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雀屬

樹雀屬

樹雀屬,是一種生物學學科的一種專有名詞。 有5種小型鳴禽,體長12至18厘米之間,大多是灰棕色,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雌雄鳥的頭部顏色不同,雌鳥是灰棕色,而雄鳥是黑色。分布於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樹雀屬樹雀屬

【中文名稱】樹雀屬

【拉丁學名】Camarhynchus

【命名者及時間】Ridgway, 1890

【英文名稱】 Tree Finchs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鵐科

物種特徵

樹雀屬有5種小型鳴禽,體長12至18厘米之間,大多是灰棕色,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雌雄鳥的頭部顏色不同,雌鳥是灰棕色,而雄鳥是黑色。擁有一個專門的鳥喙,適應它們的棲息地和飲食。中樹雀的鳥喙長度介於其他兩種之間。主要棲息在位於海拔100米至700米上下潮濕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熱帶落葉闊葉林,也可以在乾旱低地為主的地區,落葉喬木,灌木和仙人掌地區生活。可咬破樹枝的樹皮,莖啄食樹皮下和樹葉表面的成蟲和毛蟲。這屬物種還消耗果實,種子和花蜜,特別是在旱季時,這些食物可能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樹麻雀的雄鳥從額至後頸純肝褐色;上體砂棕褐色,具黑色條紋;翅上有兩道顯著的近白色橫斑紋;頦和喉黑;雌鳥似雄體,但色彩較淡或暗,額和頰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帶黃色。

成鳥:從額至後頸張肝褐色;上體砂褐色,背部具黑色縱紋,並綴以棕褐色;尾暗褐色,羽緣較淺淡;翅小覆羽栗色,中覆羽的基部呈灰黑色,具白色沾黃的羽端,大覆羽大都黑褐色,外翈具棕褐色邊緣,外側初級飛羽的緣紋,除第一枚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內側次級飛羽的羽緣較闊,棕色亦較濃著;眼的下緣、眼的下緣、眼先、頦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頰、耳羽和頸側概白,耳羽後各具一黑色塊斑;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色,兩脅轉為淡黃褐色,尾下覆羽與之相同,但色更淡,各羽具寬的較深色的軸紋,腋羽色同脅部。

幼鳥(7-10月間):羽色較成鳥蒼淡。頭頂中部砂褐,兩側和頸肝褐色較濃;背部黑紋比成鳥少;翅上的橫斑不顯;眼先、頦和喉暗灰或灰黑;頰與喉側均灰白,耳羽後部的黑斑比成鳥淺淡;胸灰沾棕;腹污白;兩脅和尾下覆羽渲染灰棕色。

虹膜暗紅褐色;嘴一般為黑色,但冬季有的呈角褐;下嘴呈黃色,特別是基部;腳和趾等均污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6-24g,♀17-23.7g;體長♂115-150mm,♀116-147mm;嘴峰♂9.5-11.8mm,♀9-12mm;翅♂60-78mm,♀61-70mm;尾♂44-66mm,♀44-66mm;跗跖♂17-20mm,♀17-20mm(指名亞種)。(注:雄性-♂;雌性-♀)

該屬物種

樹雀屬(5種)
​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紅樹林樹雀 Camarhynchus heliobates
2. 䴕形樹雀 Camarhynchus pallidus
3. 小樹雀 Camarhynchus parvulus
4. 中樹雀 Camarhynchus pauper
5. 大樹雀 Camarhynchus psittacula

生活習性

性喜成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集群多達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般在房舍及其周圍地區,尤其喜歡在房檐、屋頂、以及房前屋後的小樹和灌叢上,有時也到鄰近的農田地上活動和覓食。每個棲息地都有較為固定的覓食場所如場院、豬圈、牲口棚和鄰近的農田地區,活動範圍多在1-2km內。在屋檐洞穴或瓦片下的縫隙中過夜,也有在房舍或村旁附近的岩穴、土洞和樹上過夜和休息的。性活潑,頻繁的在地上奔跑,並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顯得較為嘈雜。若有驚擾,立刻成群飛至房頂或樹上,一般飛行不遠,也不高飛。飛行時兩翅扇動有力,速度甚快,大群飛行時常常發出較大的聲響。性大膽,不甚怕人,也很機警,在地上發現食物時,常常先向四周觀看,無危險,才跑去啄食,或先去幾隻試探,然後才有更多的鳥陸續飛去,稍有聲響,立刻成群驚飛。

樹麻雀的兩翅與其身體相比較,相當短小,故不能遠飛,往往僅在短距離間活動。飛行時速度每秒種不超過8-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而且飛行不能持續到4分鐘。麻雀找食時很機警,如地上撒有糧食,它總是先向四周巡視後,覺得安全,或見有幾隻在吸食是,更多的鳥才敢飛去,而任何一個突然的聲響,都會毫不例外地全被驚飛。

樹麻雀是留鳥,雖一年四季均為集群活動,顯有不同,春季繁殖期間,雌雄主要成對活動,共同營巢、孵卵、餵養幼鳥,幼鳥長大習飛離巢,先隨老鳥一起活動,而後老鳥進行第二次繁殖,幼鳥才自相結群活動。秋後,所有成鳥與當年的幼鳥合群,其數量可達數百以至上千隻在田野或倉庫等地探食穀物。冬季,仍結群覓食,不過群集變小,活動範圍也由散布在田野的情況,漸縮到房院周圍,至春初漸分散為更小的群,並開始自相配對。在西北地區,由於季節氣候變化劇烈,秋末冬初尚可見到垂直遷移現象。像青海湟水河谷的樹麻雀,寒冬到來時,逐漸從海拔較高的上海拔較高的上游地區遷移到較暖的下游地區去過冬。

食性較雜,主要以穀粒、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也吃大量昆蟲,特別是雛鳥,幾全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國各地學者對麻雀食性的大量研究,樹麻雀的食物主要以各種農作物種子為食。如在河北地區全年剖檢的800餘只鳥胃,各種農作物占全年食量的52.22%,其餘全為農作物和野生植物種子,其中農作物種子主要為穀粒、麥粒、稻穀、糜子等;雛鳥則幾全以昆蟲為食,尤以甲蟲等鞘翅目昆蟲居多,其次為鱗翅目和同翅目昆蟲。

鳴聲極噪雜,略似"zek-zek-chi,chi,zek,zek,"平時總是三五隻或更多的群集,嘰嘰喳喳叫得不休,特別是集大群時,百米以內均可聽到。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高棉、加拿大、中國、聖誕島、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澳門、馬其頓、馬來西亞、馬爾他、摩爾多瓦、蒙古、黑山、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引進:澳大利亞、關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菲律賓、東帝汶、美國。

旅鳥:阿爾及利亞、埃及、直布羅陀、冰島、以色列、黎巴嫩、摩洛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不確定:蘇丹。

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繁殖的早晚隨地區而不同。1年繁殖2-3次,也有多至4次(中國廣州等亞熱帶地區)和少至1次的(寒冷的青藏高原地區)。在長白山等北方地區,4月份即開始配對繁殖,配對時雄鳥顯得特別活躍,不停地抬頭舉尾、東張西望、站立不安,並同時發出低弱的叫聲,有時還引起群內他雄鳥參加。營巢於村莊、城鎮等人類居住地區的房舍、廟宇、橋樑以及其他建築物上,以屋檐和牆壁洞穴最為常見,也在樹洞石穴、土坑和樹枝間營巢或利用廢棄的喜鵲巢和人工巢箱。在貴州赤水縣,甚至見到一對樹麻雀經過一整天和家燕的搏鬥,終於將一對在室內牆壁上已營好巢的家燕趕走,強行占據了家燕巢。

巢呈杯狀或碗狀,洞外巢則為球形或橢圓形,有蓋,側面開口。營巢材料主要是枯草、葉草、莖、鬚根、雞毛、麻、破布等,內墊有絨毛、獸毛、羽毛等。雌雄鳥共同參與營巢活動,通常就地就近採集營巢材料。巢的大小為外徑15-31cm,或14-21cm×20-28cm,內徑7-11cm,高7-20cm,3-8cm。每個巢營造時間5-6天。

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通常每天產卵1枚,產卵時間多在早晨5:00一9:00,偶爾也有隔1天產卵的。每窩產卵4-8枚,多為5-6枚,也有少至3枚和2枚的。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白色或灰白色,或白色稍沾灰藍色,被有黃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也有呈灰色或淡褐色的,被有黑褐色斑點或塊斑。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7.1-21.5mm×12.6-15.4mm,卵重2-2.6g。

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卵期12±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4g左右,全身赤裸無羽,未睜眼,雌雄親鳥共同覓食餵雛,每天餵食200次左右,經過15-16天的餵養,幼鳥即可出飛離巢,離巢的幼鳥仍需親鳥餵食1周左右才能獨立覓食生活。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樹麻雀在中國分布廣,數量大,是中國城鄉房舍和庭院地區常見鳥類之一,伴隨人類而棲居,和人類關係極為密切。由於樹麻雀主要以穀物等農作物為食,特別是在秋季穀物成熟期間,常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飛到農田啄食穀物,給農作物的收成帶來很大影響,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曾將麻雀和蒼蠅、蚊子、老鼠一起作為四害,號召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除四害運動,加以消滅。配合這一運動全國鳥類工作者對麻雀的食性作了大量研究後,最終對麻雀的益害問題作出了較為公正的評價:麻雀在秋季穀物收穫期間,成群飛到農田啄食穀物,確實給農業收成帶來很大影響,但在非農業區和秋收以後這種危害就很不明顯,雖然秋收以後麻雀還在田間或道旁撿食拋撒的穀粒,但這不能歸為有害,因為它並不影響收成。因此麻雀的危害有著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在夏季,它也吃昆蟲,特別是雛鳥,幾全以昆蟲為食,也有有益的一面,因此對麻雀不能只看到有害的一面,應全面考慮,特別是應從生態平衡角度考慮,適當的控制麻雀的種群數量即可。為此從1960年以後又將四害中的麻雀改為臭蟲。對麻雀的益害問題應辯證的考慮。

經濟價值

樹麻雀的糞便、肉可入藥。雀糞有化積、消翳、潤腎、解毒的功效。雀肉有壯陽益精、暖腰膝、縮小便的功效。麻雀的肉、血、腦髓、卵,古人都作藥用。古人認為麻雀肉微溫無毒,有"壯陽、益精、補腎、強腰"的作用,但實際藥用價值甚微。

保護等級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