政外交。1848年法國革命爆發後,他隻身逃往英國,從此結束政治生涯。後來回到法國,專事學術活動。
基佐在史學上的主要貢獻是他吸取了聖西門的階級鬥爭的思想,建立了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歷史學說。在他早期的歷史著作中試圖用階級鬥爭觀點來解釋法國革命、英國革命及其他歷史事件,目的是要論證資產階級有權管理國家。在《歐洲文明史》和《法國文明史》等書中,他發展了第三等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鬥爭乃是歷史進程的主要動力的論點。但1848年法國革命後,他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危機。當他看到在這場革命中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起來反對中產階級時驚恐萬狀,從而攻擊階級鬥爭學說“是與我們時代不相容的禍害和恥辱”。1848年的法國革命不但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徹底放棄了階級鬥爭的理論。
《歐洲文明史》系作者根據1828年在巴黎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加工而成,全書共14講。作者認為,文明由兩大事實組成: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發展。而《歐洲文明史》只限於社會歷史,從社會的角度來展示文明。作者以簡練、壓縮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歐洲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從公元5世紀寫到法國革命前夕。書中主要論述:歐洲文明的起源、發展和它的特性;羅馬帝國覆亡時歐洲文明的諸不同因素;10世紀蠻族入侵結束,封建制度開始;封建制度的性質及其對近代文明的影響;5至12世紀基督教教會的狀況及其歷史作用;自治市鎮的興起、其內部管理及對文明進程的影響;十字軍運動的起因、性質、後果;君主制的發展過程;歐洲建立政治體制的各種嘗試;15世紀的特徵;16世紀宗教改革的真實性質及其結果;英國革命的意義及其對文明進程的貢獻;英國與大陸國家文明進程之異同;17、18世紀法國處於歐洲文明的領先地位。《歐洲文明史》是研究歐洲歷史和文明史的重要書籍。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基佐 譯者:程洪逵 等

圖書目錄

第一講
本課程的目的——歐洲文明的歷史——法國在歐洲文明中起的作用——文明是敘述的合適主題——它是歷史中最普遍的事實——文明這個詞的通常的和通俗的意義——構成文明的兩個主要的事實:1.社會的發展;2.個人的發展——證明——這兩個事實必然是互相結合著的,並且或遲或早會互相產生出來——人類的命運是完全限制在他的實際的社會狀態之內的嗎?——文明的歷史可以根據兩個著眼點來說明和考慮——關於本課程計畫的幾句話——人心的現狀和文明的前景
第二講
本講的目的——古代文明的單一性——近代文明的多樣性——它的優越性——羅馬帝國覆亡時歐洲的狀況——城市的優勢——皇帝們試圖改革政治——洪諾留和狄奧多西的詔書——帝國的名稱所具有的威力——基督教教會——它在5世紀時經過的各個不同的時期——行使市政職權的教士——教會的好的和壞的影響——蠻族人——他們將個人獨立觀念和人對人的忠誠引進了近代世界——概述5世紀初文明的諸不同因素
第三講
本講的目的——各種各樣的制度都自命為正統的——什麼是政治上的正統?5世紀時各種政治制度的並存——人、財產和制度狀況的變化無常——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物質上的,即持續不斷的入侵;另一個是精神上的,即蠻族人所特有的、對個人利益的自私心——文明的根源是秩序的必要性,對羅馬帝國的回憶,基督教教會和蠻族人——蠻族人、城市、西班牙教會、查理曼和阿爾弗雷德的組織社會的嘗試——日耳曼和阿拉伯人停止入侵——封建制度開始
第四講
本講的目的——事實和理論之間的必要結合——鄉村對城市的優勢——一個小封建社會的組織——封建制度對封地所有者的性格和對家族觀念的影響——人民對封建制度的憎恨——教士不能為農奴做什麼事——不可能有規則地組織封建制度:1.沒有強有力的當局;2.沒有公眾的權力;3.聯盟制度的困難——封建主義中固有的“反抗有理”的思想——封建制度的有利於個人的發展而不利於社會秩序的影響
第五講
本講的目的——宗教是結社的原動力——強迫並不是統治的本質——一個政府的合法理性的條件:1.權力必須握在最傑出的人的手裡;2.被統治者的自由必須受到尊重——教會是一個社團,而不是一個特權階級,因而符合這些條件中的第一個條件——關於其中存在的各種任命和選舉的方法——它缺乏另一個條件,因為權威的不合法的擴大和武力的濫用——教會內部的思想活動和思想自由——教會與君主們的關係——宗教勢力的獨立被制定為一項原則——教會篡奪世俗權力的託詞和努力
第六講
本講的目的——教會內部分為統治一方與被統治一方——世俗熱人士對教士的間接影響——教士是從社會上各種身份的人中招募而來——教會對公共秩序和立法的影響——悔罪制度——人類心智的發展完全是神學的發展——教會通常列身於權勢這一邊——這是不足為奇的;宗教的目的就是控制人類的自由——從5世紀到12世紀教會的不同狀態——第一,帝國的教會——第二,蠻族的教會;兩種權力分離原則的發展;修道士會——第三,封建教會;試圖健全組織;需要改革;格列高利七世——神權教會——探索精神的復興;阿培拉爾——自治市鎮運動——這兩個事實之間沒有聯繫
第七講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第十一講
第十二講
第十三講
第十四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