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語鄉

樊語鄉

樊語鄉原名樊兆芹,又名樊肇芹,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周村鎮愛國村人。

基本信息

早期生平及宣傳教育事業

樊語鄉原名樊肇芹,在1914年4月17日生於中國山東省長山縣周村鎮(現淄博市周村區),出身較為富裕,家中務農兼從商。他自小熱愛學習,國小成績優異。樊語鄉在1929年考進長山中學(現淄博第五中學前身),國中一年級時擔任學生會副主席,因此經常有機會發表演說,得以展露他在社會運動方面的才能。他在1935年以優異成績成功入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同年參與一二·九運動(學生群起要求國民政府抗日的民眾運動)。 1937年7月,隨著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開展全面侵華,樊語鄉的愛國情懷受到激發,促使他放棄大學學業,回到家鄉山東參與抗日宣傳工作。

樊語鄉在7月下旬經由平津流亡學生濟南辦事處介紹下參加中國共產黨的軍政訓練,認識中共對抗日戰爭的觀點。他其後同年9月初獲時任長山中學校長的摯友馬耀南來函邀請,到該校執教,期間向學生講授抗日戰爭形勢和中共的游擊抗日戰略。馬耀南努力在長山中學推行抗日救亡運動,以教育方法號召學生支持國家抵抗侵華日軍;他的計畫曾接二連三地受到阻撓,不過很多問題都在樊語鄉等人的幫助下得以解決。有一天,兩名童子軍教官曾聯同一群學生圍堵校長室,逼迫馬耀南服從國民政府指示,把長山中學遷走或解散,令抗日宣傳事業不能繼續進行;樊語鄉得知事態便馬上來到現場,喝令眾人冷靜,並激情地呼籲眾人支持抗日,令兩名童子軍教官迫於眾怒離去。一段時間後,國民政府屬下的長山縣縣長周義章以經費緊張為由下令停辦長山中學;於是中共黨組織馬上聯同樊語鄉、馬耀南商討對策,決定安排樊語鄉運用自身影響力,帶領數百名師生在縣政府門外聚集抗議,最終成功迫使周義章收回命令。

同年10月下旬,樊語鄉在馬耀南的安排下來到周村鎮,藉助人脈關係在當地開展抗日宣傳事業,並組織當地學生和教師參與抗日活動。他來到當地國小發表演講,呼籲師生關心國家存亡,不要淪為亡國奴。此外,他亦參與鎮上的抗日文藝團體周村抗日救國團,為救國團編寫抗日歌劇,又帶領救國團成員四出向民眾宣傳抗日。適逢天津流亡學生抗日救亡宣傳隊來到鎮上演出,樊語鄉主動安排的成員向該隊學習三部話劇。

軍政生涯

抗日戰爭時期

樊語鄉本來只在周村鎮從事文教宣傳,不過他後來在馬耀南的指示下開始組織武裝抗日隊伍,最終成功用三個月時間組成長山縣二區區中隊,成員有百餘人,每人各配備槍械。1937年12月24日,侵華日軍轟炸長山,國民黨軍隊敗走南方,中共決定開始武裝抗日。樊語鄉當時與馬耀南失聯,於是自己帶領區中隊在鎮上活動,併到處探聽馬耀南的訊息。三天以後,馬耀南等人發動黑鐵山起義,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並帶領一部分部隊成員與樊語鄉會合。1938年4月,兩人再與馬曉雲等人合兵,共同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七支隊,兵員約有五百人,由馬曉雲帶領。樊語鄉擔任教導員,負責為部隊進行政治教育工作。他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教兵準則,要求部隊紀律嚴明、誓死殺敵,並教育部隊忠於中共。

1938年6至7月,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在中共黨組織的指示下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簡稱“三支隊”),馬耀南為司令。原七支隊改編為三支隊第七團,團長馬曉雲、政治委員陳興,樊語鄉則擔任團政治處主任。7月27日夜間,三支隊發生叛變,一群有國民黨背景的三支隊成員由張景南、高竹筠領導,從部隊分離出去,乘楊國夫副司令員率領特務營東去臨淄時候,對鄒平三支隊司令部展開突發襲擊,試圖擊斃馬耀南。為保護馬耀南,語鄉當機立斷地把馬耀南推倒在地,然後馬上趴在他身上,用自己身軀為他擋子彈。叛變失敗告終,而樊語鄉以身保全馬耀南的舉動廣受軍士讚揚。

平定叛變後,樊語鄉和馬曉雲頻繁對侵華日軍發動游擊戰,大規模破壞日軍的鐵路、機車燈設施,以擾亂日軍作戰。在樊語鄉領導下,三支隊在8月22日攻入日軍控制的黃台、北關車站,擊斃日軍逾20人。9月,三支隊襲擊日本管理的周村警察局,擊斃日軍19人、俘獲4人,繳獲6支三八式步槍等物資。11月6日晚上,三支隊與四支隊聯合作戰,在周村鎮炮轟設施、毀壞鐵路,以打擊當地日軍。

不過,由於日軍早前(1938年10月)攻下武漢和廣州這兩座大城市,三支隊逐漸遭受日軍加緊掃蕩;1939年1月,為了適應新的軍事需要,樊語鄉被安排領導地方工作團,在長山、桓台一帶進行民眾工作,號召民眾組成民防隊伍,站崗守城,封鎖日軍。例如在1939年2月17日,他得知日軍正在縣城裡面建立據點,便馬上動員大批民眾一起摧毀日軍城牆。此外,樊語鄉曾經下令公開處決投靠日軍的中國人,又曾經運用自身影響力說服當地人交出武器。

1940年8月,樊語鄉調職為三支隊政治部民運科副科長,是他首次擔任後勤工作。12月,樊語鄉被中共派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培訓十個月,期間他以普通士兵身份參與站崗、放哨、運糧、運柴等任務,並且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他在1942年8月加入中共,入黨介紹人為楊國夫與徐斌州,同年12月提早兩個月成為正式黨員。1943年冬季,樊語鄉獲任命為清河專區行政公署教育處處長,任內領導耀南中學(即長山中學,為紀念馬耀南早前陣亡而易名)師生、實驗國小師生、教育處幹部等眾人游擊作戰,頻繁以游擊戰術騷擾日軍,己方則無人傷亡,故得到行政公署通報表揚,《清河日報》也刊出他的事跡。1944年下旬,由於蝗害爆發,樊語鄉被渤海專區行政公署任命為撲蝗隊總指揮,成功在五十多天內完全撲滅蝗蟲,確保秋收,因而受到行政公署表揚獎勵。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隨著1945年8月侵華日軍戰敗投降,中共其後在同月28日開始管治周村鎮,於是渤海專區行政公署派遣樊語鄉等人接管周村、籌建新政府。樊語鄉發動民眾恢復生產,懲處抗戰時期投靠日本的中國人,並培訓知識青年。

1945年10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前夕),因應抗日戰爭已結束、1945年國共衝突|國共衝突頻發,原有的山東抗日部隊部分主力在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下轉到中國東北|東北地區。樊語鄉隨軍前赴東北,由楊國夫提名擔任第七師民運部部長。11月初,部隊成功入駐遼寧錦州,樊語鄉擔任第七師錦州辦事處主任。他在任期間負責後勤事務,處理了棉衣、棉鞋、棉帽、棉被等軍需物資的物流問題,讓軍隊得以應對東北地區的嚴寒天氣。同月13日,由於中共中央軍委因應戰局而指示放棄錦州,部隊要立即北上黑龍江。這時樊語鄉成功勸服火車司機為部隊運送禦寒物資到黑龍江,以免物資落入國民黨手中。為了加強部隊的後勤力量,楊國夫把樊語鄉調任為第七師後勤部政治委員。樊語鄉負責領導後勤工作,不過他也會主動到前線效力,例如到戰場上指揮擔架隊運送傷兵。同年12月,部隊北上佳木斯,樊語鄉繼續隨軍負責前線戰勤工作。

其後,第七師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樊語鄉擔任後勤部政委,他對後勤工作非常認真,關心職分內外的大事小事。例如,對於軍服工廠的運作,樊語鄉親自核算軍服需求有多大、軍服需求未來會增加多少、每款軍服需要多少原料、工廠庫存多少原料、工廠現有多少機器及工人,還親自與成衣匠一起量布裁衣。他又曾經號召幾百個民眾替部隊運送軍糧,動用百多輛爬犁、六十餘輛大車,成功在一天內把四十餘萬斤糧食運到四十里以外的駐地,因此備受讚揚。此外,他還曾經在村莊動員到大批車輛和雪橇,以便激戰後順利運送傷兵。在樊語鄉和後勤部部長單志輝的領導下,第六縱隊建設和擴建了藥廠、軍火工廠、軍服工廠等工業設施,並妥善儲藏糧油,前方軍需供應得到有力保障。

隨著中共得以管治東北全境,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樊語鄉擔任四十三軍後勤部副部長,繼續隨軍作戰,並參與了平津戰役。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前夕,樊語鄉率領一個騎兵連,成功搶占長江渡口的石灰窯,得到汽艇、木帆船各十餘艘,有利渡江。此後,樊語鄉繼續在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各地參與戰鬥。他這時一直負責處理軍隊繳獲的黃金、白銀、玉器、珠寶、古玩等敵軍財產,從不虧空或私藏,也嚴格管理財物和教育下屬。到了海南島戰役前夕,解放軍四十軍和四十三軍聯合指揮部安排四十三軍後勤部負責渡海作戰的諸多技術難關。樊語鄉與沿岸漁民、海員交流,決定在帆船上安裝汽車發動機,自行改造出機動木帆船。他沒收當地漁霸(占有各種漁具以剝削漁民)的木帆船,並發動部隊兵員一起按他的計畫改造船隻,成功在三個多月內預備了數千艘這樣的機動木帆船。他又號召漁民隨軍上船,協助部隊渡海。到了大舉登入海南島當晚,樊語鄉親自領導首批渡海的後勤隊伍。解放軍在海南島戰役勝利後,樊語鄉受到軍中嘉獎。

解放戰爭時期的樊語鄉 解放戰爭時期的樊語鄉

戰後軍政管理工作

樊語鄉一直對後勤工作貢獻卓著,因此在1950年5月後獲任命為任華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調到廣州工作。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期間,樊語鄉被中共黨組織委派負責後勤部的三反五反工作,當時上級領導規定後勤部必須揭發指定人數的貪污犯(稱為“指標”),但樊語鄉不怕別人非議,拒絕盲目遵從不合理的過高指標,沒有為了滿足上級要求而舉報無辜者。

1952年9月,樊語鄉被中共中央軍委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解放軍後勤系統的最高學府,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科學研究部的第一任部長。他任內致力於推展後勤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出版了不少後勤研究學報等學術刊物,並帶領研究人員編寫教材資料。由於教研成績優秀,樊語鄉獲擢升為副教育長,後又再升為教育長。任職教育長期間,他推動後勤學院改革,調整機關結構。他也參與教材編寫工作,並審批其他教員撰寫的教案。此外,他改進學院既有的教學方法,增強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教育,並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度、多樣性,親身參與學院的理論課堂和實習訓練,頻繁帶領師生參加知識實踐活動,還經常和學生一塊兒圍在沙盤模型旁邊,設題讓學生解難。樊語鄉多次以教員身份參與軍事演習,例如在1955年秋季的遼東半島演習上帶領師生指揮後勤工作,又在1956年夏季大演習上講課。研究方面,他在《後勤學術》、《後勤參考資料》、《教學通訊》等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例如《毛主席論後勤》、《毛主席給後勤的有關電報》等。

樊語鄉在1955年獲授大校軍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批獲得大校軍銜的軍人(“開國大校”)之一,同時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在1957年6月的反右運動期間,上級部門要求後勤學院交出指定數量的“右派人士”,但樊語鄉為人冷靜,他認為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下屬反對中共,因此堅持沒有舉報別人為右派,努力保護下屬。即使有下屬為他整理了部門內的右派名單和相關“證據”材料,但他依然堅決拒絕。這導致外界多次批判樊語鄉,為他扣上“右派”的帽子,但他頂住壓力,由始至終沒有交出一個右派人士。

1968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至死。1976年1月12日經總後勤部黨委批准定為烈士。

家庭生活

樊語鄉的妻子名為葉建華 (1921年-2008年),兩人曾經同在後勤部門工作,育有三個女兒。他持家以嚴,對三個女兒予以嚴格要求,因此她們刻苦學習,全都考上大學。1945年部隊從錦州北進佳木斯的時候,葉建華碰巧臨盤,當時天氣嚴寒,加上正值戰時,她的生活非常困苦。不過,樊語鄉拒絕上級勸告,堅持在前線工作,沒有留下照顧妻子,還勸妻子暫時躲在民眾家裡,最終她獨自在附近一帶產下女兒。這事令軍中流傳“樊語鄉可以為了革命而拋妻棄子”的佳話。

樊語鄉與妻子葉建華於1957年 樊語鄉與妻子葉建華於1957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