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繼美

樊繼美

樊繼美,男,漢族,傳統玩具(郯城木鏇玩具)傳承人,非遺傳承人61歲的樊繼美是樊氏家族的第21代。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推薦名單。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郯城木鏇玩具代表樊繼美

郯城縣港上鎮樊埝村是譽滿全國的木镟玩具之鄉。這裡出產的木镟玩具精巧別致,圖案新穎,形象逼真,色彩艷麗,生動傳奇,鄉土氣息濃郁。

郯城木鏇玩具源於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郯城木鏇製品自創始以來,一直以樊埝村為中心,世代相傳,共傳至第十九代,並且歷代都有傳承比較典型的人物,對木鏇製品進行不斷創新。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郯城木鏇玩具以村民樊繼美為代表,生產京劇臉譜、木偶人等。同時,在樊繼美的帶領下,木镟玩具的製作完成了由手工向機器生產的方向轉變。

木鏇是童年必學的“農活兒”

說起樊繼美,首先要說的便是他所生活的樊埝村。25日,採訪中的樊繼美一開始便向記者娓娓談起了樊埝村的古老傳說。

相傳,樊氏始祖樊木從江蘇贛榆逃荒行至沂水河畔,在城西30里的沂河東岸落戶。因迫於生計,便拜鄰村木匠徐某為師學藝。他很快精通了各種技藝,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樊木心靈手巧,他根據手拉皮帶使鑽頭轉動的原理,製成了簡易鏇車。開始製作刀把、花棒錘一類簡易的玩具。後來,樊木逐漸摸索出一套製作木镟玩具的技藝。晚年他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孫,就這樣世代相傳了下來。

樊木當年落戶的地方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樊埝村”。幾百年來,子子孫孫在其前輩的言傳身教中,做出各種刀把等日用品以及花籃、花鼓、花槍、高低棒人等玩具,拿到集市、廟會等熱鬧的地方售賣,以補貼家用。

出生在樊埝村的孩子,都是從童年起便開始跟著父母學這門手藝。樊埝村人多地少,光靠種地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做木鏇玩具的手藝被樊埝村人當作了一項農活兒。村上幾乎家家都有“鏇車”,村民們平時務農,入冬以後便開始忙碌起來。

1950年出生的樊繼美和村里其他孩子一起,從六七歲時便開始幫著父母,像學種麥、種花生等農活兒一樣,學做木鏇玩具。在多年的製作中,樊繼美逐漸的掌握了木鏇玩具的製作流程。

由手工向機械的變革

1970年,樊繼美參軍到了部隊,一直到1977年,在部隊里的樊繼美沒有機會再接觸木鏇玩具。1977年,樊繼美從部隊退伍。回到村里以後,他又在自己家裡生產木製的玩具,如虎頭槌、燕車、高低棒棒人等。只是,當時樊埝村製作木鏇玩具都是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小打小鬧,產量不大。

隨著社會對郯城木镟玩具這種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視,1985年,樊埝村成立了“木鏇製品研究開發中心”,由樊繼美負責,專門進行木鏇製品的研製開發。緊接著,懂技術的樊繼美被請到剛成立的鄉工藝禮品廠擔任廠長。

樊繼美說,當時,做木鏇玩具主要是靠“鏇車”,而村里用來製作木鏇製品的“鏇車”一直沿用古老的手工式,費時費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樊繼美的帶領下,工藝禮品廠開展了一次以引進新技術為主的生產工具的變革,研發出自動的“鏇車”機器,使木鏇玩具由手工向機器生產的方向轉變,使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與此同時,樊繼美發現原來使用的顏料質量太差,而且拿在手裡把玩時,顏色會粘在手上,經過試驗,樊繼美選擇了用油漆來上色,這樣顏色既亮麗,又不會掉色,保存的時間也長,使木鏇玩具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

郯城木鏇名氣傳國外

樊繼美說,生產工具的改進使樊埝村的木鏇玩具進入生產高峰時期,當時的樊埝村“家家鏇車響,戶戶彩繪忙”。

郯城木鏇玩具的名氣越傳越遠,經常有國內外的客戶拿著樣本到廠里讓他們加工。他們根據樣本上國外市場上的一些產品,再根據國內市場需要的東西,開始琢磨、設計符合不同國家、地方人們喜好的木鏇玩具,如穿著和服的“日本娃娃”、聖誕老人、胡桃人等。

在1989年的一次廣交會上,他們的玩具引起了大量客商的興趣,其中有一個美國客商看中了他們的玩具,僅那一次廠里就順利的拿到了300萬元的定單。

但是,由於當時正處於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度階段,工藝禮品廠漸漸走入困境。1991年,樊繼美無奈地離開了廠子。

回家後,不甘心放棄的樊繼美又開始在家裡籌備生產木鏇玩具,設計了一些如京劇臉譜、木偶人、西遊記人物等現代樣式的木鏇玩具。2003年,樊繼美帶這自己的木镟玩具參加青島啤酒節,在這次的啤酒節上,他的玩具被搶購一空,賣的非常的“火” 。

在挖掘保護老產品的基礎上,樊繼美不斷創新,開發新品種,拓寬了銷路,使木鏇製品銷往日本、韓國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本小利薄漸被村人摒棄

樊繼美告訴記者,其實製作木鏇玩具不是什麼尖端的高難技術,它只是一個小玩意兒,一學就會。用廢棄的楊、柳木塊為原料,在工具機上鏇出各部分形狀以後,進行組裝,然後根據需要上四五遍顏色即可,男女老幼都能動手製作。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大批集聲、光、電於一體的塑膠、電子玩具逐步取代了木鏇玩具,木鏇玩具幾乎淡出了市場。在當地各大商場的櫃檯上,很難找到一件傳統的木镟玩具。由於效益等原因,願意從事木鏇玩具生產的人越來越少,不少人把眼光挪向外出經商或打工上,即使從事木鏇製作的人,也大多把精力放在做實用簡單、效益快的刀把、鍋把等各種日常生活用上了。

木鏇玩具、尤其是傳統木镟玩具的品種也越來越少,樊繼美告訴記者,原來村里各種各樣的木鏇玩具大約得一二百種,而現在除了他,村里其他人能做出來的也就十幾種而已了。樊繼美告訴記者,由於沒有合適的人跑木鏇玩具的銷售市場,樊埝村的人多是“守株待兔”般地在家裡等待遠方的客戶上門訂貨。

樊繼美告訴記者,這個問題也已經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現在從縣裡到市里,都非常重視木鏇製品的的生產和發展保護工作,社會各界都在最大限度地努力保護好傳統作品,並不斷開發具有民間民俗特色的新產品。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推薦名單。

評審意見

樊繼美,幼年時受祖輩和家庭薰陶,自懂事起就幫助家庭學習製作玩具,常跟隨村人帶著自家製作的木鏇玩具去各地趕廟會擺地攤。成年後,師從其父樊再聲系統學習木鏇玩具製作技藝;退伍後從拾技藝,在全面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作品風格強烈,參加多個展覽,所取得的成績受到社會關注,獲得多項榮譽。積極開展授徒活動,徒弟中已有多人能夠獨立製作,並取得成績。樊繼美的傳承譜系清晰,作品形式多樣,技藝全面,製作精湛,業績突出,傳承能力較強,在當地擁較高的知名度,符合申報條件,同意推薦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