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紫葉甲

榆紫葉甲

昆蟲名,屬鞘翅目,葉甲科。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貴州等。寄主於家榆(Ulmus pumila)、黃榆(U. macrocarpa)、春榆(U. davidiana)等榆樹等。是榆樹的主要食葉害蟲之一,尤其早春大發生時,常將新發葉食光,嚴重影響榆樹的生長、發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榆紫葉甲

榆紫葉甲榆紫葉甲

學名: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
類屬:鞘翅目 葉甲科

分布為害

近年來,榆樹受榆紫葉甲危害嚴重,有些地方將榆樹葉片全部被吃光,甚至一年內吃光幾次,嚴重削弱了榆樹的生長勢。榆紫葉甲是食性單一的食葉害蟲,現將榆紫葉甲的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頭成蟲一年內約取食30個葉片,主要危害春榆家榆白榆等。榆樹在受到榆紫葉甲的危害後,受損葉片的光合作用嚴重減弱,營養物質積累少,連續危害後很難維持植株正常的生長,導致樹木衰弱並瀕臨死亡。

形態特徵

長1.7—2.2mm ,寬0.8—1.1mm , 有淡茶色、茶色和咖啡色, 卵期因氣溫不同而不同,一般4-14日,幼蟲期約20天,幼蟲孵化後即取食,共4齡,老熟幼蟲在樹下土中化蛹,期10天,新羽化成蟲上樹後大量取食,進入夏季高溫時,群集於樹幹陰涼處夏眠。蟲口密度大時,將葉片吃光後也群集在一起呈休眠狀態,氣溫轉涼時出蟄活動,並開始交尾,但當年不產卵。9月份以後,相繼下樹入土越冬,入土深度2-11㎝,一般在距樹幹60㎝範圍內,3-6㎝居多。成蟲不能飛翔,具假死性,尤其新羽化成蟲及剛越冬後的成蟲假死性較強。

發生規律

榆紫葉甲又叫榆紫金花蟲的昆蟲。在北方地區一年發生一代,以成蟲在土中越冬。一般4月初成蟲上樹取食交尾產卵。成蟲上樹後開始取食嫩芽和幼葉,4月下旬至5月初開始產卵,每雌蟲每年產卵800餘粒,一般產卵於枝稍和葉背,卵長1.7—2.2mm ,寬0.8—1.1mm , 有淡茶色、茶色和咖啡色, 卵期因氣溫不同而不同,一般4-14日,幼蟲期約20天,幼蟲孵化後即取食,共4齡,老熟幼蟲在樹下土中化蛹,蛹期10天,新羽化成蟲上樹後大量取食,進入夏季高溫時,群集於樹幹陰涼處夏眠。蟲口密度大時,將葉片吃光後也群集在一起呈休眠狀態,氣溫轉涼時出蟄活動,並開始交尾,但當年不產卵。9月份以後,相繼下樹入土越冬,入土深度2-11㎝,一般在距樹幹60㎝範圍內,3-6㎝居多。成蟲不能飛翔,具假死性,尤其新羽化成蟲及剛越冬後的成蟲假死性較強。但在產卵盛期或休眠期,即使搖震枝幹,也不易掉落。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除治

利用榆紫葉甲的假死性搖震榆樹枝幹,害蟲落地後假死不動,此時便可人工捕殺。該方法簡單易行,環保有效,但對於高大榆樹難以實施。

毒繩防治法

用柴油、機油、速滅殺丁等農藥,按1:1:8比例混合併浸泡製作毒繩,在榆紫葉甲出土活動前3-5天在樹上捆綁1-2道。該方法效果較好,但毒繩製作及捆綁費工且因毒性較大而不安全。

樹幹塗抹毒環

用柴油、機油和敵殺死等農藥,按1:1:10比例混合,塗抹樹木主幹,能有效防除榆紫葉甲,但塗抹後樹幹有一個黑圈,影響觀賞,且安全性差,對樹木生長有一定影響,故園林綠化中不提倡使用。

根部施藥

使用呋喃丹氧化樂果等毒性較大的農藥根部施用,榆樹吸收後傳導到各個部位,榆紫葉甲通過取食而中毒死亡。該方法雖然有效,但農藥殘留造成一定污染,園林樹木大多與人群近距離接觸,施藥的榆樹對人群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纏結塑膠布防治法

用表面光滑的塑膠布在主幹基部捆綁一圈,寬度在30㎝以上,使葉甲不能爬上樹冠取食而達到防治目的。要求樹幹平滑不存在大空隙,否則塑膠捆綁不嚴而防治效果差。該方法環保有效,但捆綁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將使樹幹腐爛而影響樹木生長。最好春季捆綁至雨季前撤除。

樹冠防治

若榆紫葉甲已爬上樹冠取食,可採用噴灑百蟲殺、滅幼脲等低毒、無毒藥劑,幼蟲盛孵期噴施吡蟲啉可濕性粉劑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樹冠防治費工、費藥,對高大榆樹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樹冠的化學防治是一種有局限性的補救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