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明太祖第六子朱楨]

楚昭王[明太祖第六子朱楨]
楚昭王[明太祖第六子朱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楨(1364年11月29日—1424年),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母昭敬太充妃胡氏。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籓武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薨,諡號“昭”。

人物生平

受封楚王

出身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封之。”朱楨天資英睿,有謀略,天性端重,幼而喜學。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洪武十二年(1379年),隨皇太子朱標入文華殿,聽儒臣時講。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江夏侯周德興平定蠻夷,由此開始就籓武昌。曾錄《御注洪範》及《大寶箴》置座右。

初露鋒芒

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大庸(今湖南張家界)蠻夷。

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與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平定銅鼓衛(今貴州錦屏縣)、思州(今貴州沿河)諸蠻族叛亂。六月,率湯和平定靖州(今屬湖南)、上黃諸蠻夷。朱元璋稱讚道:“湯和言爾有謀略,真吾子也”。

洪武二十年(1387),征討雲南,活捉阿魯禿。

洪武二十二年(1389),初設宗人府,以朱楨為右宗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征討西蠻。洪武二十七年(1394),先後平定道州(今屬湖南永州)、全州叛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平定桂陽山寇。

洪武二十九年(1396)八月丁亥,盧溪、黔陽諸洞蠻夷叛亂,率軍自沅州(今湖南芷江)代山逾阻,至天柱山,深入苗寨平之。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朱楨與湘王朱柏,討伐古州(今貴州榕江縣)蠻族叛亂。朱楨請餉三十萬,又不親蒞軍。朱元璋詰責之,命城銅鼓衛而還。

永樂初,進宗人府宗正。永樂八年(1410)冬,上朝京師,得到明成祖嘉獎。永樂十四年(1416)冬,再次入朝,賜予甚厚。次年冬,獻馬二千匹。

憂傷而逝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二十二日,薨,諡號“昭”,享年61歲。其子莊王朱孟烷嗣。

家庭狀況

父親:明太祖朱元璋

母親 :胡充妃

妻:王氏(定遠侯王弼女)

兒子:

第一子朱孟熜巴陵悼簡王

第二子朱孟炯永安懿簡王

第三子朱孟烷楚莊王

第四子朱孟焯壽昌安僖王

第五子朱孟煒崇陽靖簡王

第六子朱孟爚通山靖恭王

第七子朱孟燦通城莊靖王

第八子朱孟炤景陵順靖王

第九子朱孟爟岳陽悼惠王

第十子朱孟炬江夏康靖王

女兒:

清湘郡主

安鄉郡主

澧陽郡主

興寧郡主

祁陽郡主

朱楨墓

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龍泉山位於武漢市東南約20公里處,南北兩條山脈,恰似兩條巨龍橫臥江夏梁子湖之畔,形成了7.6平方公里的幽谷。傳說,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後,就葬於此。從漢代起,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家,官府隱逸之士遷此隱居,這片山間盆地逐漸成為“靈泉古市”,有唐代宰相李奚修的“萬卷書樓”,元代宰相沈如筠建的“萬壽台”等。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家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位於今武漢市江夏區龍泉鄉龍泉山風景區內。朱楨死後為昭王,這裡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逐漸形成“三龜九寢十二景”,繁盛的“靈泉古市”就此被蠶食成森冷的楚王塋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漢有明九王墓的奇觀。

這9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占地100餘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昭園”城牆外左側建有碑亭,內豎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牆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龍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