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昆蟲的進化史

大到人類,小到不“起眼”的昆蟲,萬物皆有其源。昆蟲是從古生代(地球的存在至今分為無生代、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6個世代)的泥盆紀開始出現的,距今已有3.5億年,在地球上的出現比鳥類還要早近2億年,因此昆蟲可稱得上是地球上的老住戶了。

大到人類,小到不“起眼”的昆蟲,萬物皆有其源。昆蟲是從古生代(地球的存在至今分為無生代、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6個世代)的泥盆紀開始出現的,距今已有3.5億年,在地球上的出現比鳥類還要早近2億年,因此昆蟲可稱得上是地球上的老住戶了。

雖然昆蟲的體軀是那樣的渺小,在地球上出現得又是那么早,所遺留下來的佐證——化石又是那么稀小但歷代科學家們還是憑著極為豐富的想像力和地殼中保存下來的化石,將其與現存於大自然中的相似活體(活化石)進行對照比較,提供了使人們可以相信的昆蟲起源線索。昆蟲在地球上的發展史是隨著萬物的變化、時間的延續和不斷的演化、發展才被揭開的。

昆蟲最早的祖先是在水中生活的,它的樣子像蠕蟲,也似蚯蚓,身體分為好多可活動的環節,前端環節上生有剛毛,運動時不斷地向周圍觸摸著,起著感覺作用。在頭和第一環節間的下方,有著像是用來取食的小孔。這種身軀構造簡單的蠕蟲形狀的動物,便被認為是環形動物、鉤足動物和節肢動物的共同祖先,而且更是昆蟲的始祖了。

隨著時間的延伸,昆蟲肢體功能演化,逐漸登上陸地舞台。為了適應陸地生活,它們的身體構造發生著巨大變化,由原來的較多環形體節及附肢,演變成為具有頭、胸、腹三大段的體態。這個演化過程大約經歷了2億至3億年的漫長歲月,而且還以緩慢的步伐不停的繼續演變下去。

早期的昆蟲從小長到大都是一個模樣,所不同的只是身體的節數在變化,性發育由不成熟到成熟。那時它們在體軀上沒有明顯的可用來飛翔的翅,原來的多條腹足也沒有完全退化。後來有些種類的腹足演化成用來跳躍的器官;有些種類還保持著原來的體態,如現今被列為無翅亞綱中的彈尾目、原尾目及雙尾目昆蟲。隨著時間的流逝,大約在泥盆紀末期,有些昆蟲才由無翅演化到有翅。

在以後億萬年的漫長歷史變遷中,有些種類的昆蟲,由於不能適應冰川、洪水、乾旱以及地殼移動等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就在演變過程中被大自然所淘汰;也有些種類的昆蟲,逐漸適應了環境,這就是延續到現在的昆蟲。例如天空中飛翔的蜻蜓,倉庫及廚房中常見的蟑螂,它們的模樣就與數萬年前的化石標本沒有區別。

大約在2.9億年前,這是昆蟲演變最快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許多不同形狀的昆蟲相繼出現,但大多數種類多屬於漸進變態的不完全變態類型。在以後的世代中,又有些種昆蟲從幼期發育到成蟲,無論從身體形狀到發育過程都有明顯的變化,成為一生中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完全變態類群。

為什麼石炭紀成為昆蟲的發軔期?這與當時的自然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多種複雜的關係中,與植物的關係最為密切,因為當時大多數種類的昆蟲主要以植物為食。

石炭紀時期,大自然中的森林樹木已是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而且為植物提供水分的沼澤、湖泊又是那么星羅棋布,這就為植食性的昆蟲提供了生存和加速繁衍的良機。但是這優越的生存環境並不十分平靜,植食昆蟲與植食性的大動物之間,以及以昆蟲為食的其他動物之間,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激烈競爭,即使是體型小,貌不驚人的昆蟲之間也不例外。

在這場求生的殊死搏鬥中,並非體大、性猛的種類獲勝,反而是許多體形小、食量少、繁殖力強,尤其是以植物為食的昆蟲,獲得了飛速發展的良機。

昆蟲在地球上的生存與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也曾經歷過幾次大的起伏。其中比較突出的一次大的毀滅性災難,發生在距今2.
3億年至1.9億年前的中生代。那時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突如其來的變化,生機勃勃的陸地由於乾旱而變成不毛之地,森林綠洲只局限於湖泊岸邊和沿海地區的小範圍內,這就使植食性昆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源。在此階段的突變中,原來生活於水域中的部分爬行動物,由於水域的縮小而改變著水中的生活習性及身體結構,演變成了會飛的而且由植食性轉變成以捕食昆蟲為主的始祖鳥,這就使在森林、綠地間飛翔的部分有翅昆蟲,失去了生存的領空。但是也有適應性極強的昆蟲種類它們仍然藉助於自身的種種優勢,頑強地延續著自己的種群。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大約在1.3億年至0.65億年前的白堊紀)地球上的近代植物群落的形成,特別是顯花植物種類的增加,各種依靠花蜜生活的昆蟲種類(如鱗翅目昆蟲)以及捕食性昆蟲(如螳螂目等昆蟲)便與日俱增;隨著哺乳動物及鳥類家庭的興旺,靠營體外寄生生活的食毛目、虱目、蚤目等昆蟲也隨之而生,這樣便逐漸形成了五彩繽紛的昆蟲世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