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霞橋位於楓亭鎮東南部的楓慈谿入海處,隸屬楓亭鎮,距政府一公里,東與輝煌村接壤,南與錦湖社區,西面和學士街隔溪相望,北與霞街相連。社區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3平方公里。1997年,設8個居民小組,下轄霞橋、人民東路自然村。共628戶,總人口3400人。

歷史沿革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霞橋歷史悠久,唐貞元元年(785年),薛氏由霞浦長溪(今霞浦濂溪)遷霞橋定居。本村位於楓慈谿流(經霞橋)與海潮每晝夜兩次兩會(鹹淡調和)處,上有楓江太平橋,下游明代建的石橋稱下橋,宋至清代,霞橋屬連江里。民國時期,與霞街合保,屬三區(楓亭)管轄。1955-1957年,農業合作化時期成立楓光,楓隆兩個農業社,屬楓亭管轄。1958年9月,成立楓亭人民公社。楓光,楓隆分別改稱為第一,第二中隊。1961年,稱霞橋大隊。1984年12月,改稱霞橋居委會,屬楓亭鎮人民政府。

商貿簡介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霞橋楓慈谿如海處用石條築起航運碼頭,稱太平港。當時港道深2丈,3支桅桿(50噸)的木帆船可停靠,砂糖,桂圓乾,茶葉等土特產航運到日本,琉球,波斯,埃及等地銷售,還暢通至各國內大港。元代林亨,在《螺江風物賦》中記述太平港雲,舶艫街尾,風濤架空,招來遐珍遠貨,無不輻輳於南北賈客。至明代嘉靖年間,由於倭寇侵擾,商船遭劫,航運被逼停斷,至清代中期,霞橋太平港航運復興。民國時期有所發展,有涵江,莆田,仙遊,惠安,泉州,廈門等地的商賈雲集霞橋開設各種商行,豐源,泉發,聯遠,興江等17家商行經營出口糖類。桂圓乾,蜜棗,山貨等,進口豆餅,化肥,乾味,糧食,棉花,布匹,藥材,火油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霞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人民豐衣足食,正逐步邁向小康邁進。

仙遊縣農工貿批發市場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福建省仙遊農工貿批發市場於1998年4月28日在楓亭鎮後洋註冊成立,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經營工業品、副食品、農產品、乾鮮果品批發,提供場所、住宅配套設施服務,註冊員工人數為12人,註冊資本1280萬元人民幣。

1997年,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在中共莆田市委書記葉家松、中共仙遊縣委書記李德金陪同上視察仙遊縣農工貿批發市場。

古蹟勝景

霞橋境內有靈慈廟,古院,大帝廟,水仙宮等勝境。境內民人輩出。宋代有武狀元薛弈以及薛元鼎等。至清代登進士第者功16人。中華人名民共和國成立後有科學家,高級工程師等十多人。

金鳳橋即雙鳳橋,一橋二名,郡志以金鳳雙鳳為二橋,誤。成化二十三年薛文升建天啟間薛永鰲修。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余先君子名乙星,字子燮,博學多聞,每將祖居典故與余言甚詳,叮嚀戒以不忘。按金鳳、雙鳳實二橋也,初六世祖雲岫與兄共造陂下一橋,名金鳳,因溪流通海,潮至則水溢橋上,不可行,潮退則橋現,俗遂呼為沉橋,名鮮有稱者。後余族又造此橋,合前沉橋為二,故名雙鳳,與此說互異,並存之。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橋頭有宮,祀天妃娘娘、田公元帥,古號靈慈廟,今被兵占為煙墩,廟再建在上首。墩外有関帝廟今廢,其神像被兵扛在堡內崇奉

面太平港,埭內有大魚池三口,即兵備道大豐公書亭花木禽魚之盛,一時無雙,今俱廢。

沿埭而東,數武有龍官宮今訛稱龍華廟,亦廢

靈慈廟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神名龐琯,世人不敢呼其名,故稱龍官,祈雨墨水浸半壁,今灰墨半壁仿此,崇禎甲申薛公大豐重建,故事宮有鐵釘,祈取研水,治癬疥多效。效則添其釘以酬之,宮前有

石柱豎海旁,薛姓長房以此為海界,上刻阿彌陀佛四字,從此一直向東沿堤而去,即至陡門全安莊,皆屬雙鳳橋北,橋南有山名登科山。呂祖真人宮在焉,今宮廢,薛公篤、摯砌墳葬此。下即壁皋霞有三教祠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由太平驛東黃石巷出臬,即後洋,有七星墩。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古為閩中重鎮,楓慈谿日夜奔流不息,太平港(今霞橋港)風帆點點,是南北南北交通樞紐。

元代,狀元林亨在《螺江風物賦》中記述太平港云:“舳艫衍尾,風濤駕空”,“遐珍遠貨,不可殫名者,無不幅輳於南北之賈客”,“一哄之市,百貨駢集“。可見當時太平港之盛況。
古時,霞橋以葉、胡、馬、詹、李姓居多,後薛姓族人遷徙卜居於此,遂成望族,爾後葉、胡、馬、、詹等姓相繼外遷異地。居民均操討魚、航運為生,在那汪洋大海中,時遭海難,只能望洋興嘆!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一姓胡漁民得奇夢,望見一位年輕俊俏的神姑,身著靚妝對他道:“霞橋良民,舟楫時遭厄,為保此方民眾安寧,須在霞橋建蓋媽祖廟,分靈奉祀。”後仿佛望見神姑徐徐上天。 翌年三月廿三日,霞橋庶民365人,吃素三天,身著春裳,分乘12艘帆船(寓意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均平安),揚帆湄洲祖廟謁拜,奉回媽祖金身,在沉橋北側建廟,供祀天妃娘娘,中軍老爺和田公元帥。初曰“靈慈宮”,後因京都亦有此宮名,故易名“靈慈廟”。後漁船出海,均到靈慈廟請香或持符紙至船,祈求平安歸途,遂把霞橋港改稱“太平港”。
 時至清道光數百年間,歲月悠悠,風雨飄搖,廟宇幾度興廢。豪商薛和源建糧油倉庫,開設貨棧,以經營北方花生油著稱,銷售網路輻射福清、惠安、莆田、仙遊、永春、德化等縣。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薛財主為敬謝媽祖恩澤,於道光十八年(1838)耗巨資重建靈慈廟。 據說,天妃為助建廟宇,神化為一位村姑到某杉行購買杉木,杉木行財主觀其一弱小女子欲買杉木,對村姑戲言:“你若能把這支大杉扛在肩,我願無償捐助整座廟宇杉椽。”財主言畢,村姑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扛起大杉,財主見狀驚嘆不已,恪守諾言,把杉椽送至霞橋,並告情由,才知媽祖助建之事。如今,廟宇面積376.28平方米,門前石柱鐫刻著:“靈鍾地脈人文換,慈育民生德澤高”的楹聯,屋內下廳兩牆壁上繪畫從媽祖出世至濟民降妖的故事,每幅為60厘米見方的計56幅畫像。這座仿宮式廟宇,金碧輝煌,雍容大方,五彩繽紛,巍峨絢麗,屹立在太平港北側,傳聞遐邇,揚名海內外。1998年6月3日,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研究員魯克思到此考察媽祖文化時,欣然揮毫敬題在壁上的“聖跡益彰”四個大字,給靈慈廟增加了知名度。

薛奕宗祠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薛奕於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出生在今楓亭霞橋。宋神宗熙寧九年,與同郡莆田人徐鐸同中武狀元與文狀元。之後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陣亡,年僅30歲。其祠堂建於楓亭霞橋,被認為是清道光年間所建。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在全國“三普”實地調查期間,莆田市及仙遊縣文物普查隊發現了“中國目前有資料可考的第一位武狀元”薛奕的祠堂。該祠堂位於楓亭霞橋,其非常完整地保留了清道光年間地方古建築特徵。有關人士表示,薛奕祠堂兼具古建築學價值及人文歷史價值,希望將之申報為文保單位,以利於對其進行更好的保護。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記者乍看到薛奕祠堂,覺得它在外觀上和其它普通的宮廟沒有多大的區別。但隨行的市文管辦的專家指出——這是一座具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清式古建築。你瞧,大門口的一對抱鼓石,左右兩面都呈螺紋狀,螺鏇下是精美的雕花,抱鼓石正面雕有一個戴著方巾的人頭,方巾下是吉祥如意的麒麟獻寶圖。市“三普”隊隊長游國鵬說,抱鼓石上是否戴有方巾,是區別清朝與明朝的一個主要標誌,清朝的抱鼓石一般都雕有方巾。
“你看,這是螭虎檐腳,這也是清朝莆田地區較常見的建築手法之一。”順著游隊長的指向,記者看到祠堂大門兩邊的檐腳石兩頭分別呈線條流暢的“)”與“(”形,遠觀有點像兩隻小虎頭。縱觀祠堂內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進,堂內有一方約15平方米的天井,18支“金柱”分別屹立在門廳和主廳上,廳後方為祀奉台。主廳中有一對鼓狀礎,其上幾朵石刻梅花正清雅綻放。仰望祀奉台前方屋頂檀架,層層疊加,木構件聯結的手法正是被稱為莆田獨有的建築手法“貓拱背”,亦稱龍架結構。
“5架檀,帶前廊,後神座,這是莆田清式古建的特色。”且行且觀過程中,專家們進一步明確了薛奕宗祠為清式建築的判斷。
在1995年孫自筠主編的《中華狀元奇聞大觀》中,記者查閱到這樣一句話:薛奕是中國目前有史料可考的第一位武狀元。在薛氏宗祠內,記者看到牆上供奉著薛奕及其叔叔薛利和等人的畫像。
據《楓亭文化研究》編輯吳春永先生介紹,薛奕於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出生在今楓亭霞橋,少時過繼給累官屯田員外郎的叔叔薛利和,叔叔請名師為其教文習武。薛奕智勇雙全,近弱冠之年,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宋神宗熙寧九年秋闈,朝庭同時舉行文武舉考試,赴京應試途中,在揚州客棧巧遇同郡莆田人徐鐸,兩人義結金蘭,薛奕居長,徐鐸為弟。有感於兄弟情深,薛奕表示“欲讓文科於弟,改試武舉,或許能同科俱登龍榜”。到了帝京,薛奕上書請求應試武舉,結果神宗皇帝對薛奕精湛的武藝與橫溢的文才大為讚賞,親自錄其丙辰科武舉第一名。恰巧,在同科的文試中,徐鐸被欽點為文舉第一名。於是,兩人雙雙衣錦返鄉,並結為兒女親家。
據介紹,徐鐸家住莆田延壽村,回老家後他給親家薛家送來了“延壽紅”荔枝良種,植于楓亭。因為是狀元送來的良種,故當地人把“延壽紅”稱為“狀元紅”。
薛奕考中狀元後被授予鳳翔府都監之職,負責屯戍、軍事訓練等工作。公元1082年,為抵禦西夏的進攻,率兵出征的薛奕在“銀川寨”之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宋朝皇帝為表彰薛奕為國捐軀的功績,詔賜他為“防禦使”。其子薛安靖以父補官,靖康元年升任河北制置使。

溪海會流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慈谿與滄溪,是楓亭兩大主要溪流,分別從園莊和郊尾洪山幾十里外奔流而來,南北雙向繞過塔斗山經太平港、滄溪港于楓亭港匯合進湄洲灣入海,恰似兩條長龍晝夜不息飛奔出港,故有“雙水連江”“雙龍出海”之稱。東海之水,每日二次按時來潮,在太平陂和三峰陂下,分別與楓慈谿、滄溪之水交匯,海水與溪水合流,鹹水和淡水混合,成為自然界一種“溪海會流”奇觀。《湄洲日報》和台灣《莆仙會刊》等媒體曾從《溪海會流水亦奇》做了專題報導。蔡襄慧眼,發現這種特有景象,親筆題寫“溪海會流”四字。明代陳遷建“溪海會流亭”於太平港畔,霞橋泗洲文佛於土地廟旁邊,立碑鑿刻蔡襄書寫筆跡。每年端午節,太平港“溪海會流”處舉行龍舟競賽,正值海水漲潮,隨潮水而來的一種特產“子魚”,王安石、蘇軾詩文均提及。附近有“太平陂”(縣文物保護單位)、“鄭氏祠堂”(保存鄭紀來楓辦詩社時的“踩腳石”)、“薛氏祠堂”(中供奉北宋武狀元薛奕肖像)、“靈慈廟”等古蹟名勝。

溪朝東去,海向溪來;
太平陂下,觀潮看海。
溪海交會,鹹淡和諧;
先賢慧眼,建亭立碑。

楓亭太平陂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太平陂位於楓亭鎮霞橋村。元大德八年(1304年)由寺僧崇福倡建。陂基用長條石砌築,全長200米。陂築成後,海潮只能涌到太平陂下,海水溪水截然分開,楓江兩岸萬畝望天田變成良田。太平陂600多年來幾經興廢,現存陂壩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月重建,巧設12道閘門,用以控制水位。1984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鳳橋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霞橋位於霞橋社區福廈公路。又名:金鳳橋。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里 民洪忠捐資興建,經歷代毀修。1951年重建,為腳踏車道9孔木台、木雙排架橋面(長54米)因車輛來往多,橋面損壞嚴重。1956年蘇聯專家設計改建,在原橋下游12米處,設石台一孔重力式U型雙車道膠合木曲桁(heng)構橋,橋長46米、寬7米。1969年8~11月改建為石台鋼筋混泥土橋面。1992年12月重建。因種種原因,已成為四類危橋。為確保交通安全,市公路局決定對其拆除重建。2012年3月中旬,總投資916萬元的危橋改建工程正式動工。該橋總長65.04米,橋面寬27米,上部結構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橋,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柱式墩台。設計時速為80Km/h;設計負荷為公路I級;設計基準期為100年

歷史名人

霞橋薛氏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到嘉定十六年(1223年),登進士第共有12名(包括特奏名):薛巒、薛利和、薛奕、薛蕃、薛京、薛珩、薛燦、薛元鼎、薛璆、薛元龜、薛元芻、薛履。

薛奕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武舉制度,始於唐朝貞觀二年(628年),至於清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然而宋代之前的武舉缺少文字記載。孫自筠主編的《中華狀元奇聞大觀》記載,薛奕是中國歷史上有史料可考的第一位武狀元。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薛奕與同郡莆田人徐鐸同中武狀元與文狀元,一時傳為佳話。
薛奕字世顯,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出生於興化連江里霞橋(今仙遊縣楓亭鎮霞橋村)。薛奕少時胸懷大志,以祖逖為偶像,拜師學藝,兼習文章,近弱冠之年,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宋熙寧九年(1076年),薛奕以武舉身份入京應試。經殿試後,神宗皇帝對薛奕精湛的武藝與橫溢的文才大為讚賞,親自錄其丙辰科武舉第一名。恰巧,在同科的文試中,莆田延壽人徐鐸獲文狀元,一方文武雙魁轟動京城。宋神宗喜不自禁賦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時宋、夏兩國連年征戰,薛奕被授予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都監,負責邊境屯戍、演練兵馬,防禦西夏。他到任後,由於治軍有方,西夏兵一時不敢貿然進犯,不久升為正將,執掌數千兵馬。
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在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潰夏軍,占領兩千多里土地。宋神宗大喜,命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了滅夏,徐禧自永樂埭至長城嶺(今陝西靖邊西南)設六寨,自背岡川至布娘堡置六堡,稱作“永樂城”。
永樂城戰略地位險要,西夏外戚梁氏集結三十餘萬兵馬,大舉進攻。徐禧不聽部下突襲敵軍的正確謀略,而列陣城下拒敵。宋夏兩軍大戰,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由於援兵受阻,夏軍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二十多萬士卒役夫陣亡。
在永樂城之戰中,薛奕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他帶領部下打退夏軍的一次次進攻,並多次救出被圍困的宋軍將士。最後為掩護宋軍突圍,薛奕隻身斷後,不幸在巷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宋朝為表彰薛奕為國捐軀的功績,詔賜他為“防禦使”。

薛奕之子薛寧,字安靖,以父蔭補官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升遷為“河南制置使”。這一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薛寧也被金兵俘虜。
紹興五年(1135),金兵將薛寧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作為人質,強令薛寧出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紹興五年(1135),薛寧伺機殺死守將王企中,率領全郡士兵、百姓,獻城回歸南宋朝廷。惱羞成怒的金兵殺掉薛寧妻子、兒子。
薛寧的回歸,對南遷不久的南宋朝廷,無異於強心良藥。宋高宗趙構對薛寧說:“兩河及京畿東西的百姓雖屈身在羯竭胡的統治下,但心裡懷念宋室,他們日夜翹首企盼收復,卻沒有實際行動,只有你獨領義師,擒滅醜類,成為表率,使陷沒之郡聞風回響,紛紛奪回土地,歸奉本朝,朕甚為欣慰。”
為紀念薛奕父子兩代民族英雄,後人在楓亭下橋薛奕的家鄉修建了薛氏祠堂。現今的祠堂為清道光年間所建,其非常完整地保留了地方古建築特徵。

薛大豐

薛大豐,字曰皥,號懷如,明萬曆初年生於仙遊楓亭下橋。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考取舉人,初任湖廣源陵縣知縣(今湖南懷化),又任南京上元縣知縣。後擢升南京戶部主事,轉擢廣西平樂府知府,以貴州畢節按察司副使致仕,官至中憲大夫。返鄉後致力桑梓事業,清順治年間去世。

薛大豐為官剛正不阿,辦事幹練豁達。據廣西平樂府府志載:“府禁止湖湘,噤喉嶺表,而府江環帶。自桂入梧數百裡間,溪峒林樾,所在多有猺獞盤踞其中。一或不靖,禍生肘腋矣”,而貴州畢節亦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蠻荒之地。薛大豐施政大刀闊斧,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斷獄公正,緩解民族矛盾。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他在任地區始終比較安定。

明末政治黑暗、官場腐朽,薛大豐報國無門,終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憤然致仕返鄉,傾心致力桑梓公益事業。回鄉伊始,即著手勘查地形,決定親力修築秀嶺壩水利工程。他帶頭捐出為官二十多年積攢的兩千兩白銀,號召鄉人一起募資;還多方協調解決水渠流向矛盾,歷時兩年多,終使工程告竣。其乾渠從秀嶺經下墎、鋪頭村,再從三角潭分出三條支渠,灌溉整個後洋2000餘畝農田,惠及下墎、鋪頭、下街、下橋、北門、田厝、安鄉、陡門七個自然村,使當地徹底擺脫缺水困境,變旱地為水田,功惠當代,利及後世。

薛大豐還大力倡導楓亭文化教育事業。他與蔡襄、蔡京、林亨、陳遷、薛奕等歷代名人一樣,都是從塔斗會心書院讀走出的士子。為鼓勵、吸引更多學子來讀書,他斥資修葺擴建會心書院,建起二座長廊,作學子們宿舍和食堂。此舉促進楓亭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人稱澤被鄉里。

據楓亭下橋薛氏族譜載:明末清初,“沙堤王(忠孝)、溪滸鄭、楓亭林(蘭友)與我公(薛大豐)興謀舉義,公貼銀壹千兩”, 薛大豐還派族侄薛子儀為反清義軍教習軍事,以致三房祖厝和自家府第均被清廷焚壞,後輩子孫只得遠避他鄉而不知所終。

清康熙年間,薛大豐門生、仙遊縣主事(文林郎)梁緒拜謁老師故居,方重修其三房祖厝。同時,為古下登科山上老師墓冢立碑:“明中憲大夫,廣西平樂府知府、貴州畢節按察司副使懷如公”,並在蘭嶺建立一塊高約二米墓道碑,署名:“文林郎知仙遊縣、金陵門生梁緒立”,此碑現存三房保管。1988年,薛大豐墓冢被列為仙遊縣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這位能臣鄉賢。

薛元鼎

薛元鼎,字叔雲,仙遊縣連江里霞橋境(今楓亭霞橋街)人。從小勤勉好學,學有所成,滿腹經綸,才華山眾。操行純篤,事奉父母,言必顧行,不說假話,對貧困農家有憐憫之心。鄉里長輩都器重他,都說此子將來必有成就。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入京應試,舉登進十第,歷任惠州教授、太學正、承事郎、宗正寺簿、國子監承兼代理戶部左曹郎官、秘書丞,軍器少監兼太子侍講、浙西路提舉,吏部尚書左郎兼太子左諭德。
薛元鼎為官清正,能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在任間,曾為老百姓辦了兩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博得人們的稱道。
其一是: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他在浙西路任提舉時,奉旨視察太湖流域整治情況,乘舟沿江順流而下,親臨實地了解民情,詳細考察沿河彎曲現狀,摸清水道被泥沙淤塞實況。他上書給孝宗,提出分段疏通運河水道54里,這樣既減輕了洪水帶來的水患,又方便朝廷漕運交通,官民兩利,其功不少,受到太湖地區百姓的稱頌。
其二是:薛元鼎任戶部左曹郎時,上司曾提出設立一種專門給朝廷輸送貢品的戶籍構想,擬按一州一年的收入和付出來計算盈利利短缺,然後確定徵收貢稅的數額,並以此作為向全國徵收貢稅的標準。如果實行這種辦法勢必給山產貢品的百姓加重負擔。薛元鼎認為這種辦法不妥,請旨到秀州(今上海以南,杭州灣以北沿海地方)去考察,實地調查研究,卻發現秀州所轄的各郡縣的經濟都很拮据,很少剩餘,黎民百姓生活清苦。他上京向孝宗皇帝稟報實情利建議,孝宗便下旨取消設立貢籍的做法,減輕了出產貢品地庶民的經濟負擔,萬民稱許。孝宗賞識他冶國安民策略有方,辦事精明能幹,擢升他為吏部尚書兼太子左諭德。
後來薛元鼎以慈母年紀老邁,身邊無人照顧為由,要求問閩任職,孝宗見他是難得人才,婉言留之,不讓他離開京都。不久,他娘親逝世,噩耗傳到京都,孝宗獲悉後,特派中使傳旨於他曰:“卿不要過分悲哀,應保重玉體,孝服序滿回京,將要委予重任。”這時薛元鼎思緒萬端,百感交集。他從京城日夜兼程,千里奔喪回到楓亭故梓,因悲傷勞累過度,不久就與世長辭。里人被他孝行美德所感,建祠奉祀。

薛京: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登進士第。仕宦光祿大夫。

薛珩:紹興十二年(1142年)登進士第。仕宦通議大夫。

薛燦:紹興十八年(1148年)登進士第。仕宦未詳。

文化教育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霞橋國小座落在霞橋社區福廈路段西側,海撥低,屬低洼地帶,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辦學質量高的基層國小。校園面積3593m2,建築面積2145m2。

二00九年度,霞橋社區國小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海西經濟建設步伐、支持國家重點項目福廈高速鐵路建設。福廈鐵路的建設嚴重影響學校教學活動。湄南支線鐵路在建,經有關部門排查鑑定,教學樓及輔助用房必須拆除,校址遷移。學校普及教育所覆蓋的人口有五千多人,濱江步行街落戶居民輻射就近入學及外來務工子女慕名前來就讀,預計在3-5年內,生員呈遞增趨勢,辦學規模亟需擴大,為此學校向東南方向(校圍牆外)遷移。經縣教育局和有關部門實地勘察、論證,科學地提出向東南方向建設一幢教學樓和教職工宿舍樓及校門、圍牆等配套設施建設,學校需往東南方向(校圍牆外)征地6畝3960m2。為了下一代教育事業,為此社區“兩委”十分重視,同時居民代表多次會議與表決,一致同意在國小圍牆外遷移改造。擬建教學樓和宿舍樓各一幢,教學樓18間面積1320m2,宿舍樓24間面積960m2,整個校園占地面積4.8畝。

民風民俗

楓亭游燈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游燈 楓亭霞橋游燈

游燈有游一個晚上和兩個晚上的,三薛五宮都是游燈一個晚上,而九社、文子等村就游燈兩個晚上。白天下午出遊,有游一天的,二天的,三天的,即三薛五宮出遊一天,九社、陡門等村出遊兩天游,馬厝,安鄉等村就出遊三天。以往游燈都是游蛇燈的,一條蛇燈長的數十節,短的十來節,蛇燈前面綁兩盞圓形大燈籠,燈籠寫上“某宮歡慶元宵”。可以是多姓合一條蛇燈,也可以單姓一條蛇燈。多姓組合的蛇燈,橫排在木條上的前面兩盞大燈籠不寫姓氏,僅寫“某村某宮慶祝元宵”,單姓的蛇燈前面兩盞大燈籠,則橫寫小字,如“河東”,大字寫“薛”字。一系列蛇燈的木條中間各鑿一個一寸左右圓形的孔洞,每節皀頭尾也各鑿一個孔,一支木條綁十盞紙燈籠,每節要一根五尺硬木棍,木棍頂端五寸處環削深2公分,可以穿過圓孔,在木棍的尖端下一寸橫打一個小洞,以備把兩條木條的圓孔鎖在一起,不使脫節,每節一個人,燈籠內點紅燭。蛇燈按一定的游路行進,穿村過巷,經田洋,爬山嶺。蛇燈在前,菩薩在後,每經過村居,村民在門前“火尚 (讀“象”的切音)火”(即燒火堆)、鳴炮,兩旁民眾站觀者如堵。遠觀蛇燈過田洋,爬山嶺,彎彎曲曲,宛如金蛇爬山行,煞是好看。

霞橋每年正月十三日,都舉行祭祀媽祖廟會和元宵文藝游燈活動,一些祖籍楓亭的台胞組團返鄉參加拜謁媽祖活動。
游燈之始,霞橋、青澤亭、後壟等村姓薛族人,組成規模壯觀的游燈隊伍,高擎“邀來元夜無雙景,獨占楓江第一春”的頭牌閃耀在楓江兩岸大地。斯時,星月交輝,火樹銀花的游燈美景呈現著太平盛世、普天同慶、萬民歡樂的節日氣象。

2008 6 月楓亭游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童身舞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童身——菩薩的替身。通常由各宮社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選拔。選拔時先由各房族挑選出淳樸誠實,樂善好施,對菩薩虔心的青壯年男子五至七人。先在宮社焚香,後跪在菩薩面前行三叩九拜大禮。接著坐在椅上,閉上雙眼,頭伏香案,由宮社長老焚香念咒,直至人有早先起舞,就算是菩薩的替身——童身。

童身起舞多在元宵春遊佳節進行。

童身坐轎每年正月元宵游境時才有出現。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童身轎與菩薩轎不同,它構造奇特,其座位是由七把刀均勻地排列斜插在轎上,腳座上有一根橫木。獨特簡單的構造都利於童身轎上舞。

童身坐轎出巡遊境時其儀式和裝束與踏火場相同。不同的是坐轎上轎上舞,踏火場是地上蹈,形成了歷史性的舞蹈。因童身舞震動性大,抬轎者倍加辛苦,因此選派八人年富力強信眾,身著白色衣服,腰扎紅布帶,分兩班,輪換抬童身轎。起轎時,童身左手拎劍、球,右手舉令旗,橫眉冷對。在前方敲鑼者打著“昌昌,昌昌,昌昌,昌昌昌”反覆鑼聲中,護送游境的隊伍徐徐向前。

在人口密集廣寬地界,童身起舞了。只聽童身“啐”一聲,立即掄起刺球,朝自己背脊無休止地摔打,信眾看到背上鮮血一滴滴地往下淌,無不心疼。抬轎者拚命往前跑,到了盡頭又轉過頭拚命往回跑,在鑼聲“昌昌昌昌……”中接班者扛過轎又繼續來回奔跑,但見童身腳背勾著橫木,臀部坐著七刀,上身往後仰,轎又來回顛簸著,觀眾看了無不心驚膽顫。“昌昌,昌昌……”恢復行進速度的鑼聲又響了,童身依然坐著刀架,左手拎著刺球,右手舉著令旗,橫眉冷對前方,游境的隊伍又徐徐向前了。


端午習俗

楓亭霞橋社區 楓亭霞橋社區

在楓亭地區,端午節俗稱“五日節”,五日中的習俗是: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螺,初四插艾,初五早上清潔大掃除,薰蚊,買面、肉蟶、紅莧菜炒麵;拔午時草;挑午時水;泡雄黃水(加白酒)噴灑牆頭屋;在門扇上一邊寫“龍”,一邊寫“虎”,保平安;煮午時蛋,說是吃了不會被淋西北雨;大人、小孩喝幾口雄黃水,說是不會“生頭髮尾”(本地的方言,皮膚病);換夏衣;下午到霞橋觀看龍舟競賽。


霞橋賦

唐宋元明清楓集鎮之東南,其地曰霞橋。東連輝煌,沿溪道至楓港;西南隔慈,錦湖學士對峙;北鄰霞街,高鐵架橋跨躍。古稱追源,傳始明代石橋。薛氏久居,方圓約三公里。慈谿入海,憶港商貨招客來;一橋飛架,南北國道連通途。
蓋霞橋之史源,得益氏薛;自晚唐姓遷,居地千年。趙宋蒙元,河東遂成望族;明建沉橋,下橋從此定名;三薛白旗,五宮拒敵,歸咎晚清烏白斗;民國止斗,倡制保甲,橋街合一曰雙霞;共和改制,十載四變,甲子大隊稱居委。
予觀薛氏賢輩出,文武捷足。始宋止清,登進一十六人。狀元薛奕,武舉奪魁,神宗喜得賦詩;進士利和,奕公叔父,傳侄文武兼修;尚書元鼎,為官正清,一通二減利民,明末曰皥,一溪八皂,愛民澤被梓里;諸為古賢,薛氏由此綿延。回觀當世,薛老善習字;身殘志堅,政良書刻雙絕。然者名賢多集,必留古蹟;慈谿入海,鹹淡調和,君謨先觀奇相,手書“溪海會流”,可惜民國遺失;靈慈古廟,滿清重建,源於趙宋太平,湄洲媽祖分靈,三廂開間三進;古院山巔,寺曰龍天,馬圈山谷鎮海,鄉傳林亨轄權,後隨嫁妝入薛;水仙宮矣,一間三進,臨溪海潮雙匯,俯看鐵龍跨界,漁翁獨釣悠閒;薛氏宗祠,三間三進,晚清石鼓方巾,關刀石舉百斤,里人尚武余勁;紫英廟宇,端午開啟,扒龍船游楓溪;游燈國遺,三薛同聚,獨占楓江始春;霞橋巡遊,童英起舞,刀轎刺球心揪。
至若霞橋之經濟,古今因地便利。古港太平,興於宋元明,高賢名賦,螺江風物稱頌。世末農市,商營果批發,丁丑時年,近平駐足視察。今昔霞橋,南街貫通;三道交匯,共跨慈谿;雖港荒廢,卻然依舊便捷。
贊曰:薛氏聚居,霞橋社區;文武修齊,狀元故里;新市農貿,舊港太平;高鐵跨境,安置新區;龍游楓溪,三道交集;民豐富暢,共邁小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