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村有道:轉型鄉村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

橋村有道:轉型鄉村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

《橋村有道轉型鄉村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是2010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本書基於豐富的田野材料,對湖南省一個漢族村落的歷史及村民生命史予以詳細的敘述和分析。

圖書信息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108035363, 7108035367

條形碼: 9787108035363

尺寸: 20.8 x 14.2 x 2.8 cm

重量: 880 g

作者簡介

譚同學,1978年生於湖南郴州永興。先後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2010年自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後,留校任教。主要學術興趣為社會人類學與鄉村社會研究,重視社會人類學與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學及哲學的交叉研究視野。

內容簡介

《橋村有道:轉型鄉村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以作者的博士論文為基礎的著作均出自社會學的門徑,但它們卻又都體現出了程度不同的人類學色彩。這與中國社會學研究所具有的學術生態大抵一致,即作為社會科學的社會學總是要從其他學科那裡尋求智慧與啟示,更何況,從學科發展的脈理來看,中國的社會學和人類學又曾經是那么的分而不疏和關係緊密,這種分而不疏和關係緊密,成就了社會學與人類學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上的一段親緣關係,也讓今天的社會學從業者多了一種從事研究的路徑與方法,甚至是由此進入其他學科的可能。而我以為,對於初涉社會研究的新手,要他們在研究之初以人類學的方式,進行一次被稱作是“田野工作”的深度調查,然後以此為基礎去從事關於社會事實和社會思想的思考,好處甚多。

媒體評論

本書超越了以社會調查取向為核心的鄉村研究,而突出了鄉村研究的社會學意義。這讓我想到,我在做博士論文時,恩師費孝通先生就非常強調社會調查和社會學調查的區別……此外,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費先生也一直特彆強調研究層次、類型的比較在人類學中的套用……費先生強調的這幾個方面,在本書中都得到了有效套用。這應該說是一種學術的傳承。

《橋村有道》既注意到了人類學話語的整體性和世界視角,同時又密切地從中國歷史文化和哲學積澱中尋找對話點,並作出了自己的分析,這個路數是值得讚賞的。或許這也是中國鄉村研究的學術之道,即是一種學術的文化自覺。

——麻國慶(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教授、博導)

當人們仍聚焦於“革命”與“改革”的“翻天”與“覆地”時,《橋村有道》以敏銳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1990年代(尤其是1990年代中期)以來,鄉村社會正靜悄悄地發生另一場更深刻的變革,並面臨與治理、“道理”和信仰相關的基礎性社會問題。由此,無論是嚮往陽春白雪的學者,還是關心鄉村社會前途命運的同道,都需要深思本書所提出的命題。

——吳重慶(《開放時代》主編、研究員)

該書論證了,1949年後鄉村的縱向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典型過程是“翻身”),但橫向社會結構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針對1990年代中期以來鄉村社會結構出現的新特徵,作者提出了與老一輩社會學、人類學家相呼應的“工具性圈層格局”、“核心家庭本位”等概念。所有這些都表明,該書是近年來鄉村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張佩國(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

目錄

橋村地圖照片及相關圖表

本書所涉主要人物及關係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祖蔭下的差序格局

——倫理本位理想及其社會結構實態

第三章 “革命”旗幟下的道德與權力競爭

——團隊精神話語下的社會變動

第四章 權力劇場的道德秘密

——新時期村莊政治及其社會基礎

第五章 道德、權力與糾紛解決

——衝突性事件視角下的社會變化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與權力

——社會轉型中的個人、家庭與村莊

第七章 道德、權力與信仰變遷

——變革社會中的村民及其意義世界

第八章 從倫理本位邁向核心家庭本位

——現代性轉型中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

參考文獻

中外譯名對照表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