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智慧

樹的智慧

《樹的智慧》是 [英]麥克斯·亞當斯 / [英]約翰·伊夫林 所著。這是一部關於樹的“博物志”,一部億萬年師法自然的人類史。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樹的“博物志”,一部億萬年師法自然的人類史,作者搜羅了古往今來千奇百怪的林木知識,通過陳列與樹有關的故事和調查,探討了樹木的生物學、工程學、環境學和考古文化史,以及數世紀以來人類與樹林之間密不可分的文明關係。在媲美《瓦爾登湖》的自然書寫與40幅精美古典素描的陪伴下,我們仿佛能看到每一棵樹的性格,並從中獲得生存、合作與創新的智慧。

———————————————————————————

如果你無所事事,不妨種棵樹吧!當你睡覺時,樹會漸漸長大。

有許多事情可以向樹木學習。這個充滿活力、溫和平靜的種族,毫無保留地為我們製造出強健茁壯的本質。——馬塞爾·普魯斯特

人類匆匆的來去,僅能算是樹枝輕微的搖曳——而多數時候,連這點程度都稱不上。——約翰·繆爾

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梭羅

作者簡介

麥克斯·亞當斯

一九六一年生於倫敦,是一位備受讚揚的考古學家和傳記作者,著有《海軍上將科林伍德》、《普羅米修斯一族》和《北境之王》,為了體驗哈代筆下《林地居民》的生活,他在英國達勒姆郡的一片林地里生活了數十年,輪伐樹種、乾燥柴薪、儲備木炭、打造家具,這種對樹木的切近體驗讓他在本書中展現出萬花筒般的林木知識,以自然優美的文筆闡述著樹木帶給人類的種種智慧。

約翰·伊夫林

英國作家、園藝家,本書中收錄的古典植物素描皆出於其一七七六年出版的著作《林木志》。

目錄

引言 樹的智慧 1
01. 懷想樹木 7
啟蒙/秋/樹枝/自由樹/先見之明/樺樹的故事
02. 設計精巧的樹 31
樹的作為/不同緯度的樹/太陽能板/樹之族譜/花楸樹的故事
03. 繁衍後代 51
昆蟲出現前的性/春/製造種子/先驅樹種/偉哉櫟樹/人力干預/蘋果樹的故事
04. 交戰中的樹 77
開戰/傳統武器/ B 計畫/樹的戰爭/生命之木/紫杉的故事
05. 群居之樹 95
森林調色板/林中生活/聖哥倫巴的樹林/最稀有的樹/護林員與柵欄匠/歐洲赤松的故事
06. 創新 119
有用的教訓/切中要點/改頭換面的阿森松島/撥弦樂器匠/榛樹的故事
07. 木器時代 139
斧、扁斧與楔/夏/第一批木匠/巨石陣解碼/諾貝爾獎木工/山毛櫸的故事
08. 工程師 157
激素/機械/水力學/制椅腿匠/樹能長多高/昂然挺立/山楂樹的故事
09. 木炭時代 179
純化的碳/製作木炭/石中劍/“水下巨石陣”/步行者里得利/燒炭工/冬青的故事
10. 建築師 196
大小有關係/第一棟房子/亡者之屋/柴薪/聖哥倫巴住所/櫟樹的故事
11. 樹的過往 221
樹的年齡/中洲的樹/“切薩皮克”號/時代的終結/發現古樹林/榆樹的故事
12. 樹的未來 245
造林英雄/紙的二三事/購置林地/森林菜園/阿興頓權林/冬/白蠟樹的故事
結語 林地居民 265
辭彙表 272

引言

人類對生物同伴有著天生的移情。人類會拯救受困的瓢蟲,也會從口袋裡掏出胡蘿蔔餵食一頭孤單的驢。我們知道狗愛玩耍、喜歡成為群體的一分子,貓瞧不起我們,而豬則將我們放在同等的地位——萬物各居其所。天曉得,人類甚至對最討人嫌的動物也會投射感情, 基於動物能夠感受痛苦、想像周遭世界,以及對後代表現出舐犢之情,我們認為動物具備了情感與智慧型。我們思考,所以我們存在,相應地,動物存在,所以動物思考。那么樹呢?樹木是異樣的生物形式。如同所有生物,它們會呼吸和繁殖,那它們也像動物一樣能感覺痛苦嗎?它們會思考嗎?答案很簡單:樹木不會思考,因為它們沒有大腦;樹木不會感受,因為它們沒有神經系統。任何意義上,樹木都不能說“具備智慧型”。它們沒有任何防禦、繁殖計畫或策略,無法選擇性伴侶,也不能決定要在何處度過一生——樹木不做選擇。它們沒有動物那樣的器官,除非我們一定要牽強地將樹皮比作皮膚。樹木真的一無所知,因此, 認為樹木擁有智慧,其實只是情感的誤植。然而,出於人們對樹木的欽慕和喜愛,“樹林聰明絕頂”的印象幾乎揮之不去。按科林· 塔吉(科林·塔吉為英國科普作家與廣播節目主持人。他在《樹》一書中將樹描述為“中間有根棍子的植物”。)的說法,那些“中間有根棍子的植物”有六萬餘種,它們身上複雜的化學和物理性質令人讚嘆。樹木比任何動物都更具適應力,有些能活上數千年之久,而且其繁殖力奇妙得不可思議,讓人很難不認為它們十分狡猾。樹木能相互溝通,建立同盟關係,也難怪會讓人誤以為它們是“有策略”或“有目的性”的一種存在。科學界甚至謠傳樹木能操縱量子形式的日光,讓樹葉變得更有效能。億萬年來,人類一直將樹木視為智慧之源。史上的聖者、王者與智者,莫不向它們求教。樹木被奉為神聖的象徵和先祖靈魂的顯化,被當成青春與耄齡的代表,指涉剛強與睿智,也指涉生育活力或貧瘠不毛,同時隱喻歷史遺產及萬物進化。樹木可以是冰清玉潔的,一如那些崎嶇山坡上苗條優雅的花楸;樹木可以是暴躁易怒的,想想孑然挺立於田野中、狀如雄鹿頭的老櫟樹;樹木也可以是偉碩的古代巨人,好比一株百英尺高、長著發達灰色樹幹的山毛櫸。在諾曼第的阿盧維爾,一個神聖的小禮拜堂就設立在一株樹齡超過八百歲還活生生的櫟樹里,而埃特納峰山坡上的百馬栗樹更是巨碩,它樹幹的空洞裡可以容納一百名騎士避雨,它也正因此得名。低調些的話,知名林地作家約翰· 斯圖爾特· 柯林斯將他至愛的一株白蠟樹用作夏季時的工具間。在非洲,猴麵包樹向來作囚室、教室、聖堂和貯水塔之用;而在愛爾蘭,中空的樹成為黑暗時代僧侶尋求獨處的避世之所。在德國,早期基督教傳教士砍倒異教徒眼中的聖樹,仿佛害怕它們繼續存活;在印度,菩提樹不僅神聖,更被視為人類靈魂的化身以及諸神的寓所——佛陀便在一棵菩提樹下證道。誠然,樹木有其實際用途,但它們絕非只是“實用”而已,人類與樹木維繫著密切、深刻而又複雜的關係。鐵取代木材成為人類實驗的基本材料僅是近兩百五十年間發生的事,在幾乎整個人類文明史中,是樹木扮演著供應者與指導者的角色。但直到上個千禧年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我們才開始使用史前人類無法取得的儀器來檢視樹皮以內的部分。當年人類先祖對樹木產生濃厚的興趣,無非也是出於實用目的,他們知道順著木材紋理可以縱向劈開原木,他們知道飽含水分的生材較易處置,並懂得利用火和蒸汽使之彎曲變形。他們也知道某些木材更好燃燒,而某些木材更適合做建材。此外,他們還知道哪些樹木具有毒性或會污染食物、哪些能加工提煉出我們稱之為阿司匹林和奎寧的藥物,以及在不同時節長葉結果、吸引不同鳥類昆蟲的各種樹木。認識樹木與它們的材質曾是人類首要的生存技能,而這種知識是通過經驗累積獲取的。樹木“規矩本分”,我們以狩獵與採集為生的祖先,則敏於觀察一切自然界的風吹草動。十八世紀以降,科學家開始(只是開始)破解樹木成功生存的秘密,結果證實樹木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神奇且不可思議。如果你身處香港這種擁擠的現代城市,就算大半輩子見不到一棵樹也無礙於生活,即便置身枝繁葉茂的歐洲城市,沒注意到身邊的樹同樣情有可原——直到它們被砍伐或死亡。然而,古往今來,樹木一直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親密且至關重要的夥伴。史前先祖從日漸荒枯的非洲森林出走,踏上非凡的文化之旅,朝種族進化之路前進,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森林之子”。即便樹木不是我們的導師,我們至少算得上是它的學生。樹木慷慨地為人類提供庇護、醫藥、涼蔭、食物和燃料,森林更可謂地球之肺和氣候調節器、棲地保護者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最重要的是,過去兩億年來,樹木藉以進化並適應環境的卓越才能,恰可作為大自然教室,為我們展示生存防禦、合作互利之道,以及探索無限可能的開創性智慧。本書名為《樹的智慧》,並非因為樹有“智慧”,而是因為當我們師事樹木,便能向它們習得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