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馬廠

樂馬廠

樂馬廠位於雲南省魯甸縣西南龍頭山境內,距縣城70里,是我國古代朱提銀的主要產地。遺址被列為魯甸縣 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有關資料考證,從西漢時起到清朝嘉慶年間,朱提銀歷史大約有一千八百多年,而且品位高、產量大,其中大部分產于樂馬廠。

歷史文獻

《滇系·賦產》云:“中國貨幣盡出於滇,…….昔產銀盛時,內則昭通之樂馬,外則永昌之募龍,樂歲出銀不資,故南中富足,則利天下。”清乾隆年間,樂馬廠銀礦達到鼎盛時期,雲集十萬餘人人年產銀五十萬兩,銅三萬六千斤。據據魯甸縣民國地誌資料料記載載“洎乾隆中葉樂馬廠大旺,四方來游者,雲集輻輳,繁盛冠於各縣。獅子、蓮花、福祿、朝陽四洞名溢海宇。士子之北京會試,至盧溝橋手摩全國府縣題名石刻,魯甸二字為之陷落,其盛名可知。”當時,整個樂馬廠礦區,礦洞滿山,爐火通明,道路四通八達,縱橫數十里。從縣城到樂馬廠,一路檐燈高掛,晝夜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發展歷史

樂馬廠出土文物 樂馬廠出土文物

樂馬廠的主要礦區範圍,當地人概括為“九山二岩兩塊地”,即大佛山、老君山、金中山、五台山、營盤山、黃礦(gong)山、照壁山、觀音山、青龍山、紅石岩、手扒岩、西瓜地、蘿蔔地。當地流傳著一首順口溜:“大佛巍巍體至尊,仙人洞裡方修成。五台營盤青龍現,一堵照壁朝老君。蘿蔔西瓜觀音種,紅岩黃礦地記憶體。一片金鐘打其響,龍頭擺尾朝天生。”其實樂馬廠礦區還包括周圍的火德紅、大水井、翠屏、樂紅等地,方圓不下500平方公里。

樂馬廠的中心礦區在今八寶村的老君山腳下約十平方里圍可的礦洞有:天成洞、萬昌洞、當陽洞、大有洞、福祿洞、獅子洞、蓮花洞、金馬洞、元寶洞、涼風洞、白馬洞、玉龍洞、雷神洞、四合洞、托口洞、黑風洞、三陽洞、四新洞、上八洞、下八洞、狗洞、水血洞等三十多個。洞深幾百米以至上千米,裡面多有岔洞和配風巷。在觀音洞裡還設有辦案和唱戲的“官坊”鬧堂等,由此可想見其規模。

在“大旺”時期。各地礦商均分籍結夥,組成同鄉會,並建立了各自的會館(寺廟)。如禹王廟、觀帝廟、楚聖宮(以上為湖南人建)、萬壽宮(江西人建)、壽福寺(福建人建)、財神廟(雲南人建)、西王廟(峽西人建)、清真寺等。所謂樂馬廠“八大廟”實際大小寺廟有十幾所。

隨著這些寺廟的配套建設,出現了許多壯麗的奇觀,如:利台、二台、五台、號台、望鄉台、月牙台、“三架樓梯望月亮”、“三步兩洞橋”等,加上大佛山、老君山、金鐘山以及照壁山的奇峻風姿,形成了一派樓閣林立,台階宛延、鐘鼓四起,奇峰巍峨的壯麗奇景。

據傳,在財神廟有一鼎大鐘,高八尺、重六千斤,上有三排文字,稱為鍾匾。其響聲可傳數十里之外。

應該說,樂馬廠的歷史文物是十分豐富的,幾經歷史滄桑,埋沒於地下者多,毀失於天災人禍者尤多。但至今坑洞、台階及古廟遺蹟尚存,還有石獅、石猴、石鼓、碑記、墓志銘、古桂、財神廟等,均可作為“樂馬廠大旺”的佐證。

“樂馬古桂”是這些佐證的典型代表。位於西王廟(今八寶村公所駐地)東側,於大旺時期所植。其樹有三,相距10米,呈三角形位置,兩為金桂(開黃花),一為銀桂(開白花)。三株桂樹規模相當,每圍2米,高8 米;枝葉茂密呈蘑菇形,覆蓋面積約500平方米。每年六月和八月兩次開花,每季連開兩次。夏秋花放,香播十里,實為罕見。

在古桂下面有兩塊石碑並排而立,吸引著過往客人。一為新制的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牌,上面刻著“樂馬廠古銀礦遺址”八個大字;另一塊是古時西王廟碑記,上面亦有八個大字:“萬古千秋、爐火正旺”。

樂馬廠人大多是祖輩在“大旺”時從外地搬遷而來。其中以江西、江蘇、湖南、四川人最多。現今他們的文化習俗均保留著中原及吳楚之風,如龍燈舞、獅子舞、請春客等。

建國以來,國家地質隊對樂馬廠一帶的考察,幾乎沒有間斷過。近年,在紅石岩、黃礦山一帶,又發現了豐富的礦藏。龍頭山的選廠、茨院的冶煉廠、天生橋的四級電站都在加緊建設,樂馬廠的公路已經修通。我們可以高興地告訴人們:樂馬廠再旺時,再也用不著人背馬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