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特產

建國後的1952年,海水養殖面積僅1500畝,到1957年已超萬畝。 人,大部分人從事捕撈、養殖業,水產品年產量達18610噸,其中,海洋捕撈5600噸,海水養殖13000噸,淡水養殖10噸。 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000噸,是樂清市的一個著名漁鄉。


樂清,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東臨樂清灣,與東海相接,南隔甌江,與溫州市區跨橋相接,人口111萬,自晉孝武寧康二年(374)置縣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樂清市是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是“溫州經濟模式”的發祥地,以“敢為天下先”聞名四方。它被新聞界稱為“東方啟動點”“溫州之窗”。 一、樂清灣漁業概述 樂清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降水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長,光照適宜。全市陸域面積1174平方公里(173.8萬畝),淡水面積5.76萬畝,海岸長129.64公里,海岸線邊緣為廣袤的海灘涂和一系列北東向排列島嶼散步其間,形成著名的半封閉的淺海內灣----樂清灣。全灣面積77.5 萬畝,本市占38.1 萬畝,其中灘涂20.6萬畝,淺海17.5萬畝。灣內港叉密布,潮流暢通,水質肥沃,資源豐富多彩,大自然的賜於,給樂清人民以捕撈,養殖為利。這裡灘涂廣為分布,潮漲為海, 潮落為灘, 海產豐富,有縊蟶,泥蚶,牡蠣,西施舌,海瓜子以及各種螺類,魚蝦蟹類。樂清素質有“魚米之鄉”譽稱。 漁業歷來是樂清經濟的支柱,清代陸玉書詩讚:“永嘉江外水連天,一望蒼茫不見邊。渡過鏵楸三十里,誰知滄海盡桑田”。捕撈與養殖其盛衰成敗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遠在4000年前,樂清先民已在這片土地生息,從事漁獵活動,新中國建立後,樂清漁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50年來,樂清漁業經歷復甦,停滯, 發展, 徘徊,大發展的曲折過程,短短的50年,取得歷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成績建國初期,樂清漁業由恢復迅速走上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變革舊的生產關係,進行漁業技術改造,1956年冬首對機帆船問世,60年代,機帆船發展很快,至70年代中期,基本實現海洋捕撈機帆化,網具呢龍化,結束了舊中國祖祖輩輩的海上生產安全是“有風靠篷,無風搖櫓,三天捕魚,四天曬網”的歷史。80年代,調整作業結構,漁輪生產異軍突起,實行沿岸,近海,外海捕撈相結合,重點向外海發展,形成“多海域、多作業、多品種”的捕撈新格局。境內海洋漁場範圍並不大,以地理位置而言,擅有樂清灣漁場之列。樂清灣漁場包括港漁業區和灘涂漁業區。二、海水、淡水養殖
海水養殖是振興樂清漁業的優勢所在。建國後的1952年,海水養殖面積僅1500畝,到1957年已超萬畝。60年代,灘涂養殖面積持續回升,年均養殖面積1869畝,產量5103噸,比50年代分別增長1。9倍和2。6倍,七十年代,發展貝、藻人工養殖,年均面積25323畝,產量7151噸, 比60年代分別增長83%和88%。80年代,隨著漁區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戶養成為主要形式,海水養殖業開始進入嶄新的大發展時期,苗種從單純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到人工養殖資源,從單一的養殖方式,發展到“立體”混合養殖方式,從單一的貝類3個品種,發展到貝、藻、魚、 蝦四類20多個品種,生產布局漸趨合理,養殖技術顯著提高,1981年,海水養殖面積31070畝,產量11205噸,到了全國海水養殖年產超萬噸的11個縣(市)行列。81年3月, 浙江省人民政府確定樂清灣為海水重點養殖基地,1985年,完成落實灘涂使用權後,調動了千家萬戶開發荒灘荒塗積極性。養殖面積和年產量都成倍增加,其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品種之多,史無前例。1990年,海水養殖面積 86596 畝,產量 22252 噸,占當年水產品總量的59.6%,分別占溫州全市的65.9%、77.4%, 居全省重點養殖縣之前列。淡水漁業是在 “空白” 的基礎上,開始譜寫它發展的新篇章,樂清境內江、河水域漁業資源豐富,全市“八溪”,“九河”“一條江”形成一個溪、河、江、海水水相連的水系網路,清江現境中部,甌江在館頭入境,經縣境南側至岐頭山入溫州灣,系感潮河段,樂館運河長30公里,與柳市及樂成,虹橋諸河道連成一片,構成平原水網地帶。為內陸淡水捕撈漁業的集中地。輕貢生,黃彭臣(樂清人)在《竹枝詞》“滿江春水長魚蝦,解網歸來日已斜,笑道今宵眼正好,扁舟曾已系蘆花” 描繪了樂清淡水捕撈之盛況。 釣河鰻,耙螺絲,捉小蟹,捕小魚,凡濱河農家必從事之副業, 形成以張家灣的彈弓釣, 馬路角,三里的手網,蟾河堡,麻圓的油絲網,泮洋,龍坦的河擂網,倪宅,水漲的鸕鶿,芝灣,智廣,龍坦的誘釣鱔魚,西樟的手抄網,團魚,清江沿岸的小褲網,絲連網等各具地方特色的淡水捕撈的格局。60年代中期前,以淡水捕撈天然魚類資源為主。1967年,淡水養魚首次超越淡水捕撈產量,變為以人工養魚為主體,養殖類型有河道養殖,池塘養魚,水庫養魚,稻田養魚,新品種增養殖等,淡水漁業成為全現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淡水養魚面積已達4.42 萬畝,比1952年增長7倍多.
三、漁村、漁鄉 樂清有許多漁港、漁村和養殖場,其中較為突出的是蒲岐鎮和沙門島。 蒲岐鎮。位於縣城東偏北,東、南面臨樂清灣與玉環縣隔海相望,面積12.93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17畝,海塗面積1.7萬畝。轄18個行政村,其中海塗養殖的行政村15個,是樂清灘涂養殖重要鄉之一。全鎮總戶數 7307 戶,30200 人,大部分人從事捕撈、養殖業,水產品年產量達18610噸,其中,海洋捕撈5600噸,海水養殖13000噸,淡水養殖10噸。 蒲岐是古老的漁區,昔清人黃彭臣詩:“孤城四面繞桑田,魚瓦鱗鱗萬井煙,近海人家無別業,生涯多在釣魚船”鉤釣與苟業在清代就負盛名。蒲岐盛產縊蟶,泥蚶。建國後,尤其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些養殖專業戶走南闖北,足跡遍及沿海各省市,70年代,推廣縊蟶苗種中間培育技術。1983年,全社3058戶樣養蟶戶,戶戶繁殖蟶苗,苗產量達810噸,其中出售外地518噸,養蟶面積5900畝,產量1605噸,養蚶1109戶,面積 2100 畝,產量 625噸,與外鄉外縣聯養4000畝,1987年,發展對蝦養殖,1988年,面積已達283畝,產對蝦5噸,該鎮水產養殖面積1.9萬多畝,水產品總量達1.5萬噸,從事海水養殖萬餘人,小水產品生產是蒲岐一大特色。這裡塗寬數萬畝,潮漲為海,潮落為灘,灘涂生物資源茂盛,大量繁殖著泥螺,海瓜子,青蛤,爛芝麻,彈塗魚,望潮,章魚,海鰻,蝦蛄,青蟹等,年產量約350 噸,漁業的繁榮同時帶動了蒲岐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事加工的企業逐年增加,個體戶加工戶近萬戶,年加工額5000餘萬元。 如何抓住區域優勢持續發展“水上”經濟“抓大扶小”發展和提高現有加工業,增加水產品的附加值已勢在必行。蒲岐運用了改革思路狠抓規模加工企業的發展,以市聯營冷凍廠為龍頭的海味鮮集團有較先迸的加工與儲藏設施,有較高層次的科研人員,做大做強這些企業可帶動蒲岐整個水產加工業的發展。針對目前國內國際的市場現狀,該鎮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以海味鮮集團為龍頭,先在法國、荷蘭等國家創建公司,拓寬國外市場;橫向聯合文成縣的山海食品有限公司,實行同行業跨地區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互補;並以“海”帶“陸”開發陸地資源,在大荊、雁盪等地開發蔬菜、林果、藥材等基地,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
在“扶小”方面,蒲岐鎮引導扶持傳統的個體水產品加工業,化“粗”為“精”,促使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水產品加工“一片紅”。據統計,全鎮小宗加工泥螺、蟶子罐頭等企業育13家;鰻鯗、蝦乾、魚皮加工戶約有800 多戶,產值近 1000 萬元。尤其是有30年歷史的鯊魚加工業,由於科技含量不高,資源浪費嚴重,經濟效益低下。根據這一現狀,該鎮聘請水產品加工科研人員進行指導,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組織技術交流,解決技術難題,變粗放型加工為精深加工,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通過開發新產品,在外設立購銷點等舉措,已初步形成水產品產供銷一條龍。 另外在蒲岐建有漁港處,陸域範圍上至雙嶼陡門,下至蒲口,83年,漁村在港區南岸建機帆船碼頭1座,89年建200噸級鋼筋混凝土固定漁輪碼頭一座,近年在碼頭前沿挖深港池,現收平港作業漁船15對,港區陸上建有冷庫2座,並設有水產品加工廠,油庫,供水設備等。 漁業帶動了全鎮經濟效益的迅速發展。 沙門島,為專業養殖海島,位於縣城東北, 樂清灣北部, 東過西門港和楊梅山港與溫嶺為界,南越東海塗與玉環為鄰, 西隔白溪港與白溪鎮相對。 北經白溪港塗與水漲,湖霧兩鄉鎮遙望,轄5個行政村,1580戶,海塗面積1.7萬畝,海水養殖業是該島主要的經濟收入產業,82年建立公社後,淺海灘涂養殖總面積7585畝,產量1594噸,比81年分別增83.7%與19.2%,養殖品種也逐漸擴大,80年代中期後,對蝦養殖發展迅速,目前海水養殖面積1.5 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000噸,是樂清市的一個著名漁鄉。在沙門島有一個白沙村, 以前這個村是沙門島5個村中最窮最落後的,而如今卻是樂清市的一個經濟強村。為什麼會發展得這么快呢?主要是漁民們思想的轉變和生產結構的調整所帶來的,白沙村以前祖祖輩輩都是靠曬鹽謀生,可是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單靠老式的曬鹽已不能適應整個社會的需要。鹽的銷路也越來越難,農民的收入始終無法提高。加上白沙村的地理位置,年年要受颱風的侵襲而遭重大的經濟損失。不但沒有任何經濟收入,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村民們看著鄰村靠養殖逐漸富裕起來,於是有一部分人也開始嘗試圍塘養殖,從85年開始到87年共圍塘1500畝,以單一的養殖為主,主要品種就是對蝦。
養殖剛起步時,由於養殖技術比較薄弱,產品結構單一化,每年只能養殖蝦或蟶,一年一收穫,養殖戶又因摸不準市場規律,大部分養殖戶虧空。隨著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大,白沙村人逐漸意識到只有調整產品結構,推廣科學養殖才是唯一的出路。白沙村雙委通過多種渠道,健全科技網路,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改變養殖模式。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溫嶺市養殖村結隊互助聯合承包養殖,吸收外地資金,引進科技人才,進行蝦與貝殼類混合養殖,利用塘底 50% 的空間投放蝦類、蚰蠓等水產品, 這樣既充分利用了貝殼類養殖剩料,節省了投入,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據統計,每畝蟶田投放對蝦、泥蝦進行立體混養,可增收0.4 萬元。白沙村水產養殖的產品結構從原來的單一化走向多元化,養殖模式也逐步向立體化推進。 向全村推廣“立體混養”後,該村又根據實際,逐漸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將供種、生產、育苗、銷售進行規範化管理,避免了無序競爭。1997年,該村水產總值達3000萬元,人均水產值2萬元,共有集體資產 500 萬元,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專業村,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目前全村有85% 以上的村民從事專業水產養殖。在帶領村民走向富裕的同時,該村也加快了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確保上千畝圍塘水產養殖穩產增收,該村投入近200 萬元的資金用於標準塘的建設,投入110萬元引水上島,還撥出25萬元為村民養老基金,每位60 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可拿到884元的補貼。94年村里投入40 多萬元建了一座漂亮的教學樓,讓孩子們坐上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告別了在破廟上課的歷史,使村裡的孩子們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白沙村只有在潮漲時才能入島和離島, 在這樣一種交通不利的條件下, 經濟發展卻如此迅速,不得不讓人感到震驚,用白沙村的村委主任的話說:全村有今天的成績,全靠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政策的開放。 四、水產品加工、購銷 樂清市的水產品加工從唐、宋時期就有。那時有風乾、曬乾、鹽漬、糟醉、煙燻等,為常年銷售的產品,生產工具主要是木桶,陶缸,醃魚池。建國後,50年代,仍沿用傳統的“一把刀、一把鹽”的老辦法,甚少改變,70年代,借用溫州市有關冷凍廠家,進行部分魚貨凍鮮儲運,加工出口,80年代,專業水產冷凍庫迅速發展,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在漁業生產中日漸套用,低質鹹乾品比重下降,鮮凍品比重上升,形成從港口到市場銷售網點的小冷庫,冷藏箱櫃的冷庫群體,開創了水產品保鮮加工新局面,活躍了市場。
建國前樂清是水產品購銷主要是通過魚商,小販和魚行。建國後水產品購銷主要是通過自產自銷與代運代銷,統購統銷,購銷,購銷全面放開,自產自銷與代運代銷是組織漁民聯合運銷------魚貨集中推銷處,幫助漁民自產自銷,代運代銷,代加工等業務,同時收取手續費2%,並鼓勵個體商販代運代銷,銷後付款。1956 年3月縣水產供銷公司成立,水產品開始納入國家計畫管理,有水產供銷公司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供銷合作社,聯合商店,合作商販,均由水產供銷公司計畫調撥,以零售為主, 1979 年開始對集體漁業社隊生產的產品試行派購與議購相結合的政策,此後逐步減少購品種,調整購任務,水產品流通開始放寬,搞活,接著從 1985 年 3月一日起,一律不購,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鼓勵產, 銷直接見面, 漁民可以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也可以長途運銷,這無形中給漁民們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樂清是東甌先民的孕育地之一,遠在四千年前,這裡就升起了文明的曙光,樂清鍾靈毓秀,歷史上出過王十朋,李孝光,侯一元等名人,自近代以來,也不乏名流俊士。樂清的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眾多,人民崇尚知識。人才,人文環境好。樂清是著名的“工藝之鄉”,黃楊木雕,細紋剪紙,玉石鑲嵌,畫簾,十字花,竹編,草編,石雕,首飾龍等工藝美術品生產歷史悠久,精品佳構疊出。中國著名風景區雁盪山就位於樂清境內,雁盪山開山於南北朝,揚名於唐宋,1500年來,一直以“山水奇秀”躋身於中國十大名山之列。 悠悠歲月,幾經滄桑,樂清天華物寶,人傑地靈,水產資源豐饒,漁業歷史源遠流長,廣大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家門前一片廣闊的藍色土地上,捕魚撈蝦, 種蟶養蚶, 不斷地譜寫開發海洋,發展水產的新篇章。如今,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樂清人民在在意氣奮發,鬥志昂揚地投入第二次創業之中,為實現“海上樂清”戰略作不懈的努力。樂清的明天將更加燦爛、輝煌。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