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鋪鄉

橫鋪鄉

橫鋪鄉位於臨湘市西南邊陲,東連桃林鎮,南抵岳陽縣西塘鎮,西與雲溪區雲溪鄉、岳陽縣三荷鄉接壤,東北與城南鄉毗鄰。相傳清代以前桃林至岳州的驛道從此經過,有人在道旁橫設鋪店,故稱橫鋪。全鎮鄉域面積81.15平方公里,耕地13000畝,茶園13286畝,山地69871畝,轄苧麻、月山、坪頭、白石、舊李、鳳凰、治水、梓山、謝塘、橫鋪、愛國、東方、潘費13個村、187個村民小組。

基本信息

概況

該鄉1950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市境西南邊陲,鄉域面積83.6平方公里,人口1.9萬,鄉政府駐苧麻咀街。轄月山、坪頭、白石、舊李、鳳凰、治水、梓山、謝塘、橫鋪、愛國、東方、苧麻、潘費1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金穀食品、農機修配、制茶、鞭炮、針織內衣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兼產棉花、油菜、生豬。
該鄉西南部地勢較高,有馬鞍山、枇杷山、福壽山三山鼎立,層巒疊翠,雲霧繚繞,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是全省名茶產地之一。全鄉建有16個集約經營的專業茶場和2個茶磚廠,先後開發了白石毛尖、鳳凰龍井等省級名茶和加碘茯磚茶,其中“白石毛尖”鋒苗挺秀、白毫顯露、翠綠油潤、色澤明亮、滋味醇香,具有清心提神、去膩消食、生津止渴、利尿明目、殺菌解毒、減肥健身、抗癌降脂等功能。1982年被評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後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名茶,五次被評為省、市優質茶,1992年參加全省農產品博覽會奪得名茶獎盃,再次成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產品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全鄉共產茶562噸,創產值140多萬元。鄉域年產香菇300多噸,黃姜3000多噸,百合1000多噸,商品木材(杉、松、竹等)1000立方米左右。2011年全鄉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81億元,財稅收入495萬元。
該鄉特色農產品:苧麻,水稻,紅薯,棉花,油菜,生豬。

該鄉下轄村

苧麻村 月山村 坪頭村 白石村 舊李村 鳳凰村 治水村 梓山村 謝塘村 橫鋪村 愛國村 東方村 潘費村

橫鋪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6532


8825


7707

家庭戶戶數

4495

家庭戶總人口(總)

16493

家庭戶男

8795

家庭戶女

7698

0-14歲(總)

4240

0-14歲男

2333

0-14歲女

1907

15-64歲(總)

11204

15-64歲男

5954

15-64歲女

5250

65歲及以上(總)

1088

65歲及以上男

538

65歲及以上女

55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6176

橫鋪鄉的變遷

【產業發展】2011年,鄉政府依託產業發展規劃,著力引導茶、薯、竹、畜四大主導產業做強做大,完成荒山造林800畝,血防造林400畝;新造茶園150畝,低改400畝;新造、低改、擴鞭繁殖楠竹2000畝;紅薯種植繼續保持優勢面積,擴大了紫番薯的種植面積;月山、白石、謝塘等3個村的牲豬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年出欄百頭以上的養殖戶達到40多家,新增養殖戶8戶。謝塘村養殖大戶鄧龍象投資40多萬元,新蓋豬舍2棟,購進良種肉豬170頭,年出欄牲豬達1000頭以上,我鄉養殖業已逐步由小產散養向規模化養殖成功邁進。
【基礎建設】2011年,鄉政府以項目建設為載體,著力改善民生,取得了顯著成效,我鄉也連續三年被評為臨湘市實事辦理先進單位。為解決五保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生存生活問題,投資130多萬元新建了敬老院,可供養五保老人72名,各項配套設施齊全。目前正在進行掃尾驗收,預計三月底可正式投入使用;投資60多萬元,對解放堰進行了升級改造,完成漿砌石300多方,將插板閥換成了翻板閥,疏浚清淤苧麻河道1000米,加固襯砌河堤500米,拆除河道非法建築物2座,極大的提高了行洪能力,保障了基本的農田灌溉;籌集資金40萬元,將鄉水管站、林業站辦公樓門面改建成郵政所,填補了橫鋪郵政服務的空白,目前已完成驗收;投資30多萬元,對石灣渠道進行了全面改造,完成標準化水泥襯砌2000米,完成清基掃障、渠道清淤5000米,大大增強了行洪安全和水庫的使用效益;總投資110多萬元,硬化了集鎮街道,對集鎮河道進行了疏浚清淤、堰壩改造,新建垃圾池6處,配備垃圾桶120個,集鎮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民生保障】民政社會救助實行陽光工程,逐步完善規範了五保、低保、大病救助制度。去年全年共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280多萬元,29名孤兒進入新型救助體系,享受城鎮低保121人,農村低保663人,供養五保戶91人,發放保金69萬元,農村大病醫療救助50人8.5萬元,農村危房改造補助60戶48.4萬元;全鄉新農保參保率達到80%,已發放存摺2516本,兌現了60歲以上老人基本養老金;完成了2012年“新農合”參合金的收繳工作,參合比例9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災害面前,我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投資投勞500餘萬元,積極進行災後重建。目前,除受洪水毀損的橫鋪大橋,由於資金缺口較大,無法整險到位外,其餘均已恢復。

社會事業

實行政務公開。鄉里共投資10多萬元,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將涉農站所集中辦公,並且公開辦事程式,公開收費標準,承諾辦理時限,為民提供辦事辦證服務。設立了政務公開欄,將惠農資金補貼項目及標準、政府實事工程、涉農收費價格等逐一公開。全鄉每年發放種田各項補貼150多萬元,發放退耕還林、公益林補助80多萬元,且都以“一卡通”嚴格發放到位,落實減負惠農不折不扣。 扶助弱勢群體。落實五保低保應保盡保政策,通過大洗牌使全鄉236戶低保戶601人享受國家救助,151名五保戶享受集中或分散供養。全年共發放臨時救災救濟款5.7萬元,發放因災倒房重建救助款47戶25.1萬元,發放大病救助18人2.8萬元,扶助特困戶40戶20000萬元,全鄉弱勢群體生活得到保障。 強化勞動保障。全面完成了全鄉勞動力資源普查,並建立電子台賬,舉辦了3期共685人次勞動力就業培訓,進行了4次農民工用工招聘會,推薦轉移勞動力就業800多人,成功協調處理勞動工傷糾紛4起,特別是服務岳化裝卸隊,通過積極協調爭取,改善了勞動環境,提高了勞動報酬,規範了隊伍管理,現常年用工120人,年獲勞務報酬300多萬元,成為農民工勞務隊中的一面旗幟。 推進全民醫保。全鄉共13350人參加新農合,籌資金額267000元,參合率為93%,參合農民補償金額接近125萬元,補償總人次13174人,城鎮居民參保800人,醫療保險的全覆蓋,極大緩解了城鄉居民的醫療經濟壓力,有效的扼制了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居民的醫療費用負擔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啟動新型農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工作已全面展開,目前正處於數據錄入階段。全鄉共有2000多名無戶口老人統一由鄉社保所組織重新上戶。 落實林權改革。全鄉已完成13個村180個組的林改工作,累計完成山林勘界9.14萬畝,調處山林權屬矛盾120餘起,整理資料2.8萬多份,頒發林權證書4100多本,高質量地通過了省林業廳專家驗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