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梨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如蓮居士作《說唐三傳》,又名《異說後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後人亦稱《征西全傳》。書中敘述樊梨花與薛丁山馬上訂親及薛一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的故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間有很大影響。戲曲中一些劇目即取材於此。如《馬上緣》、《三休樊梨花》(或《三請樊梨花》)。

介紹

明清小說中有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歷史小說、英雄傳奇采自民間口頭傳說,經文人創作加工為案頭讀物,隨即又為廣大的市井說唱藝人借鑑為話本,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口傳心授,世代流傳.後來也有人整理為“說書體小說”.以純散文形式出版。在由民問傳說、小說到說唱,再到“說書體小說”的過程中,故事情節得到提煉,人物形象愈加豐滿。
征西全傳》中的樊梨花,性格尚嫌模糊,缺乏生活依據。因作者採用神魔小說筆法,有些情節荒誕離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 飛刀、攝魂鈴、捆仙繩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然而在後來民間說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斷的扭富和發展,說書人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從現實中尋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發展變化的軌跡,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眾多有關樊梨花故事的說書體小說中,西河大鼓名家郝艷霞所作《薛丁山征西》對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創作,就最具代表性。
樊梨花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