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名言名句,其意是指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唐˙白居易˙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僕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出:孔子聽得皋魚哭啼,問其故,皋魚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或作樹欲靜而風不寧、樹欲息而風不停。

基本信息

詞語解析

漢語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名句譯文

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名句注釋

1,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

2,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名句出處

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名句賞析

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後來用“樹欲靜而風不停”比喻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有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裡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義的事。

論語摘錄

原文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

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旁。孔子辟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注釋

1、被褐擁鐮:穿著粗布衣服,拿著鐮刀,

2、辟車:下馬

3、以後吾親:耽誤了養親的時間,

4、間:阻隔,

5、交遊:交往,

6、養:供養

7、年:年華

8、有:通又。十有三人,是十又三人,應該是十三人,不是十分之三人的意思。

譯文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快,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先生家是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週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繫,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說完就辭世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有許多弟子辭行回家贍養雙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