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語系

guages)為一個認為其語言分類範圍擴及歐亞大陸北部地區的總語系,然而對於這項假設絕大部分主流的歷史語言學學者並未給予大力支持。 它分裂為7種不同的語言,並在之後的5000年裡,又繼續分裂成幾千種語言。 他們還發現,在歐亞語系中,一些常用的代詞、數詞和副詞上萬年來基本沒有變化。

簡單介紹

歐亞語系(英語:Eurasiaticlanguages)為一個認為其語言分類範圍擴及歐亞大陸北部地區的總語系,然而對於這項假設絕大部分主流的歷史語言學學者並未給予大力支持。各個專家對於歐亞語系的底下分法也有許多講法,但通常都會包括有阿爾泰語系、楚科奇-堪察加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印歐語系和烏拉爾語系(不過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則使用有爭議性的烏拉爾-尤卡吉爾語系作為替代)。有時候則會同時提及到在附近地區的南高加索語系和達羅毗荼語系,或者是被視為孤立語言的伊特拉斯坎語和尼夫赫語,有些說法則認為歐亞語系包括有同樣大範圍、但亦遭到主流學者批評的諾斯特拉語系。
關於歐亞語系的想法早在100多年前便已經出現,不過其中又以格林伯格在1990年代提出的說法廣為被引用,然而其他語言學者則指控其使用如大量比較等非正式的方法做為參考依據。在2013年時,馬可·帕格爾和其另外3名同事發表關於歐亞語系相關語言家族的統計數據,並且在研究中認為各個語言仍然有數個核心字詞與歐亞語系有所關聯。這項訊息獲得大眾媒體的廣泛關注,然而對於絕大部分語言學者來說卻沒有給予正面反應。

最新發現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約瑟•格林伯格教授認為,在印歐語系之上還應該有一個超語系,總覽歐洲及亞洲的所有語言;他把這個超語系稱之為“歐亞語系”(Eurasiaticlanguages)。但歐亞語系是否存在一直在學術界眾說紛紜,爭論不休。近日,一個由英國和紐西蘭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已經發現歐亞語系存在的線索;他們的論文發表在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小組發現,至少1.5萬年前,一種語言開始分裂。它分裂為7種不同的語言,並在之後的5000年裡,又繼續分裂成幾千種語言。這些語言而後成為歐洲和亞洲數十億人使用的語言。他們猜測,從英語、葡萄牙語到日語、烏爾都語,這些語言很可能“同根同源”。
研究人員先通過計算機模型找到一些可能因為歷史上變化較少所以在該地區不同語言中仍有類似發音的詞,然後在語言學家重建的原始語言詞庫中查找這些詞,發現有很高的吻合率。他們還發現,在歐亞語系中,一些常用的代詞、數詞和副詞上萬年來基本沒有變化。例如“我”、“我們”、“二”、“三”等是最古老的詞,這些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萬年前。

另外他們確定了23個“最長壽”的詞,這些詞的含義在過去1.5萬年中幾乎沒有改變。其研究顯示,每2000年到4000年,大約一半的詞會被完全不同的詞所代替;在歐亞語系中,至少有4個語族擁有5個同源詞(指在不同語言裡發音和意義相同的詞)。
論文第一作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雷丁大學進化生物學家馬克•帕格爾教授說,這一發現為印證歐亞語系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線索,有助於了解語言的構成機制和演化過程。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語言學家威廉•克羅夫特教授評論道,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研究人員可以將語言資料與考古學、人類學組合起來推測人類史前時代的事情,例如人類的遷移、人們之間的交流等。
當今歐亞大陸的語言是否真的同根同源?要準確地回答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科學論證,而論證所得出的結論必須經得起相關學科的檢驗。由於種種原因,語言同源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術界(尤其語言學界)。
語言同源與語言演化密切相關,而後者的解決難度也大。正如中國語言學家、數學家周海中教授所言,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於語言演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因此,歐亞語系之說目前仍是一種假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