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土母親

全新的譯文,真實的獲獎內幕,細緻生動的作家及作品介紹,既展現了作家的創作軌跡、作品的風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學的內在規律。 後又受拜倫、雨果等人影響,發表了《撒丁尼亞之花》(1892)。 20年代開始,她的創作又有突破,由撒丁島轉向更廣闊的天地,也更注重對人物內在精神世界的描寫和挖掘。

內容介紹

本書為“諾貝爾文學獎文集”叢書之一,收錄了1917年獲獎的《樂土》和1926年獲獎的《母親》兩部作品。全新的譯文,真實的獲獎內幕,細緻生動的作家及作品介紹,既展現了作家的創作軌跡、作品的風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學的內在規律。題材廣泛、手法各異,令人在盡情享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更令人在各種不同的思想境界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啟迪,從而領會人生的真諦。

作者介紹

格拉齊婭·黛萊達(Grazia Deledda,1871-1936)義大利女作家。出生於撒丁島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詩人,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她從小受到地方傳統文化的薰陶,她童年時代就酷愛文學,13歲便開始發表作品。
黛萊達早期創傷受大仲馬、海涅等人影響,情節怪異,色彩濃艷。後又受拜倫、雨果等人影響,發表了《撒丁尼亞之花》(1892)。此後開始研讀巴爾扎克以及俄羅斯古典作家作品,特別是接受以維爾迦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創作主張之後,她的小說由浪漫主義轉入現實主義,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20世紀初,黛茉達創作進入成熟期,發表了小說《伊利亞斯·波爾托盧》(1903)、《灰燼》(1904)、《鴿子與老鷹》(1912)、《橄欖園的火災》(1918)等佳作。這些作品都是以撒丁島為背景,描寫古老、閉塞、寧靜的宗法社會如何在醬主義強力衝擊下瓦解、崩潰的過程,以及那些純樸、善良有如聖經《舊約》中的農民所遭受的苦難與精神上的創傷。
20年代開始,她的創作又有突破,由撒丁島轉向更廣闊的天地,也更注重對人物內在精神世界的描寫和挖掘。重要小說有《母親》(1920)、《孤獨者的秘密》(1921)、《飛往埃及》(1927)和《安娜琳納·畢爾西尼》(1927)等。其中代表作《母親》“具有風格上的活力、技巧上的功夫、結構與社會的關聯”(頒獎辭),義大利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芮維納尼稱之為“最輝煌的作品”。黛萊達的作品題材比較窄,但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道德使命感。她善於以細膩抒情的筆觸描繪撒丁島的風土人情,人物刻畫生動,風格簡潔、吉朴。1926年,“為了表彰她那些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繪其海島故鄉的生活,並以同情心深刻地處理人類的共同問題”,她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