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葉

楝葉

楝葉,來源: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葉。植物形態詳"川楝子"及"苦楝皮"條。藥理作用:苦楝子葉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蟲等對植物之侵害,而對人、畜無毒,其有效成分為類胡蘿蔔烴,是一種中醫藥的藥物名稱。

基本信息

楝葉

正文

楝葉
(《綱目》)

來源

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葉。植物形態詳"川楝子"及"苦楝皮"條。

採集

夏、秋采,曬乾。

藥理作用

苦楝子葉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蟲等對植物之侵害,而對人、畜無毒,其有效成分為類胡蘿蔔烴。

性味

《廣東中藥》Ⅱ:"苦,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

楝葉楝葉
止痛,殺蟲。治疝氣,蛔蟲,跌打腫痛,疔瘡,皮膚濕疹。
《綱目》 :"疝入囊痛,臨發時煎酒飲。"
②《廣東中藥》Ⅱ:"苦楝樹葉,研末外敷。治跌打腫痛,止刀傷出血。"

3.<<浙江民間草藥》 治瘧疾:苦楝樹葉和巫婆子葉曬乾,各三錢。清水煎服,不拘時。孕婦忌用.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洗,搗汁塗或研末調敷。

選方

①治疝氣,殺蛔蟲:苦楝樹葉與果實,煎汁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瘧疾:苦楝樹葉和巫婆子葉曬乾,各三錢。清水煎服,不拘時。孕婦忌用。(《嶺南草藥志》)
③治皮膚瘙癢或濕疹(包括頭皮瘙癢):鮮苦楝葉心(枝尖鮮嫩葉)一握,清水煎湯洗患處。(《泉州本草》)
④治腫毒:苦楝樹葉,烏桕樹蕊,二味酌量,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⑤治蜈蚣、蜂傷:楝樹枝葉汁塗。(《簡便單方》)

臨床套用

治療化膿性皮膚病
取苦楝樹葉洗淨切碎,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煎沸40~60分鐘,冷卻過濾,裝入消毒玻瓶中備用。每1000毫升溶液內加入10%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用法:先用苦楝葉溶液洗滌創口表面膿痂,然後用消毒紗布浸透藥液作創面濕敷,每3~5小時在紗布上加滴該藥液以保持濕潤。如創面廣泛或患部不易濕敷時,可每日用該藥液洗滌創面3次。一般用藥後第1日即見創面乾燥,紅暈消退,瘙癢顯著減輕;續治2~4天后即結痂落屑。共治療膿皰瘡、濕疹樣皮炎、慢性濕疹等疾患34例,痊癒25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